从目录学看古代文体分类意识的演进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书·艺文志》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之作,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的第二部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史志目录。就其中对于文学的分类看,这种分类意识代表了时人对于文体的一种认识。对比《汉志》“诗赋略”与《隋志》的“集部”我们不难发现,“诗赋略”对于文体只粗糙分为赋和歌诗两类,而《隋志》的“集部”却更加明晰自觉地将文体划分为十七种,从这一文体分类渐趋增多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文体的分类经过了由不自觉到自觉,不明晰到渐渐明晰的渐进过程。
  关键词:《汉志》“诗赋略” 《隋志》“集部” 文体分类意识
  《汉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它将天下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类,对于文学更是单独设立了“诗赋略”一类。但从“诗赋略”的分类及所收篇章来看,它仅仅收入了赋和歌诗两种文体,由此可见,“诗赋略”的文体样式单一。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也大可推知,汉以前古代文人的文体分类意识尚不明显。《隋志》的“集部”与《汉志》的“诗赋略”相比,则明显看出至隋朝,古代文人的文体分类意识已非常明晰。这主要体现在“集部”所作的文体分类方面,它收入了楚辞、诗、文、赋、论、颂、书、赞、箴铭、训诫、碑集、诏、启事、表、策、诽谐文、法集十七种文体类别。由《汉志》“诗赋略”的两种文体到《隋志》“集部”的十七种文体,这一变化充分反映了由汉至隋,我国古代文人的文体分类意识日益明晰,渐趋自觉,文体划分逐渐繁密。
  一、两汉之前,文体分类意识的淡薄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一直都是作为政治的附庸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内的。它常常与我国古代的经典“六经”相互包容,互相渗透,文学本身并未形成自身独特的文体风貌。即便这样,也并不是完全不存在文体分类,这主要体现在先秦时代的很多典籍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文体划分的潜意识,只是不特别明显。如《尚书》就有对于典、谟、训、诰、誓、命的区别划分。《周礼·大祝》有辞、命、诰、会、祷、诔“六辞”说的划分。《诗经》更是按照风、雅、颂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可见,我国先秦时代就已出现了文体的分类现象,虽不明晰,但也确实存在,不能忽视。
  两汉之际,政治统一,社会安定,朝章礼制完备,文章写作日渐繁盛,许多文体都在此时期产生并大量涌现。如汉乐府诗的确立;五言诗的创制及日渐成熟;七言诗的萌芽与产生;赋体文学的蔚为壮观,出现了枚乘、司马相如、扬雄等一批名家;“史赞”创作的繁盛等。
  由前秦两汉的文体分类情况看,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其时文体分类的意识已明显存在,但《汉志》“诗赋略”却仅仅将文体划分为赋和歌诗两种。由此推之,两汉之前,古代文人的文体分类意识较为淡薄,并未注意到文体分类的重要性及各种文体对于不同写作要求的现实意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分类意识的加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文学逐渐脱离了政治的附庸而向自己本身注重审美的方向演化。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在体认作家个人风格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个体文体风貌的辨析”。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经过曹魏父子的提倡、邺下文人风气的浸染之后,文学与文人的个人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学对于体现个人生活情态的重要意义,文学大家族的大量出现就是很好的说明,如谢氏家族与王氏家族。这种文学创作上的彬彬之盛导致文学批评著作的大量涌现,他们对诗、赋、散文等各种文体都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曹丕的《典论·论文》有“夫文体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在这里,曹丕将八种文体更为细致地归为四类,并指明了各种文体自身相应的一些特点。陆机《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陆士衡更是对十种文体的风格进行了不同的划分。这种对于文体的划分意识体现更明显的是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虽然《文章流别集》今仅存十余则,但这十余则的主要内容便是对于文体的专门论述。从现存的佚文看,其所论文体主要有颂、赋、诗、七、箴、铭、诔、哀辞、哀策、对问、碑、图谶等。此外,刘勰的《文心雕龙》及昭明太子的《文选》集前人之大成,也对各类文体进行了划分。如《文心雕龙》上半部分从《明诗》到《书记》二十篇中囊括了其时的各种文体,仅篇名提及的就有骚、诗、乐府、赋、赞、祝、盟、铭等三十三类。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比,萧统的《文选》更进一步对文体进行了区分,分为赋、诗、骚、七、诏、策、令等三十八类。
  南北朝时期的“文笔之辩”更是时人文体分类意识日益明确的重要说明。文与笔的划分最早见于颜延之,据《宋书·颜竣传》载:“太祖问(颜)延之:‘卿诸子谁有卿风?’对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在这里,颜延之将文、笔对举,虽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批评过颜延之“文笔之辩”的划分是错误的,但撇开是否正确的层面讲,这种“文笔之辩”确是对文体划分的重要见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有:“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自两名,自近代耳。”在这里,刘勰对于文、笔的划分更为明确,他定义合韵律的为文,不合韵律的为笔,也就是美文与实用文的划分,即将诗、赋、颂、铭颂等押韵的文体归为“文”这一类;把诏、奏、表、论等不押韵的归为“笔”这一类。“文笔之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南北朝时各种文体大量涌现的结果,从这种文体的划分意识来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魏晋时人们文体观念的加强,与前代相比,这种文体分类意识的进步正是文人重视文学这一文类的重要显现。
  三、隋唐时期,文体分类意识的自觉
  文体的分类,经过先秦两汉的无意识与不明晰,到魏晋南北朝的进一步发展,至隋唐时期文体的分类意识成为一种自由自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隋唐时期文学作品表现领域的不断扩大,表现技巧的日益丰富,文章体裁的进一步发展,新文体的不断产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背景跟创作倾向,隋唐文体的分类意识才发展为自由自觉的。刘善经承接曹丕、陆机的文体论,在其《四声旨归》中有《论体》一篇有言:“称博雅,则颂、论为其标;语清典,则铭、赞居其极;陈绮艳,则诗、赋表其华;叙宏壮,则诏、檄振其响;论要约,则表、启擅其能;言切至,则箴、诔得其实。”在这里,他谈到了颂、论、铭、赞、诗、赋、诏、檄、表、启、箴、诔这十二种文体。直到《隋志》的“集部”总序有言:“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作器能铭。”又言:“时移治乱,文体迁变。”这里明确指出了文体变迁的原因及各类文体的作用,局限就是这里的文体划分都是对于“古者”而言的,对于今之文体的划分则主要体现在集部所收入的作品中。集部共分为三个类目,有楚辞类、别集类及总集类。楚辞一类收集楚辞及与楚辞研究相关的一类著作;别集类主要收入单个作家的作品,上自楚兰陵令荀况,下至著作郎王胄,“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并“依其先后,次之于此”。别集一类共收集了著作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真可谓是众体兼备。但最能体现唐人分类意识的当属收录在总集一类的著作,从总集的目录中我们便可大体窥见唐人的文体分类意识。如将赋这类文体归于九十二卷的《赋集》中,将书类著作归于以一卷为代表的《大隋封禅书》中,颂类著作归入一卷本的《靖恭堂颂》,诗作类著作归入十卷本的《诗集钞》,箴铭之作归入十四卷本的《古今箴铭集》,训诫一类归入一卷本的《诸葛武侯诫》,书画赞归入一卷本的《赞集》,碑集之作归入二十九卷本的《碑集》,论作归入二卷本的《设论集》,文集归入三卷本的《梁代杂文》,诏令之作归入二卷本的《魏朝杂诏》,表文归入是一卷本的《梁中表》,启事之作归入三卷本的《山公启事》,策文归入一卷本的《策集》,诽谐文等著作归入三卷本的《誹谐文》,法集类著作归入百七卷的《法集》,共分文体十六种。再加上第一类的楚辞类作品,《隋志》“集部”共收入十七种文体,这种文体分类的繁密正是对前代文体分类的进一步提升,是文体分类意识的自觉,也是文体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
  由此可见,从《汉志》“诗赋略”到《隋志》“集部”,文体的分类意识从不明晰到明晰,不自觉到渐渐自觉,从这一比较中也印证了自汉至唐文体观的演进过程,是我国古人文学观念进步的展现。
  参考文献:
  [1]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 周祖诜.隋唐五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4] 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 者:刘文江,华侨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金元文学。
  编 辑:李珂 E?鄄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因为缺乏运动,我的体重有所增加。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致力于减肥。减肥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节食,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于是就想少吃点饭。我习惯每顿饭吃一碗米饭,决定减肥后,我只吃半碗。可是,吃半碗米饭,总让我有意犹未尽之感,每当吃下半碗米饭,我都忍不住再去盛一点吃。  一次洗碗的时候,我突发奇想,不如把平日里用的碗换一下。我家的碗很大,几乎比小碗大一半,所以我决定换小一号的碗试试。小一号的碗买回来了,我
美国女孩海莉·加德纳为其畸形手掌画上各式搞笑表情,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系列故事,引发不少人围观。  16岁的海莉来自美国艾奥瓦州马克斯堡,左手因羊膜带综合征导致的先天供血不足而畸形,没有成形的五指。她学会了接受自己的缺陷,甚至很乐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特别之处”。她用马克笔给左手画上眼睛和笑容,将它取名“弗雷德”,引人捧腹。  海莉说,“小时候无聊,我就在自己的手上画画。大多画的是脸,我注意到左手的大
摘 要: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之后,以范烟桥为代表的旧派文人在时代转型与战争里程影响下,开始了新的创作。《长相思》是这一时期通俗文学影视的典型代表,其既呈现了范烟桥对传统道德价值的追思与缅怀,也揭示他对传统道德与生活方式终将消失的幻灭感。由此可以理解,以范氏代表的文人在40年代末期的社会再次转型过程中的犹疑与寂寥之感。  关键词:范烟桥 《长相思》 文人心态  1947年,由香港大中华影业公司制
摘 要:2016年上映的《鲨滩》讲述了一位美女在海上冲浪,无意闯入了鲨鱼进食区,被攻击而困于礁石,如何抗争并自我解救的故事。与以往同类型电影不一样,该片并没有大量画面展现鲨鱼的滥杀、过多的人物和场景转换,在视觉风格和场景上都给观众一种新的体验。其主题的鲜明,镜头的集中和干脆利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唤起了人们内心原始的恐惧及思考。  关键词:《鲨滩》 抗争 生命 勇气 希望  1975年,美国
摘 要: 《好逑传》作为首部译至西方世界的中国长篇小说,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模型对《好逑传》的帕西译本开展探究,主要结合时代背景对编译本的语篇认知、注释、认知构造等方面进行讨论,关注译文的“创新性”“语篇性”“认知世界”和“理想世界”,总结帕西译本的注释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 《好逑传》 翻译  《好逑传》作为中国首部译介至西方世界的古典小说,18世纪左
2018年6月25日,人大附中教师李永乐上传了一条讲解C罗任意球物理原理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李永乐分析了C罗发出任意球的特点:速度快,上升后突然下坠,具有电梯球的特点。但同时球本身发生旋转,也符合香蕉球和落叶球的部分特征。截至6月26日22时,该视频播放量接近2000万次,转发及评论均过万条,有近3万名网友为之点赞。  其实,李永乐早在2017年底就开始录制类似教学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间在10分
摘 要: 民间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祖先前辈通过讲述民间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到过去的历史中,去展现社会的自然与纯真,拉近古代与现代的距离,每一则故事的背后承载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风情,本次研究从审美文化取向入手,根据百姓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了解和学习前人的美好品质,继承和发扬浙江人的独特优秀的沿海风情,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到更遥远的地方。  关键词:宁波民间故事 审美取向 文学想象  在中
摘 要: 《自觉诗集》在看似直白拙朴的文字背后,蕴藏着精湛的技巧,笔下人间万象,皆是对人生对世界的思考。诗界的浪漫和哲学的冷静,深刻的幽默和深藏的豁达,无不透露着作者对诗歌对生活浓浓的热爱。  关键词:节奏 色彩 哲学思考 侠客 爱情  刘自觉先生为人低调,一点儿也不精明,甚至有点点笨。但是,就在你怎么也想不通,他昨天还和你比肩站立默默无闻却突然成为耀眼星辰的时候,他已经又转攻另一个陌生的山头,向
摘 要: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阅读活动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与小说诸要素相关联并辐射创作活动等文学活动的其他环节,而且实现了作家将黛玉这一虚拟形象现实化为独特的“人”的特殊构想,使她富有现代意义上“积极的读者”的特征,在阅读活动描绘的生命细节情境中映衬着自我的欲望与他者的欲望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最终以逆转两次死亡的方式完成对消弭主体的空间文化的审美超越。重新阐发《红楼梦》黛玉阅读活动的艺术价值
“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是斯宾塞·约翰逊在他的著作《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写到的句子。我们要知道,生活本来就是无常的,无论你哭天抢地怨天尤人,还是封闭自己否认现实,生活的变化都会如约而来。我们不能改变无常,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对待无常的态度。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高考失利,未能如愿进入理想的重点大学。她也曾为此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