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务之急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考试观和人才观。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作为创新活动来启迪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机会,启发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去主动思考和论证,扼杀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采取科学的考试方法,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创新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新机制。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作好分析评价。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科学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各种练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培养自主探索和应用意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数学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培养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J].教育创新,2008,(06).
[2]张秀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探索,2008,(10).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务之急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考试观和人才观。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做人,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作为创新活动来启迪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机会,启发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去主动思考和论证,扼杀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采取科学的考试方法,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创新能力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激励创新的新机制。
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作好分析评价。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科学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各种练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培养自主探索和应用意识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亲自探索,通过创设游戏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数学有较强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游戏、竞赛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课现实性的生活内容,能够赋予数学足够的活力和灵性。对许多学生来说,扑克和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内容,而且具有现实性,通过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游戏的不公平性,从而更好地调动思维思考其中蕴涵的数学道理。
四、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总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数学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培养出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J].教育创新,2008,(06).
[2]张秀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探索,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