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26例老年晚期结肠癌病人行姑息护理,并与常规护理组的28例老年晚期结肠癌病人作比较,经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评分(QQL)结果显示姑息护理组平均粗分为39.86±1.48,常规护理组平均粗分为19.15±2.30。将两组评分结果对比,经t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因此,姑息护理对老年晚期结肠癌病人生存质量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关键词姑息护理;结肠癌;生存质量
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和处理处于活动期的迁延性的或晚期病病人,对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有限,照顾的焦点是生命的质量[1]。我科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对26例老年晚期结肠癌病人实施了姑息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共集本院54例晚期老年结肠癌病人,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或病理细胞学证实,年龄60~76岁,平均68岁。全部病例按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QQL)标准评分为31~40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
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采用QQL对病人评分,将54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护理组28例,姑息护理组26例。对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对姑息护理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姑息护理。三个月后再行 QQL评分。
1.2.1 姑息护理方法
①与医生密切配合,客观评估病人的生理及病理问题,准确评价其产生的原因、病理过程和程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选择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有效控制疼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解除不适。有效的症状控制取决于医生、护士、病人的共同合作。护士应将有关病人不适的症状、及对不适症状的评价,使用药物、准确明白地告诉病人及家属,并强调几乎所有的不适都能被有效的控制,让病人主动报告不适症状,参与治疗。③关心并帮助病人制定作息计划,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及适当的活动和锻炼,鼓励多饮水以促进代谢物的排泄。④改进病人的营养状况,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类食物,少食多餐,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营养知识,说明增加营养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进食环境。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处在不同的心理期,给予特殊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使其获得安全感和自控能力,尽可能让病人愉快地渡过宝贵的时光。可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安排病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满足病人的要求,让美好的希望和回忆充满最后阶段的生活,并平静勇敢地接受死亡。⑥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要耐心倾听病人家属成员的情感表达,并给予指导。
1.2.2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两组病人一组作常规护理及姑息护理、另一组只作常规护理三个月后再次行QQL评分,常规护理组平均粗分19.15±2.30姑息护理组平均粗分为39.86±1.48将两组评分结果对比,经t检验,t=38.86,查表t0.05=2.009t>t0.05 故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人平均总粗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姑息护理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龄癌症病人,如何依据老年癌症的特点在治疗的同时又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姑息护理是对患病后无法治愈者的一种积极的、功能整体性的护理,主要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处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达到姑息护理的目标─提高病人极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使病人尊严地、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并平静地接受死亡。长期以来,人们对许多明知治愈无望、死亡指日可见的终末期病例,仍然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人力、物力、情感和高額费用,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产生如此无价值的财力和情感的投入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死亡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姑息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死亡是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对无法治愈的病人,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比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生命更为重要。因此晚期肿瘤病人和其他终末期疾病病人的住院期间的死亡应视为正常现象,不应视为治疗和护理的失败。
本组结果表明,姑息护理对晚期结肠癌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十分有益,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良好的生存质量不仅意味着有更多接受治疗的机会,而且意味着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3]。
姑息护理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我国尚处在开始阶段。其涉及病人、家属、社会各个方面,也涉及科学文化、意识形态、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WHO: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0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0.
[2] 戴红霞. 姑息护理--新型的护理方式[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3.
[3] Martin DA, James OA, Allen SL. et al. Clinical Oncology. 2n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385.
关键词姑息护理;结肠癌;生存质量
姑息护理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研究和处理处于活动期的迁延性的或晚期病病人,对其可采取的治疗措施有限,照顾的焦点是生命的质量[1]。我科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对26例老年晚期结肠癌病人实施了姑息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共集本院54例晚期老年结肠癌病人,全部病例均经病理组织或病理细胞学证实,年龄60~76岁,平均68岁。全部病例按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QQL)标准评分为31~40分。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
1.2 方法
病人入院后,采用QQL对病人评分,将54例病人随机分为二组:常规护理组28例,姑息护理组26例。对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对姑息护理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姑息护理。三个月后再行 QQL评分。
1.2.1 姑息护理方法
①与医生密切配合,客观评估病人的生理及病理问题,准确评价其产生的原因、病理过程和程度。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选择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案。②有效控制疼痛、便秘、腹泻等症状,解除不适。有效的症状控制取决于医生、护士、病人的共同合作。护士应将有关病人不适的症状、及对不适症状的评价,使用药物、准确明白地告诉病人及家属,并强调几乎所有的不适都能被有效的控制,让病人主动报告不适症状,参与治疗。③关心并帮助病人制定作息计划,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及适当的活动和锻炼,鼓励多饮水以促进代谢物的排泄。④改进病人的营养状况,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类食物,少食多餐,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营养知识,说明增加营养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作用。为病人创造一个清洁、舒适、愉快的进食环境。⑤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根据病人处在不同的心理期,给予特殊的心理护理,帮助病人树立信心,使其获得安全感和自控能力,尽可能让病人愉快地渡过宝贵的时光。可根据病人身体状况安排病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满足病人的要求,让美好的希望和回忆充满最后阶段的生活,并平静勇敢地接受死亡。⑥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要耐心倾听病人家属成员的情感表达,并给予指导。
1.2.2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经统计学计算,两组病人一组作常规护理及姑息护理、另一组只作常规护理三个月后再次行QQL评分,常规护理组平均粗分19.15±2.30姑息护理组平均粗分为39.86±1.48将两组评分结果对比,经t检验,t=38.86,查表t0.05=2.009t>t0.05 故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两组病人平均总粗分比较见表1。
3 讨论
姑息护理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老龄癌症病人,如何依据老年癌症的特点在治疗的同时又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姑息护理是对患病后无法治愈者的一种积极的、功能整体性的护理,主要是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处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问题,达到姑息护理的目标─提高病人极其家属的生活质量。[2]使病人尊严地、有意义地度过余生,并平静地接受死亡。长期以来,人们对许多明知治愈无望、死亡指日可见的终末期病例,仍然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人力、物力、情感和高額费用,实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产生如此无价值的财力和情感的投入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死亡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姑息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死亡是一个正常的生命过程。对无法治愈的病人,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比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生命更为重要。因此晚期肿瘤病人和其他终末期疾病病人的住院期间的死亡应视为正常现象,不应视为治疗和护理的失败。
本组结果表明,姑息护理对晚期结肠癌病人的生存质量提高十分有益,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良好的生存质量不仅意味着有更多接受治疗的机会,而且意味着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3]。
姑息护理在发达国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我国尚处在开始阶段。其涉及病人、家属、社会各个方面,也涉及科学文化、意识形态、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WHO: Cancer Pain Relief and Palliative Care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04.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0.
[2] 戴红霞. 姑息护理--新型的护理方式[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2):103.
[3] Martin DA, James OA, Allen SL. et al. Clinical Oncology. 2nd ed.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