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的苍生与鬼神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靳超

  洛阳才子贾谊,在汉代的文坛和政坛上就显露出了惊人才华。贾谊是荀子的再传弟子,师从张苍。十八岁时英俊能文的贾谊就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对其青眼有加,将其招纳至门下,器重非常。因吴公的信任,贾谊辅佐吴公尽心尽责,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文帝即位之初,吴公因为政绩卓著被召为廷尉,贾谊也因吴廷尉的推荐为文帝所识,年轻有为再加上精通诸子百家,这个二十二岁的青年被文帝召为博士。在众博士中,贾谊渊博而机敏,每每庭诏应对,他都能在速度和质量上甩老博士们一大截。文帝对自己的慧眼识英非常满意,格外赏识重用贾谊,一年后,贾谊擢升为太中大夫。
  大凡古代文人,都有着一腔政治热情,希望能入仕一展胸襟抱负。但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成为政治家,成为政治家也不一定能大获全胜。因为恃才傲物或者因为过于刚直,他们大部分人锋芒直露,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前途,所倡导的为政主张或改革措施又会直接或间接触动权贵们的利益,因此往往会受到排挤和中伤,不见容于朝堂。贾谊初入朝堂踌躇满志,在商议国事时,老大臣或闭口自保或拙于应对,贾谊总能独辟蹊径找到合适的办法,敢于张口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贾谊的政治才能体现在他的思考与社会实际充分结合,他对汉代的社会政治、制度法律等多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思考,也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他热切呼吁政治改革,他的奏疏虽有着强烈的政论色彩,但又是行文流畅、文采飞扬的上佳文章。贾谊的《过秦论》对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可谓是千古名篇了,其中语句感情充沛如波涛汹涌,奔腾而出,将自己的政治见解富有文采地表现出来,行文畅达而又不肤浅。这些酣畅淋漓的文章一方面奠定了汉初政论文雄奇的文风,另一方面,在分析歷史兴衰成败的时候又针对了汉初具体存在的弊端,分析了潜在危机。于大局说是对历史的更深刻认识,于具体上看又具有警世的作用。
  如果贾谊一直被文帝信任着,汉初面貌可能就会与今日史书上看到的有所不同了。过于优秀的贾谊招来了许许多多的恶意攻击与排挤,像周勃、灌婴这样的老臣忌惮贾谊的政治主张,不遗余力地诋毁贾谊,文帝渐渐疏远了贾谊,让他去做长沙王太傅。太傅这个官职,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而且在汉代长沙远未开化,还是人们眼中的荒蛮之地。贾谊一直生活在北方中原地区,来到地势低洼又很潮湿的长沙自然是非常不习惯,加上此番赴长沙明升暗降,在渡过湘水时,他愤然而作《吊屈原赋》,并投入江中,以此来表示对屈原深深的哀悼,开篇点明屈原的悲剧根源在于“遭世罔极”和“逢时不祥”,讴歌屈原的品格德行,也有发自内心对未来美好的希冀。这时的贾谊只有二十五岁,意气风发却遭贬谪,自是满心不平。但时间会磨掉人的一些棱角,贾谊在长沙的第三年,突然有一只猫头鹰飞进了他的房间里。猫头鹰并不是个吉祥的象征,我们老能听到“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之类的话,尤其在长沙,鵩鸟进宅是个凶兆,预示着人命不久矣。贾谊身体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心里过不去被贬谪的那一道坎,猫头鹰又飞进了他的屋子,他郁闷不已,随之翻查卦书,得出的结论更让他悲伤。贾谊毕竟曾经有过陪伴于君侧,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经历,他的内心还在盼望着能回到朝堂的重要位置,为大汉强盛继续尽力的。他提笔为这只猫头鹰作赋,其实更多的是安慰自己。
  在贾谊的时代,汉代的一代之文学——汉大赋还没有彻底成形,这种短小的带有明显楚辞特点的赋十分流行。汉赋的咏物言志之作大多通过对某一事物精巧的描述与刻画,凸显其特质,并由此发挥开去,寄托作者的情怀。这篇《鵩鸟赋》看似咏物,却别有心意。贾谊的作品并未成册,我们一般只能从《史记》《汉书》中看到摘引之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在这篇赋的前面有司马迁的几句表述:“谊为长沙王傅三年,有鵩飞入谊舍。鵩似鸮,不祥鸟也。谊即以谪居长沙,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为赋以自广也。其辞曰……”有的版本把这几句话也纳入赋中,是不对的。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鵩鸟赋》是缘事而发,但贾谊并没有直接描写鵩鸟,而是借此“凶兆”——“鵩鸟入宅,吉凶难卜”来抒发感情,进而表达他的政治忧愤。
  贾谊在这篇赋里清晰地指出世间万物变化永不停息,各种变化都是接续和转移的,精微深远至极,并不能轻易讲明白。而且福祸相倚,因祸得福和福中藏祸都很常见,例如夫差和勾践,例如李斯,例如傅说……贾谊通过论述变化无常的天道万物和世间诸类的沉沉浮浮来阐发“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的虚无人生观。
  《鵩鸟赋》一方面反映了贾谊从积极入世到消极的思想变化,这种消极是不得已的消极;另一方面,在消极中隐藏着的是他对自身坎坷遭际和这种遭际背后诸种不公平的激愤。
  在长沙云淡风轻也好,苦熬也好,四年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不是因为他的旷世才华,也不是因为他的济世之才,而是文帝在祭祀时对一些鬼神之事产生了困惑。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作《贾生》一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语带讽刺,道出了贾谊内心的深深悲哀。此后贾谊虽又被任命为梁怀王太傅留在京城,但他早已被迫远离了政治中心,终日郁郁。文帝十一年,梁怀王随文帝出猎,不小心坠马而亡,贾谊深感自责,又感于文帝知遇之恩,终日痛哭,一年之后抑郁而终。
  贾谊一生,如流星,极尽璀璨,虽只是短短一瞬,于政治没有什么建树,但在文坛却留下了永久的光辉篇章。
其他文献
一  由云南入了四川,落地成都双流机场,为的是“再寻周克芹”。  原以为由成都往简阳去,路程怎么也要走个几小时——这依然是思维的惯性使然,觉得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再近,也究竟是跨了市界的。不曾想,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到了。原来,这城与城,同在一个“界”里。  其实,已然是同一座城了。抓紧时间补课,方才知晓,简阳这座四川省的县级市,三年前便已交由成都市托管了,目下,在建制上大约算是成都所辖的一个区了
期刊
2020年12月31日,西安阳光灿烂,却因为寒流来袭,一整天都在零度之下,感受不到阳光应有的温度。  两天前,我把办公室窗外一盆茉莉花端回屋里,让它在窗台上晒太阳。这盆花养了好些年,总在生病,夏天已经很少开花。网上查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它,换一株重养。本来,这盆枝叶已经枯死一半的茉莉我也已经放弃在窗外,却没想到,它却顶住了入冬以来的寒冷,在不曾浇水、也无雨雪的情况下,那不曾枯死的另一半仍坚强地
期刊
《孔子学院:这张名片不会丢》一文写作之时,阿根廷第三所孔子学院揭牌成立,发表之后,很多学习汉语国际教育的本科生和硕士生(“汉教生”)在不同程度上又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点燃起希望,充满了信心。实际上,归根结底,大家最为关注的仍旧是就业去向问题。  这再正常不过了,特别是就业“市场化”以来,就更是正常。大学生、研究生入学选专业,考虑最多的也就是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出路,直白地说就是看能不能找到工作,能找到
期刊
汝瓷的出生地  宋代的汝瓷确实是因产地而得名的。  今天的汝州,汉称县,隋置汝州,也是汝州境内有汝水而流传下来的,唐、宋辽金元、明清及民国,尽管历代名称有所变更,但到了民国,称谓也由清代的直隶州改为了临汝县。  解放以后考古工作就是以临汝县为重点的,但始终无所获,汝瓷犹如云雾一样成了一个谜,不得其解。1986年底,工作人员却意外在宝丰县清凉寺发现了其窑址,以及大营镇蛮子营村汝瓷窖藏。  宝丰接壤临
期刊
按语:  笔者在此前的写作中,曾经提到过笔者与严歌苓的最初结缘,是因为她那本《扶桑》(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7月版)。1998年那个夏天,我本科毕业,以山东大学中文系四年七次大考总分第一(最后一个学期没有考试),发表文章总分也第一的成绩,免试直升硕士。没有了找工作的问题,便专心在买书、看书上了。时光飞逝,即便20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是从学校的三联书店买了这本《扶桑》,封底还被盖上了一个
期刊
1920年4月底,上海法租界白尔路(今顺昌路)三益里走来一位身着长衫、手提小皮箱的青年男子。他身材瘦削,结实精干,肤色黝黑,国字脸棱角分明,一头乌发梳得纹丝不乱,举手投足带着一股书卷气。  此人是陈望道,时年29岁。他是受《星期评论》社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等人邀请,前来担任该刊的编辑。  进了石库门弄堂,他一边走,一边抬头看门牌号,走到三益里17号大门前,看到黑色的大门外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期刊
一  回想起在英国工作的两年,总是忘不了几位邻居,尤其是胖胖的凯西和她小小的、佝偻着脊背的先生大卫。  认识凯西,极其偶然。  那年五月,我被派到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下飞机后第三天,还没来得及倒时差,便急忙上网租房子,晕头晕脑地满大街跑来跑去见房东——因为宾馆只能住几天,超期便要自己支付昂贵的住宿费了。两位孔院的中方教师,都是以前的外方白人秘书给租的房子,所以也不很清楚租房流程。而我到时,只
期刊
出门在外,我是怯于和不明底细的陌生人搭腔的。不少迫不得已要与之打交道的人,比如餐厅的收银员、商场的营业员、出租车的司机、位高权重的官僚等,面僵言硬,唇齿间弹射而出的话语,如冰雹,如炮弹,亦如铁棍,很容易将我原本平稳完整的心境,像玻璃一样地敲烂砸碎。  世间之人,在生理的意义上大同小异,但因接受教育的殊异和身处位置的落差,就语言而言,各人皆固守于各自阶层相对封闭的专属系统里,虽时有交集和碰撞,却从不
期刊
大约一百五十年前的某一天,在俄罗斯一家小旅馆内,一位客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个声名日隆的大作家——忽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这是死亡带来的阴郁。实际上,那时他的年纪并不大,身体也很健康,然而他始终无法摆脱死亡压抑的阴影。  他是托尔斯泰,这一夜的恐怖对他日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我们看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正是在这种恐怖余威下诞生的。  人们称之为阿尔扎马斯的恐
期刊
今天是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我坐在家里的电脑前整理这一学期的教学资料,感慨万千。  考前一晚上,我在朋友圈更新了和学生的互动内容,外地的同学给我留言:“好佩服你哦。”我很纳闷:都是高三老师,干嘛佩服我?同学接着回复:“你们直接从网课就到高考了,太难了。”  我才如梦方醒。  今年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执教高三,虽然距离自己参加高考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是从心理上,我还是能够充分地体会学生的状态。虽然没有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