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w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联,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这两个维度来推进当今的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实施“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开展活动设计,探究问题;进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引导问题迁移,再现情境;分层推进教学,达成目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设计之前要分析学生和内容,设计问题要有核心和主线,推进过程要有情境和活动。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问题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37-03
  【作者简介】吴志明,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江苏太仓,215400)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人们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也进入到了纵深发展阶段,“问题导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围绕“问题”开展物理课堂教学,已成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共识。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与性质,决定了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紧密地与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因此,紧贴生活实际,探索“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对于落实与深化新课程理念具有积极意义。
  一、核心概念解读
  本文所谓的“生活”所指的是广义上的概念,指学生所有的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上的困惑与疑问[1]。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以学生的日常活动和经历为基础,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并探寻其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系列思考、计划与方案。
  “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的主要特征是:(1)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只有存在问题,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学生才能有求知的欲望;(2)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围绕问题而展开;(3)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二、教学设计模型
  实施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系列问题,形成螺旋上升的问题链,通过分层推进、逐层解答,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这其中,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程序性和激发性,能展现和揭示学习过程与物理思想方法,使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学习的动力。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自主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发展能力。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个问题从构想设置到最终解决,大致要经历三个环节:一是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二是进行活动设计,探究问题;三是开展交流互动,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分析与引导,进行问题迁移,情境再现,呈现下一个问题,这样就可以逐步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靠近,其基本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三、教学应用案例
  以初中物理“浮力”单元复习课为例。按三个层次开展课堂教学:一是对浮力概念的再认识;二是浮力的初步应用,讨论几个原始问题;三是浮力的深入研究,制作几个浮力学具。
  1.浮力的再认识。
  ①创设生活情境,呈现问题。
  教师播放一小段“海底世界”视频,深海之中山峰叠嶂,深沟密布,如图2(a)。问题伴着思绪随之而来:
  【问题一】这些海底山脉都浸在海水中,它们受到海水的浮力作用吗?你有哪些依据?
  ②进行活动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将一小块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蜡块浮在水面,如图2(b)所示,学生们都知道这时蜡块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教师取出蜡块擦去附在其表面上的水,轻轻放入另一空烧杯中,再缓缓地往烧杯中加水,直至蜡块全部浸没于水也没有浮起来,如图2(c)所示。难道浮力消失了?
  教师请学生代表用小玻璃棒轻轻拨动一下蜡块,蜡块重新浮了起来。
  ③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学生们互相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只有当物体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时,才会受浮力,浮力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形成的。学生由此判断,海底山脉看似浸没在海水中,实际上并不存在浮力的作用。
  学生在理论层面对浮力的本质进行了解后,教师把教学引向实践层面。
  2.浮力的初步应用。
  ①应用生活情境,呈现问题。
  燃放孔明灯为新年祈福,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习俗,教师出示图3(a),呈现问题:
  【问题二】修订后的《苏州市消防条例》规定:禁止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销售、燃放孔明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飘移物。你知道孔明灯的原理吗?你是怎样理解《苏州市消防条例》这一规定的?
  ②进行活动设计,探究问题。
  教师将一薄塑料袋套在三个铁架台的金属杆上,如图3(b)所示。点燃袋口底下的酒精灯,片刻,塑料袋缓缓升起,飘向上方。
  ③交流互动,解决问题。
  学生观察现象,相互讨论,交流观点:孔明灯是利用空气浮力升空的;灯内热空气的密度比周围空气密度小,当孔明灯所受空气浮力大于自身重力时,就能升空。
  教师出示图片3(c):2010年2月下旬,孔明灯烧毁了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河北正定古城楼。学生们对消防条例中规定禁止在市区内销售、燃放孔明灯有了直观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问题三】假如由你来设计一个可以载人的带吊篮的气球,气球里充的是氦气,为了使乘客能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办法?如果气球里充的不是氦气而是热空气,你又打算用什么办法?
  研究完上升的现象,再研究下沉的现象,有关打捞沉船的问题。
  【问题四】根据提供的器材,请你模拟再现打捞沉船的过程。再试一试让潜水艇模型浮起来,请你比较一下,浮筒法打捞沉船与潜水艇实现上浮的原理有何区别?   又由生活情境引出液面升降问题。
  【问题五】小池塘中的船上坐着一位渔民,船上有一只铁锚。渔民将铁锚抛入水中。此时,池塘中的水位会上升、下降,还是保持原状?假设铁锚没有抛出,而是渔民自己跳入水中游泳,此时小池塘中的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
  教学向纵深推进,进入第三层次:浮力的深入研究,制作几个浮力学具。
  3.浮力的深入研究。
  ①制作浮沉子。
  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如下器材:空塑料瓶,小玻璃瓶(带有橡胶盖),小注射器,大烧杯和水。
  学生合作:1.用注射器向小玻璃瓶内注入适量的水作为配重;2.在空塑料瓶内加适量的水;3.把小玻璃瓶口朝下放在塑料瓶中,使其漂浮在瓶内水面上,只露出水面很小部分,拧紧瓶盖,如图4所示。
  【问题六】用力挤压塑料瓶的侧面,你看到什么现象?松手后,又看到什么现象?拧去瓶盖再试一试,情况又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讨其中的奥秘。
  ②制作浮力秤。
  各小组准备有器材:大圆柱桶,水,空塑料瓶,配重,钩码(50g、200g)。
  浮力秤自制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是解决浮力秤的刻度标注。
  【问题七】如图5所示,浮力秤的零刻度线标在哪里?浮力秤的称量范围有多大?
  一节“浮力”单元复习课,由七个主干问题串联而成,以“生活”为主线、“问题”为载体,推进课堂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物理规律,再运用到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物理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既有核心问题,又有辅助问题,整条问题链具有启发性、层次性和梯度,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四、反思与展望
  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关键在于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因此,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1.设计之前要分析学生和内容。
  在设计出真正能起到导学作用的问题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细致的分析。教师把问题设计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逐渐让最近发展水平转为现实发展水平,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避免自己的主观判断,保证问题因需而设,通过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设计出一些能真正引导学习的问题,达到启迪思维、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2.设计问题要有核心和主线。
  要使设计的一系列问题达到螺旋而上、层层推进的实际效果,在问题链中的每个问题都应有其对应的地位和作用。设计核心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有效地把握核心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核心问题是指能够激发和推进学生主动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2]。
  教学设计时需考虑两点:一是整个问题链具有一条鲜明的主线,围绕重点内容而展开,每个问题之间具有逻辑性、激发性、程序性和指向性;二是核心问题具有最关键的驱动作用,能体现对其他问题的启示和影响,能够将课堂的核心内容、核心目标与学生的发展高度地整合起来。
  3.推进过程要有情境和活动。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对问题赋予适当的生活情境,丰富的情境设置不仅可以反映所学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反映不同观点的信息源。创设问题情境的本质,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把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冲突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力[3]。此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设计出配套的活动方案,这些课堂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的重要环节。当然为学生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活动空间,要重视渗透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明仁,李保臻.论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
  [2]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成尚荣.“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主旨及逻辑线索[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09).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批准号:E-c/2013/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应是学生积极参与、自己探索并不断获得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科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借助一定的教育环境、资源和积极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并且发展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以此助推学生的学力提升。  【关键词】数学价值;学力发展;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兒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监护室2014年1月~2019年4月诊断为GBS败血症的16例新生儿(GBS组)以及同期诊断为非GBS败血症30例新生儿(非GBS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住院时间、费用、抗生素应用及预后情况等。 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
【设计理念】  我校经过三年的探索,找到了一种适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所谓的“三学一教”,即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助学为主,以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既能“学进去”又能“讲出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这种模式的实行有效地改善了文言文教学低效或无效的状态。  通过一系列的课改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了主体性教育的生态课堂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堂,是调动学生主动性
一、问题的提出  此次活动前,在探讨《长亭送别》怎么上时,大家见解各异,有人认为戏剧板块选取《长亭送别》是很有深意的。首先是剧情美,情节生动;其次是人物美,张生与崔莺莺才子佳人,天作之合;还有语言美,唱词工整生动,情景交融,不一而足。由于每个人的喜好、观点、经验不同,在赏析《长亭送别》时的视角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如:李娜老师认为,《长亭送别》是一出关于爱情、关于离别的戏曲,能给人如此强烈的冲击
【关键词】美术教学;清明上河图;生活;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60-02  1.浏览初识。   师:同学们,上周“美,我先知”学习单预告的是哪幅作品?   生:《清明上河图》。   师:我们今天就来一同赏析《清明上河图》。为了便于每个同学细细品味,我为五个小组各准备了一份复制品,现在请慢慢打开画卷。 
【摘 要】课堂教学反思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课的课后总结,重点反思“问题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创设情境呈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课堂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反思 问题情境 自主探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
【摘 要】从“让课外阅读真正进行”这一观点出发,具体阐释了关于这一观点的三个方面的思考:把课外阅读与学生的课内阅读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时代对接起来,把课外阅读的任务与成果展示对接起来。  【关键词】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成果展示;对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70-02  【作者简介】桑苗,江苏省邳州
【摘 要】学习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当下自主、合作、亲历、经验与个性化的学习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第十一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是基于对全省中小学教学现状仔细观察的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的主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还应该让真正的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发生,个性学习和深度学习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下一个目标。即将到来的新一轮
【摘 要】在确定散文诗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初中散文诗阅读教学范式,同时借助教学实例作了具体的分析。尤其对“玩味”,从玩味语言、玩味细节两个方面作了重点论述,既落实了教学要点,又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诗教学 朗读 体验 玩味  一、散文诗文本价值的确定  散文诗独具一格,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以2015届初三毕业生所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所选
[摘要] 目的 對比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患者中不同性别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效果、预后的差异。 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风湿免疫科从2005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期间所有的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特点,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同性别的临床表现、对各脏器功能的损害程度、实验室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