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的吻兽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吻、大吻、螭吻、蚩尾、鸱尾、鸱吻、鳌鱼是一个东西吗?
  同是山西富商的住宅,正脊的吻兽有闭口,也有张口的。而当地的传说则分别有闭口招财进宝,张口出仕为官、为民说话两种。
  我们能在紫禁城中找到很多不同的动物,比如在黄色琉璃屋顶上,最高处正脊的两头,各有一个尾巴高高翘起的神兽,它是屋顶上众多小动物中个头最大的。它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在建造宫殿时要用到它呢?
  它是龙的儿子吗
  这个神兽身上最突出的部位就是它的头部,始终张开着大嘴,咬着延伸到嘴边的屋脊,盘曲的身子向上高高扬起。明清时,官方把建筑物上的这个构件叫做正吻、大吻,但是民间,多把这种动物叫做螭吻。
  明朝时有个叫李东阳的人,曾在《怀麓堂集》中记述过大家所熟知的“龙生九子”传说,认为螭吻便是龙的九个儿子之一,性格中有个特点,即为“平生好吞”,所以就把它放在屋顶上,让它可以吞着最高的屋脊。
  清朝人高士奇所写的奇闻异书《天禄识余·龙种》中这样描述螭吻,“形似曾,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就因为龙的这个儿子,喜欢站在最高的地方望远方,所以把他安置在宫殿的最高处。
  不论是由于胃口大、还是喜远望,都是后世将其与龙联系在一起的说法罢了,其实螭吻最初的形象,和一种海兽相关。海兽名叫做蚩,高高的尾巴盖过头顶,可以召来水,能够起到避免火灾发生的作用,所以把它放在屋顶。
  太和殿的正吻到底有多大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紫禁城宫殿中,最大的螭吻在太和殿的屋顶。清代琉璃瓦的规格共分九样,其中一样瓦最大,但没有实际用过,太和殿上的正吻使用的是二样瓦。巨大的正吻用了13块构件拼装而成,高3.46米,差点就有两个普通身高的人那么高了,宽2.68米,重量达到了4300多公斤。
  在修建宫殿的时候,迎接和安装螭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派遣一个官员去祭祀窑场的保护神,还要派遣四品以上的文官、三品以上的武官去迎接螭吻。譬如太和殿在经历了康熙十八年的火灾之后,于康熙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这天破土动工,到了康熙三十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辰时,派官员专程去迎正吻,六天后开始安吻、插剑、合龙门,主体工程土木结构这才算是完工了。要知道在清朝的时候四品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方的市长。由此也可见螭吻在建筑上的重要价值。
  螭吻一直就是龙的样子吗
  其实,螭吻原来的样子并不是一条龙。根据唐人苏鹗所著《苏氏演义》中的描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汉武帝于元鼎二年造了一个气势恢宏的柏梁台,可惜的是,仅仅过了十年就因为火灾烧掉了。后来汉武帝听信越巫唯有更大的建筑才能镇压邪火的说法,在原基础上营建了后世熟知的建章宫。建造当中有人说海中有兽,名为蚩,聚水之精,装在殿上能够避免火灾的发生。于是建章宫正脊两侧多了两个似尾的构建,它的名字就叫做蚩尾,这算是螭吻的第一个名字和形象了。
  又过了五百年,当时的人们觉得这个尾巴很像鹞鹰的尾巴,所以就叫做鸱尾,从海兽的尾巴变成了鸟的尾巴,这算是螭吻的第二个名字。我们在很多晋代典籍中都能找到“鸱尾”的影子,如《晋书·安帝纪》中有义熙六年五月“丙寅,震太庙鸱尾”;《宋·五行志》中记载:“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鹊巢太极东头鸱尾”等。
  又过了几百年,从中唐时期开始,不再像是鸟的尾巴了,慢慢变成了鱼的尾巴,并且脑袋变得越来越大,嘴巴也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有人就把它的名字渐渐改成了鸱吻。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突出了鸱尾下端“吻”的分量,表现为一个兽首,形象夸张,张嘴吞脊,尾部逐渐向鱼尾过渡。还有人认为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为佛教中摩羯鱼的形象。
  再到了宋代以后,又变得不像是鱼的尾巴了,形象越来越复杂,增添了很多部件,尤其是背部的抢铁变得非常显著。此时基于宋人浓厚理学思想的作用,名字又重新变为了鸱尾,如北宋山西人王溥在其所著的《唐会要》中明确指出,鸱尾激浪降雨,因此放置在殿堂上“以厌之”,并且提及“时人或谓鸱吻,非也”。
  自元明清三代起,龙形的吻兽形象被普遍地应用起来,更为多见,最终就成了我们在故宫看到的螭吻、正吻、大吻。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蚩尾、鸱尾、鸱吻讲的都是一个东西,只是不同的时代,人们叫的名字不一样罢了。
  如果这条龙跑了怎么办
  人们把正吻安装在屋顶上,不论是为了能够望远、能够吞吃,还是能够求雨防火,都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心中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如果龙的这个儿子要是不好好干活,怎么办呢?
  正吻的正上方有一个突出来的部件,很像一把剑的剑柄,那么剑身呢?剑身在这条正吻的身体内,当时的人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把螭吻固定在屋顶上,让它好好工作,好好干活了。
  当然了,也有其他的说法,传说有位神仙,本名叫许逊,成了神仙之后叫做神功妙济真君,据说妖魔鬼怪最害怕的就是他的宝剑,所以把他的宝剑插在屋顶上,同时也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但是在明清两代,这把剑的样子是不一样的,明代的宝剑上做五朵祥云,向内,即龙首方向微微倾斜弯曲;而清朝的宝剑则没有这些特征,仅是鱼鳞装饰。
  其实螭吻除了这些美好的寓意之外,还有一个很实际的用途,那就是屋脊的两端是三面屋顶交汇的一个点,最容易漏雨,使用了螭吻这样的大型构件以后,可以防止漏雨。
  老百姓家的屋顶能用龙吗
  屋顶正脊使用吻兽在很早以前便有了明确的规定,如成书于唐代的《陈书·萧摩诃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旧制三公黄阁听事置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此处吻兽成为一种特殊的恩宠赏赐,以显示建筑等级,彰显社会地位。
  当然了,皇家的很多建筑方式在民间会以多种不同的样式体现出来,比如在清朝的很多名门望族家里的建筑上也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吻兽形象。
  这些吻兽多以鱼的形象展示出来,在江南一些地区叫做“鳌鱼”,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载:“鳖鱼,其形似龙好吞火,故立于屋脊上 。”据解,鳌是传说中的大龟或者大鳌,但是也有人认为应该是在南方海域偶见的鲸鱼。
  吻兽在民间,随着主人的身份的差异,赋予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有机会出外旅行的朋友可以留意一下,同是山西富商的住宅,正脊的吻兽有闭口,也有张口的。而当地的传说则分别有闭口招财进宝,张口出仕为官、为民说话两种。不变的其实是吻兽在建筑上的功能。
  摘自《紫禁城》
其他文献
姓名  “弗朗索瓦-夏尔-马利·傅立叶诞生了;他的教父是他的老舅弗朗索瓦·穆盖,他的教母是他的姐姐玛丽埃塔。他生于1772年4月7日早晨6点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贝臧桑教堂的洗礼簿上是这么写的。不过具体名字不重要,因为后来人都简单地称他为“傅立叶”。有一个他的同姓,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立叶也混得相当不错,是个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且这两个傅立叶还是同时代人。  绰号  对他的追随者来说,
期刊
姓名  她出生时,犹太人是没有国家的民族,而信仰注定了她将漂泊一生。正是这一切带来了记录的混乱,并使学者们对她的真名莫衷一是。在祖国波兰(当时仍属于沙俄),人们叫她“罗扎”,出逃时,她的名字是“安娜”,而在瑞士和德国,她的身份一度是“吕贝克夫人”,1903年之后,她又开始使用“罗莎”这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在书信中,她经常毫不在乎地混用上述一切,仿佛是在展示某种玩世不恭。后来有人从档案中发现,其真名是
期刊
“在运动中整人是可以的,打打小棍子也不妨,但是不能把他所代表的那门学问全部整掉,  或者是打入冷宫。” ——潘光旦  1949年8月18日,时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的潘光旦向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呈递了一份报告。在这份报告上,他写道:“敬启者,社会学系下学年学程几经系中师生商讨,历时四月,获有成效,兹送上一份,请准备案试行……”收到报告后,叶企孙将其转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  呈上这份特殊的报告,
期刊
1967年冬天,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孤独地死于湖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房,时年68岁。他的太太俞大已经在上一年的冬天自缢而死,他们两人没有子女。据说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是一位侄儿在照料他,并为他料理后事;而就在这年年初,疾病缠身的曾昭抡还被冠以“全国大右派”“曾国藩的孝子贤孙”(他是曾国藩的侄曾孙)被批斗。多年后,同为民盟领导人的费孝通回忆往事,“曾公当时所受的折磨,我实在不忍再去打听,也没有人
期刊
谁还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海报?它们曾广泛出现在生活中,并充当着国家与人民间的联系媒介。每张海报的目标和意义都无比明确,即提供积极的舆论导向,或是展现国家和社会的美好前景——如果人民团结起来,遵循相同的路径,届时物质与精神财富将用之不竭。今天,有人认为这种方式过于造作,但无论如何,作为一门别具特色的视觉艺术,宣传画依旧陪伴老一辈经历了建国之初的那段历史。它遍布于城市街头、工矿企业、农村房舍,吹响振
期刊
电影《红河谷》铭刻在我脑海中最深的一幕是老阿妈低头默念经文,手中不停地转着经筒,一步步走向远方的身影。后来去过甘肃的拉卜楞寺,去过川西北的郎木寺,那遍地经幡,阳光照耀下的白塔、经筒、藏红色的僧衣,虔信的面容,磕长头的人儿,一直让生活在城市里的我对高原的信仰有一份仰望和敬重。  但直至最近才知道,藏传佛教在西藏扎根及传播的最初地,是在西藏山南。甘南、川西北的藏传佛教寺庙都是承其衣钵。那里的几处寺庙—
期刊
19世纪90年代,当时的纽约男人不仅过分关注女人的脚,还沉醉于她们的鞋。1893年,在大贪污犯弗朗西斯·威克斯逃到哥斯达黎加后,人们在寻找证据时打开了他的办公桌。单从表面看,由于它很重,大家“以为里面装的是钱”。可是,从里面找出了20双女鞋,以及大量的单只鞋。1893年10月16日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评论说,威尔斯“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鞋的语言,就像诗人沉醉于迷人的景色”。在这诗情画意的分析之后,《纽
期刊
中国纪事  1953年,中国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3月5日,教育部颁布并试行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四科教学大纲和小学算术教学大纲的草案。这五种教学大纲是参照苏联各有关教学大纲,部分地结合中国具体情况而编订的。  6月至8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会议
期刊
从1966年春天邢台大地震时起,华北就进入了一轮地震活动高潮。  邢台6.8级大地震,东北方向河间发生了2.4级余震,表明邢台地震破裂的传播方向。河间位于冀中拗陷,是海河几条支流的汇集区,可能与邢台受同一个断裂带的控制。但平原区地表上很难看得出来,青葱的麦田一望无际,宁静的村镇散落其间。李四光根据构造带去向判断,河间可能有较大的地震。果然,1967年3月27日,河间发生6.3级地震。  邢台地震后
期刊
十多年前,有一张看似寻常的照片,曾深深触动了我。当有朋友问我编《老照片》这些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张时,虽然经手刊出的老照片已不下几千张,但我张口就说出了这张照片。  照片拍摄于1935年的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一),定格了一位幼儿园女教师带着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游戏的瞬间。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年轻女教师娟秀的面庞和孩子们欢快的笑脸上,温馨而祥和。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张照片无论其匀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