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母亲河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10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温州市有着调节生态、养殖灌溉、排涝泻洪等诸多功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但随着温州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使得温瑞塘河由原来清澈透明的小河变成一条臭气熏天的黑河。为了人民的生活环境,为了温州的明天,保护母亲河已经迫在眉睫,就此问题,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成立调研小组,经“访谈-调研分析-提出措施”三步,整理得出此文。
  
  一、谈话采访与过程
  
  (1)采访居住在塘河边的奶奶:请问以前的塘河和现在的塘河有何区别?
  答:以前的塘河清澈见底,水中还有鱼虾游动,人们只要有空就会不约而同地来这里消遣娱乐。河水不仅可以饮用,还可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泳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前清澈的河水如今变成了乌黑的臭水、因为河旁边建了许多工厂、菜市场,工厂里的工业废水、化学物质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里,菜场里的剩菜、脏水也倒入河里。另外,附近居民也把生活废水、垃圾直接倒入河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塘河不堪重负,变得臭气熏天。
  (2)采访菜农:请问,以前你们是怎样把蔬菜运到市场去的?
  答:以前我们半夜起来坐船把菜运到菜市场里卖,卖完再坐船回去,渴了用手捧起河水就能喝,河水清澈见底,河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现在大家一般都不坐船,不是因为船的速度慢,而是河水污染太严重,水发黑发臭,味道十分难闻,令人作呕。
  (3)采访学生:小朋友,你喜欢这条塘河吗?
  答:不喜欢,因为塘河太脏了,上面漂浮着各种垃圾,有时还发出臭味,我只好捂着鼻子走过去。真希望塘河的水变清变绿,夏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心快乐、尽情地玩耍。
  (4)采访温塘工程指挥部张俊凯书记:张爷爷您好!我们是环保小卫士队。请教您几个问题。温州人对塘河,曾有过绵长的爱,“洒旗翻野色,渔棹弄秋光。百里荷花镜。曾图入帝乡。”张爷爷,你能不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曾经漂亮的塘河风景。当年是怎么样的情况?
  答:在塘河两岸长大的温州人,都很了解原来的塘河就像哺育我们的母亲一样。根据史料记载,以前的塘河到处都是荷花,两岸风景优美,有着良好的人居环境。我小时候,也时常接触塘河,无论是乘船还是在塘河旁休息游玩,都曾被塘河的风光所迷恋。
  问:目前塘河污水量多少,有多少个河道清理工,他们一天打捞上来的垃圾有多少?
  答:目前排入塘河的污废水量约为50万吨/日,即每年入河污废水总量达到1.8亿吨,接近塘河日常蓄水。量的3倍。目前塘河保洁已进入市场化运作,由专业公司负责河面垃圾、漂浮物的清理。现在整个塘河的保洁工有360多位,每年从河道打捞起来的垃圾超过35万吨。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与访问,同学们增长了不少见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经过整理,知道了塘河污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废污水直排入河。生活废污水直排入河是河道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废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健全、管理不善,导致雨污混流现象十分严重,餐饮业污水、畜禽业污水、沿河公厕粪便直排入河更是触目惊心。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排入塘河的各种污水高达5000万吨。另外,大量工业企业生产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也是水质恶化甚至发黑、发臭的重要因素。
  (2)垃圾入河。由于沿河部分居民、生产建设单位环保意识、卫生意识等不强,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等入河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河道污染、河床淤积、水流不畅,蓄水、过流能力下降。
  (3)水土流失。矿山、工业和民用建筑等开发建设项目破坏植被和山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防洪排涝,危及河道水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难度加大,温州古城原有清晰的河网脉络已不复在,江南水乡逐渐失去了生存基础。
  
  三、改进建议与措施
  
  (1)加大沿河环境管理。主要对住宅小区、农贸市场、建筑业、服务业,污水入河进行整改。建立完善河道保洁管理网络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当地老年人协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监督管理作用。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营造保护塘河社会氛围,每年5月12日为“母亲河”举办宣传活动,以提高市民的公德意识、环保意识。
  (3)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绿色行动之废品变宝行动”、“绿色地球我的家”、少儿环保书画大赛、水资源保护知识竞赛等。
  (4)加强沿河绿化建设。爱护现有的花草树木,家中设计分类回收垃圾箱,上街买菜用小布袋,使用节约水龙头,循环用水等。
其他文献
新课程必修教材人教版的“问题研究”主要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专题,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侧重主要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具有开放性。    一、“问题研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活动,且“问题研究”可为学
一、选择题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在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归宿。据此回答1~4题。  1.“嫦娥一号”从成功发射到完美撞月,这一期间太阳直射赤道的次数有:  A.2次 B.3次
一、选择题  图1示意某国乡村人口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1990年该国城市人口大约是:  A.2亿B.2.9亿  C.3.8亿D.4.7亿  2.有关该国人口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61年到1976年乡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减少  B.1976年以前乡村人口增长速度比1976年以后更快  C.1961年到1990年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  D.1
甘肃省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姚芳兰教师回答:  众所周知,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与创造者。同样,家长也是影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因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所作所为每时每刻都在塑造孩子的心灵,它提供着“给人的生命打上烙印”的起步教养。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先进的父母教育子女,是缔造我国未
大气探测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探测大气变化规律,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大气科学萌芽时期,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天气现象的演变,凭感觉器官感知冷暖干湿变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相继发明了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风速计等,使大气探测从定性估计发展到定量记录;为了解高空大气的状况,人们开始利用风筝携带简单仪器、乘坐气球吊篮升入高空,测量高空气象要素;20世纪30年代末,人们发明了无线电探空仪
江西省新余一中胡岸峰教师回答: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祖国优秀儿女,至今仍蕴含着勃勃生机,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近几年来,新余一中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如今耳熟能详的话语,其实践则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毋庸置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虽然摒弃了对学生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及技巧的指导,但究其本质,多是教师直接“教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师仍然是学习的“主导”。信息时代的到来,呼唤教师以创新理念、创新品质和创新行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营
一、新中国第一部地理教学大纲的颁布    ——第一阶段:1949—1956年的兴旺时期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这种三分法在1956年的大纲中已有雏形。  知识方面,1956年大纲中沿用的是1948年提出的“地理知识”的概念,表述为:“把一定范围的地理知识教给学生”。能力方面,大纲“说明”部分中首次提出“使他们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和熟练的技巧”以及“在
教学的过程,是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火种”,并点燃学生手中的“火把”。这是一个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的过程,师生在课堂45分钟的互动过程中,共同体会解答问题、碰撞出火花的愉悦。地理课堂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方法的传递、思维的跳跃、技能的提高。初中地理知识看似简单,但是将学生调动起来、让学生兴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探求的欲望,是每位地理教师所渴求
陕西,这块中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坡,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拥有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观。2008年的年终岁末,悄然来到这片神奇的土地,短短数日,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地上与地下……无数的反差,都给了我们足够的冲击和神往。身体奔波劳顿,心灵却震撼感慨。一如文在此处,心已回到那片土地……    自然华山  华山——北临黄河,南接秦岭,屹立于关中平原。华山与关中平原的落差,一个海拔2 000多米,拔地而起;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