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有效地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合作学习只是表面化、形式化的模仿,以至于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流于形式。
一、存在的问题
1.小组间优劣悬殊
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最优化配置小组人员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使小组成员都能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题目,有的小组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小组却丝毫未动,同学间要么面面相觑,要么窃窃私语。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自由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的强强联合,而基础差的同学也只能组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讨论题目过深或过浅
讨论题目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题目数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度。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比较随意,有些浅显的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原本只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而有些题目跨度大,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严重脱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只有少数优等生能够理解掌握,而大部分学生则还是一脸茫然,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3.评价机制不全面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建立一种乐学互助的良性机制。这就必须要改变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将评价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然而在近期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多数是重学习结果评价,轻学习过程评价;重个人评价轻小组评价。
4.独立思考被合作学习完全替代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共同提高,但是合作学习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合作问题一提出,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深入思考,就直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长此以往,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悖于合作学习的初衷。
5.教师作用发挥欠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挥欠妥,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时尚,摆摆样子后就草草收兵,不求实效;另一种是“放羊式”管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放任自流。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最优化配置合作小组
在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开竞争。在小组学习中,每位成员既可以自主独立思考,又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每个同学都有所提高的目的。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讨论问题的选择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这步能走好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依靠个人能力很难完成的、具有较强思维容量的问题。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合作学习效果,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二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态度、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4.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和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待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如果讨论题目一公布就开始进入小组讨论,部分同学就会逃避思考,坐享其成。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助长一些同学的学习惰性。
5.以目标为核心,动态把握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由于学生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的差异,使得探究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画一个动态生成的圆。在不断调整中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与点拨下,从不懂变为理解,从盲目走向有序。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不是等待和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其本质功效,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才会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一、存在的问题
1.小组间优劣悬殊
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因而最优化配置小组人员是首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组合,目的是使小组成员都能在彼此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同一题目,有的小组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小组却丝毫未动,同学间要么面面相觑,要么窃窃私语。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自由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的强强联合,而基础差的同学也只能组合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2.讨论题目过深或过浅
讨论题目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题目数量和难易程度要适度。但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比较随意,有些浅显的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原本只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而有些题目跨度大,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严重脱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只有少数优等生能够理解掌握,而大部分学生则还是一脸茫然,从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3.评价机制不全面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建立一种乐学互助的良性机制。这就必须要改变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做法和评价方式,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将评价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标准。然而在近期对部分学校的调查中,多数是重学习结果评价,轻学习过程评价;重个人评价轻小组评价。
4.独立思考被合作学习完全替代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激励学生共同提高,但是合作学习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合作问题一提出,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深入思考,就直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长此以往,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有悖于合作学习的初衷。
5.教师作用发挥欠妥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管理者”又是“参与者”。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发挥欠妥,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把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时尚,摆摆样子后就草草收兵,不求实效;另一种是“放羊式”管理,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进程放任自流。
二、应采取的对策
1.最优化配置合作小组
在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提高,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特点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适当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重新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开竞争。在小组学习中,每位成员既可以自主独立思考,又可以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每个同学都有所提高的目的。
2.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讨论问题的选择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这步能走好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择依靠个人能力很难完成的、具有较强思维容量的问题。问题要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建立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
评价合作学习效果,一是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二是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态度、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4.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和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待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如果讨论题目一公布就开始进入小组讨论,部分同学就会逃避思考,坐享其成。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助长一些同学的学习惰性。
5.以目标为核心,动态把握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具有个性化的过程。由于学生知识基础、思维水平等的差异,使得探究活动具有不可预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画一个动态生成的圆。在不断调整中找到发挥指导、组织、参与作用的最佳切入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与点拨下,从不懂变为理解,从盲目走向有序。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改进、不是等待和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它事情,而是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可能是有效的,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其本质功效,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才会给学生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