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题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决定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成功的课题教学,具有艺术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能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课题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撷取的便是笔者课题教学的一些花絮。
1.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原有标题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副标题,使主标题和副标题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笔者在讲授《海燕》一文时,导入新课后,播放了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读的基础上,对照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课文拟一个恰当、贴切的副标题。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拟出了各种各样的副标题: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反抗的精灵;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学生能够拟出这些副标题,就表明他们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乃至海燕的象征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巧妙地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标点导思
在板书的课题后面加标点,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讲授《药》这一小说时,笔者在标题后面用彩色粉笔醒目地打上了“?。!?”四个标点符号,要求学生揣摩这些标点符号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课文后,同学们讨论积极,发言踊跃,并达成共识:当我们一看到《药》这个标题时不禁要问,什么“药”?治什么病?给谁吃?为什么要以“药”为题?这是第一个问号引发的思考。药其实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线索展开的,这是句号的意思。其中情节的明线是: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而这药是人血馒头,这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这就又概括了小说暗线的情节:喋血牺牲、以血为药、不怕流血的价值。两条情节线索在刑场、茶馆、坟地连接、相交、相融,这便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用饱蘸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来救治华小栓的病,可悲、可叹,这是感叹号引发的思考。那么什么才是救治落后的中国民众的良药呢?这便是第二个问号的意思。《药》启示我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由于巧加标点,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研究探讨的境地,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拨动起他们情感的涟漪。
3.立异标新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另选角度,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板书课题《死海不死》后,我这样讲:“文章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定,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打开思路认真思考,给这篇课文再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觉得这样做很有趣,读后争先恐后地出示自己拟定的标题:神奇的死海,死海趣话,咸度最高的湖……拟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机器满负荷运转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课文精神实质的过程。
4.扩展显旨
在熟悉课文之后,根据课文内容,对原有标题进行适当扩展,来显露文章的主旨。學习《藤野先生》一文,我就要求学生在“藤野先生”前面添加修饰语,使之成为“……的藤野先生”。学生经过阅读思考,拟出了诸如“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求实精神”、“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等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的添加表明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为全面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5.欲擒故纵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改写标题,可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之意趣盎然,记忆牢固。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也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以讲解者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我故意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了呢?这一根火柴哪里去了?它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巧妙改换标题,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6.品味情调
创设氛围,指导学生透过标题的字面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的情调。学习《别了,司徒雷登》时,我首先问:“别了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有说“离别”的,有说“告别”的。再问,从中看出毛泽东同志对司徒雷登是依依不舍、情深谊厚吗?绝大多数同学回答“不是”。当学生了解到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这一层意思后就意识到了,司徒雷登的离开,标志着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到这时,我才提高嗓门:“别了”就等于说“滚蛋吧”,这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的呐喊,也是庆祝胜利的欢呼。再者,原句序应为“司徒雷登,别了”,但作者故意倒装,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别了”领起,一泄胸中郁结、压抑多年的愤恨,有如排山倒海之势,豪迈奔放,令人扬眉吐气。文章最后这样写道:“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细细咀嚼“很好”二字,意味深长,“别了”、“很好”,题尾呼应,沉稳风趣,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炽热自豪感洋溢全文,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7.比较辨析
有些文章在选入课本之后,编者对原有标题进行了修改或者重新拟定,教学时,可以把新旧两个标题进行比较,辨其优劣。讲授《人类的语言》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编者为什么把它改为《人类的语言》?通过比较辨析,学生明辨了是非:本文是一篇介绍社会现象的说明文,说明文的题目,一般只要求点名说明的对象,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而原题含有一种议论意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再者,原题目是一个句子,现在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并指明了语言的所属,即“人类”对“语言”加以限制,题目显得更简练明确,因而选用《人类的语言》这个题目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更鲜明、更恰当。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思辨的好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新宁县第一中学)
课题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撷取的便是笔者课题教学的一些花絮。
1.锦上添花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原有标题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副标题,使主标题和副标题互相补充,互相映衬。笔者在讲授《海燕》一文时,导入新课后,播放了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读的基础上,对照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课文拟一个恰当、贴切的副标题。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拟出了各种各样的副标题:勇敢的斗士;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胜利的预言家;革命的先驱者;反抗的精灵;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无畏的革命者;划破乌云的利剑……学生能够拟出这些副标题,就表明他们对课文的基本内容乃至海燕的象征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巧妙地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标点导思
在板书的课题后面加标点,造成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讲授《药》这一小说时,笔者在标题后面用彩色粉笔醒目地打上了“?。!?”四个标点符号,要求学生揣摩这些标点符号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读课文后,同学们讨论积极,发言踊跃,并达成共识:当我们一看到《药》这个标题时不禁要问,什么“药”?治什么病?给谁吃?为什么要以“药”为题?这是第一个问号引发的思考。药其实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这个线索展开的,这是句号的意思。其中情节的明线是: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而这药是人血馒头,这血是革命者夏瑜的,这就又概括了小说暗线的情节:喋血牺牲、以血为药、不怕流血的价值。两条情节线索在刑场、茶馆、坟地连接、相交、相融,这便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用饱蘸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来救治华小栓的病,可悲、可叹,这是感叹号引发的思考。那么什么才是救治落后的中国民众的良药呢?这便是第二个问号的意思。《药》启示我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由于巧加标点,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研究探讨的境地,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拨动起他们情感的涟漪。
3.立异标新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另选角度,给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板书课题《死海不死》后,我这样讲:“文章的题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定,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打开思路认真思考,给这篇课文再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觉得这样做很有趣,读后争先恐后地出示自己拟定的标题:神奇的死海,死海趣话,咸度最高的湖……拟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机器满负荷运转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课文精神实质的过程。
4.扩展显旨
在熟悉课文之后,根据课文内容,对原有标题进行适当扩展,来显露文章的主旨。學习《藤野先生》一文,我就要求学生在“藤野先生”前面添加修饰语,使之成为“……的藤野先生”。学生经过阅读思考,拟出了诸如“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具有求实精神”、“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等修饰语。这些修饰语的添加表明学生对藤野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为全面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打下了基础。
5.欲擒故纵
在导入新课时,巧妙改写标题,可以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之意趣盎然,记忆牢固。借鉴宁鸿彬老师的做法,在讲授《七根火柴》时,也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以讲解者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我故意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了呢?这一根火柴哪里去了?它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巧妙改换标题,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6.品味情调
创设氛围,指导学生透过标题的字面意思,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品味文章的情调。学习《别了,司徒雷登》时,我首先问:“别了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有说“离别”的,有说“告别”的。再问,从中看出毛泽东同志对司徒雷登是依依不舍、情深谊厚吗?绝大多数同学回答“不是”。当学生了解到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这一层意思后就意识到了,司徒雷登的离开,标志着美国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到这时,我才提高嗓门:“别了”就等于说“滚蛋吧”,这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的呐喊,也是庆祝胜利的欢呼。再者,原句序应为“司徒雷登,别了”,但作者故意倒装,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效果。“别了”领起,一泄胸中郁结、压抑多年的愤恨,有如排山倒海之势,豪迈奔放,令人扬眉吐气。文章最后这样写道:“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细细咀嚼“很好”二字,意味深长,“别了”、“很好”,题尾呼应,沉稳风趣,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炽热自豪感洋溢全文,呼之欲出。此时,学生的爱国热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7.比较辨析
有些文章在选入课本之后,编者对原有标题进行了修改或者重新拟定,教学时,可以把新旧两个标题进行比较,辨其优劣。讲授《人类的语言》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本文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编者为什么把它改为《人类的语言》?通过比较辨析,学生明辨了是非:本文是一篇介绍社会现象的说明文,说明文的题目,一般只要求点名说明的对象,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一目了然,而原题含有一种议论意味,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再者,原题目是一个句子,现在的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并指明了语言的所属,即“人类”对“语言”加以限制,题目显得更简练明确,因而选用《人类的语言》这个题目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更鲜明、更恰当。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思辨的好习惯,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新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