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在排卵后,由于黄体素(又称孕酮或孕激素)和雌激素的上升,子宫内膜开始增厚,为怀孕做准备,并阻止其他卵子的排放。过了14天,如果没有受孕,这两种激素都将停止分泌,子宫内膜就会崩解、脱落,最后随着血液排出体外。
按照大自然的设计,从排卵到月经来潮这段时间刚好是14天,所有的女人都不例外。但从月经结束到下一次排卵这段“退潮期间”,差异可就很大了。有人两个礼拜,有人却可长达一两个月。其中的原因在于月经退潮之后,驱动排卵主要受控于大脑中的下丘脑与垂体,而这两个幕后的操控者却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睡眠状况、情绪反应等等,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不大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差异。
但如果使用了避孕药之后,就会形成非常规律的28天周期。下丘脑与垂体被口服的激素所欺骗,无法再下达“指令”命令卵巢排卵;而子宫也只听命于我们所吃进去的避孕激素。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一段“人工潮汐”。子宫内膜在黄体素的定量操控下,每隔28天就剥落一次;这段完全不排卵的“安全期”在达到避孕的效果的同时又调整了月经周期。
然而对女性来说,月经来潮的日子总是难得自在,很多人会有痛经、偏头痛、情绪低落等现象发生。既然月经带来如此多的麻烦,而我们又可以通过药物来人为控制,为什么不把月经周期拉长一点,比如40天或50天来一次,把一年的12次减为7、8次不好吗?现如今避孕药控制的28天周期,是按照目前文明社会统计大多数女性所制成的标准。当然,医生也可以将黄体素的量增加,让女性每次月经的间隔都拉长一点,一年中少来几次。不过黄体素过多,就会有类似怀孕的恶心、呕吐、燥热等症状。而且黄体素过多,也会造成点状出血,有时反而更不舒服。所以减少了月经次数换来的代价也是不小的。除非妇女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结婚典礼、体育比赛、出国旅游等等,否则一般的状况下医生是不会如此给药的。
那么从人类演化史来看,究竟最“自然”的来潮频率是多少呢?美国芝加哥人类学家史特斯曼做过一项研究。她深入到非洲观察今天的古人──马里的道根族妇女的月经周期。这些道根族人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形态,没有避孕。由于族人认为经期的妇女“不洁”,所以这些妇女得离家到村落边缘的“月经小屋”去住上几天。她研究的村子共有两间“月经小屋”,每间可容纳三人。通过研究,史特斯曼发现道根族妇女初潮平均在16岁,一生生产8、9胎。从初潮到初次生产,一年月经约来七次。从初次生产开始,由于不断的怀孕和喂母乳,在15年左右的生殖高峰期,一年平均只有一次月经。从35岁到停经,由于生殖力自然下降,一年平均只有四次月经。这些道根族妇女一般都很长寿,可以活到80岁。在一生中,约有100次月经来潮。这种月经次数的减少不是人为控制的,是绝对自然的。
相形之下,文明社会的妇女一年12次,一生约350~400次的月经就显得过于频繁了。虽然根据理论,一年只要有四次月经来潮,就能维持子宫的正常功能,但绝大多数的女性还是认28天为“黄金标准”,要是到时候不来,她们会显得不安。
另外,文明社会的妇女为了受教育、追求事业,多半只生一两个孩子,而不是八九个,这样就必须付出生理上的代价──忍受更多的月经不适与折磨,还要面对可能患上妇科肿瘤的风险。在避孕药和肿瘤的关系上,科学家显得总是左右为难。如果我们借助避孕药抑制排卵,可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避孕药中的黄体素又不能太多,以免造成类似怀孕不舒服的副作用;雌激素也不能太多,否则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那么月经究竟应该多久来一次,避孕药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大的好处呢?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月经周期是否还能延长一点呢?所幸的是,已经有科学家注意到这些问题,也有药厂正在试验能延长月经周期的避孕药。看来,我们正在向完美的避孕药迈出新的一步。
按照大自然的设计,从排卵到月经来潮这段时间刚好是14天,所有的女人都不例外。但从月经结束到下一次排卵这段“退潮期间”,差异可就很大了。有人两个礼拜,有人却可长达一两个月。其中的原因在于月经退潮之后,驱动排卵主要受控于大脑中的下丘脑与垂体,而这两个幕后的操控者却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睡眠状况、情绪反应等等,所以每个人都可能不大一样。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差异。
但如果使用了避孕药之后,就会形成非常规律的28天周期。下丘脑与垂体被口服的激素所欺骗,无法再下达“指令”命令卵巢排卵;而子宫也只听命于我们所吃进去的避孕激素。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在该来的时候来一段“人工潮汐”。子宫内膜在黄体素的定量操控下,每隔28天就剥落一次;这段完全不排卵的“安全期”在达到避孕的效果的同时又调整了月经周期。
然而对女性来说,月经来潮的日子总是难得自在,很多人会有痛经、偏头痛、情绪低落等现象发生。既然月经带来如此多的麻烦,而我们又可以通过药物来人为控制,为什么不把月经周期拉长一点,比如40天或50天来一次,把一年的12次减为7、8次不好吗?现如今避孕药控制的28天周期,是按照目前文明社会统计大多数女性所制成的标准。当然,医生也可以将黄体素的量增加,让女性每次月经的间隔都拉长一点,一年中少来几次。不过黄体素过多,就会有类似怀孕的恶心、呕吐、燥热等症状。而且黄体素过多,也会造成点状出血,有时反而更不舒服。所以减少了月经次数换来的代价也是不小的。除非妇女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结婚典礼、体育比赛、出国旅游等等,否则一般的状况下医生是不会如此给药的。
那么从人类演化史来看,究竟最“自然”的来潮频率是多少呢?美国芝加哥人类学家史特斯曼做过一项研究。她深入到非洲观察今天的古人──马里的道根族妇女的月经周期。这些道根族人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的生活形态,没有避孕。由于族人认为经期的妇女“不洁”,所以这些妇女得离家到村落边缘的“月经小屋”去住上几天。她研究的村子共有两间“月经小屋”,每间可容纳三人。通过研究,史特斯曼发现道根族妇女初潮平均在16岁,一生生产8、9胎。从初潮到初次生产,一年月经约来七次。从初次生产开始,由于不断的怀孕和喂母乳,在15年左右的生殖高峰期,一年平均只有一次月经。从35岁到停经,由于生殖力自然下降,一年平均只有四次月经。这些道根族妇女一般都很长寿,可以活到80岁。在一生中,约有100次月经来潮。这种月经次数的减少不是人为控制的,是绝对自然的。
相形之下,文明社会的妇女一年12次,一生约350~400次的月经就显得过于频繁了。虽然根据理论,一年只要有四次月经来潮,就能维持子宫的正常功能,但绝大多数的女性还是认28天为“黄金标准”,要是到时候不来,她们会显得不安。
另外,文明社会的妇女为了受教育、追求事业,多半只生一两个孩子,而不是八九个,这样就必须付出生理上的代价──忍受更多的月经不适与折磨,还要面对可能患上妇科肿瘤的风险。在避孕药和肿瘤的关系上,科学家显得总是左右为难。如果我们借助避孕药抑制排卵,可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避孕药中的黄体素又不能太多,以免造成类似怀孕不舒服的副作用;雌激素也不能太多,否则会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那么月经究竟应该多久来一次,避孕药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大的好处呢?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月经周期是否还能延长一点呢?所幸的是,已经有科学家注意到这些问题,也有药厂正在试验能延长月经周期的避孕药。看来,我们正在向完美的避孕药迈出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