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出国?

来源 :新海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cko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东”这个名字如果你不熟悉,让我来告诉你。早在20多年前,九哥还“号称”湖南小提琴首席的时候,何先生便是广东小提琴首席。20余年没有听到过他的消息了,只知道他去了美国,那天却突然从收音机里听到他接受电台采访的录音。我对其他同胞(尤其是搞音乐的同行)在海外的生活特别有兴趣,我坦白其中有一部分出于小人心理:即想知道别人是否过得也很滋润,是否也是四栋洋房五辆洋车……然而,听完他的故事,我突然想问他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出国?”
  
  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据何先生自己说,他虽去美国十几年了,却还没决定接受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也没有在美国人的圈子里生活,也就是说不准备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他甚至并不喜欢也不欣赏西方的现代音乐。那么,是不是说他就无所事事了呢?当然不是,干艺术这行的都是不会甘心隐名埋姓的。多年来,何先生一直没有放弃练琴。而光练琴,哪来的名声和成就感呢?
  
  于是,我们的何先生在美国自己整理和改编了许多中国的小提琴乐曲,在美国自己花钱请钢琴伴奏,在美国自己花钱租录音棚,在美国自己花钱录制中国小提琴曲全集CD。正当我为何先生的赤子之心,为他在海外宏扬祖国文化的高度觉悟和热情而感动的时候,他却说那些已经制作好了的CD并没有在海外销售,而是在等着中国国内的哪个出版社看中,卖掉然后多少收回些成本。这不得不让人觉得他那样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穷快活”,而依别人看,可能就接近另一种内容的“自慰”了。
  
  何先生的故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既然生活在西方,如果想继续为中国人民服务,就应该多学些西洋的优秀音乐作品然后介绍给中国人民。而如果想发扬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出国为外国人民服务的话,就该把我们民族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给世界人民。既然两者都不是,何先生为什么要继续耗在美国“穷快活”呢?实在点说像他那样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回广东开个学校,应该可以生活得“富快活”的。总之,还是我那标题“你为什么出国?”
  
  其实,“为什么出国?”多年来已经成为许多海外华人的普遍问题。不少华人虽出了国,心却还一直留在祖国。在新一代留学生中,甚至有这样的人,说是在海外留学,一天却要给国内的父母或情人打上十来个电话(或者泡网上聊天室),有一点儿事就往家里跑,一年到头一算,呆在祖国的时间比海外的时间还多。他们不主动接触外国人,不积极学习外国的文化,就连外国话也尽量避免讲,成天就在同胞的圈子里泡。对于这样一类人,劝他们都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出国?”
  
  虽然我同意:挣大钱和物质享受不是出国的最终目的。为了学习和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即使暂时的贫寒,也是一种生活经历;出国,同时是对自己适应能力的锻炼和考验。这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是,有些高级知识分子、专家教授,抱着很大抱负和期待跨出国门,到头来学非所用、大材小用、扬短避长,为了生计干着与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干的事情,比如开个水平很业余的中餐馆什么的,就很难说达到了他们出国的目的。
  
  我们80年代出国的那一代人,尤其对一些特殊专业的人,出国留学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惟一的发展道路。但如今,祖国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充满着机会。此时,出国的人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国创业应该是最好的道路之一。即使是80年代的出国人士,也可以考虑重新设计一下自己的余生,调整一下心态,赶快回国创业还是有大把机会的。
  
  陈丹九
  笔名九哥。50年代中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定居日本,是挪威籍华裔作家,小提琴家。代表作有电视文学《阿拉在太阳旗下》、《泰国租妻》,电影英文版《提琴夫人》,游记《开车乱游欧洲》、《好来坞月记》,自传性小说《父子琴》、《圣女书女妓女》,以及短篇小说、随笔、杂文等。在《日本中文导报》设有“九哥故事”专栏。
其他文献
2010年9月7日,中国东海钓鱼岛海域发生撞船事件,因日本扣押中国渔船船长而让中日关系正式亮起红灯。区别于此前中日之间就历史和经贸问题出现过的数次分歧,钓鱼岛事件涉及中国的主权问题。    事实上,钓鱼岛问题的实质与西藏和台湾一样,属中国核心利益,对于中日双方而言,都没有太大的回旋余地。钓鱼岛主权之争的公开化和表面化对两国日后关系的发展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而此次日本首次在周边有争议海域使
期刊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英镑汇率大幅下跌,留英成本由以前每年25万元降低到现在的17~18万元,据英国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UCAS)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英国大学本科新生人数创下新高,其中,中国留学生增加了21%。英国一直备受中国留学生青睐。    始于1985年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ICC是英国最早开设的国际课程之一,课程质量受到伦敦大学担保。    在伦敦中心罗素广场(Russell Square
期刊
2010年7月16日加拿大使馆正式发布留学新政:SPP计划—《中加国际学生合作计划》,此举目的在于吸引更多的中国优秀学生赴加留学;新政实施3个多月了,对中国学生有何利好?本刊专门采访了加拿大留学顾问,为您详情解读。    GA: SPP计划是什么?    李冉:在过去的2009年,加拿大政府发现了很多留学生在毕业后更能融入加拿大的工作体系,加拿大因此调整留学签证政策,SPP计划就是其一。该计划只针
期刊
虽然精算行业是个很小的行业,但精算师在国外是个非常受人尊敬的职业。在西方人的眼里,最聪明的人应该去搞抽象的、比较纯粹的东西,比如学数学,而不是学商学之类的东西。这是他们的一个传统。    在现代保险业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精算学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保险业运营的所有重要环节,如新险种设计、保险费率和责任准备金的记算、分保额的确定、养老金等社会保障计划的制订等等,都必须由
期刊
提及移民,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就会出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是新西兰这些常规移民国。因为欧洲诸国还保持着一贯的态度—拒绝接收移民。经过千呼万唤,2005年,德国终于打开了欧洲的首扇大门,成为了欧洲第一个可以移民的国家。经过几年时间的打磨,如今,德国的移民法日渐完善,已经慢慢成为了渴望去欧洲享受生活的人们的首选。    GA:对于远在欧洲的德国,你能给我介绍一下德国的基本概况吗?    葛俊龙:德国
期刊
乌克兰作家弗兰科曾说:“我们唯一的美学法典,就是生活。”四川散文作家怀理也说:“不管生活怎样待我,我都要善待它,因此,我把深深感动我的生活剪裁成散文。”日常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散文家往往都是书写生活的高手,他们从生活中窥見自然的奥秘、人性的高贵、世俗的激情与宇宙的神奇,把生活铺展成一幅幅或绮丽或散淡的画卷。从张岱、李渔的小品文到现当代作家赵丽宏、迟子建、毕淑敏的散文,莫不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期刊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人更多的是满足于孩子吃穿无忧,而对于孩子自己的真正需要却不甚关注。而西方却倡导 “让孩子的需要做主”的育儿观念。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中国:宠爱式圈养    自我国实行独生子女制度后,中国的父母对惟一的孩子可谓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被父母、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团团围
期刊
树高参天,靠的是深广的根须;文章俊美,凭的是广博的积累。在此,笔者以近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谈谈高考作文的借鉴与创新。  一、 写作素材的借鉴与创新  (一) 借鉴  1. 贴着自己的生活场景来写。如以“拒绝平庸”为题的一篇优秀记叙文,一位同学写父亲如何设法改变自己在女儿眼中的平庸形象的几个生活片段,真切感人,充满生活质感。有同学以一个具体的拒绝平庸的绘画创作经验作为载体,表达了对“拒绝平庸”的认识
期刊
1. 审题“准”一点。考场作文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审题时“宁停三分,不抢一秒”。题目至少要读三遍:一读审类型,决定写法——命题作文抓题眼,材料作文抓要义,话题作文抓内核。二读审材料,瞄准方向——寓意性材料要由物及人,类比性材料要由此及彼,比喻性材料要由表及里。三读审要求,明确限制——对象、数量、范围、文体、重心的限制,特别要注意体察命题意图和情感倾向。如作文题“回到原点”、“拒绝平庸”,前者
期刊
童振刚本展览以“想像幸福”为主题,悲喜交加的现代生活为形象,鸟语花香拟人状态为主题的精心架构等。作品集合了典雅与浓烈,婉约与豪放,淡泊与灿烂,古典与新潮,传统与创新的现代气息,是中国当代油画创新中的佼佼者。    童振刚从事艺术的过程就像把宗教仪式和典礼的力量扩展的过程。以创作行为为起点,他把同一群体内众生的命运连在一起。尽管艺术家还比较年轻,但是无论就作品的数量而言,还是就作品的美学价值而言,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