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有几首“应变诗”十分精彩,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堪称“传世之作”,给后世留下了长久的佳话。
“龙”变“凤”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一首“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了小孩这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做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皇帝马上插进去说:“是女孩!”解缙听了立即改口续句:化作嫦娥下九重。皇帝又出难题道:“那孩子已经死了!”解缙又转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皇帝紧接着又说:“已经投到水里淹死啦!”解缙又脱口而出,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首诗虽然广为人知,但是因为一连“三变”解缙都作了快速的“回应”,十分难得。皇帝本来是信口胡说,编出来的话题,而且这话题变幻莫测。好一个机智的解缙却能随机应变,凑出这样一首诗来,使朱棣由衷地叹服他的敏捷才思。
“蛋”变“桃”
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常州天宇寺游览。他乘着酒兴来到禅房,故意赐给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鸡蛋,要他们七步之内做诗并将鸡蛋吃下去。乾隆以此来试探他们是遵守“不准吃荤”的佛规,还是听从皇上“开荤吃蛋”的圣旨。皇上这道难题使得全寺800多僧侣万分紧张地盯着70多岁的方丈。只见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鸡蛋吟诗一首: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吟完便把鸡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从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开荤吃鸡蛋了。
“白”变“黑”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这一首诗,也是发生在乾隆下江南时。说是有一天黄昏,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他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位叫冯诚修的即开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即出了个难题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地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好一个机智的冯诚修,竟将墨汁把白鹤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红”变“白”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
据《花史》载: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但为人骄傲。明成祖深爱其才而厌其傲。一天,明成祖到御花园观赏花景,见满园鲜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株是白色的,觉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里,想以此白色鸡冠花治一治解缙的傲气。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学士们作鸡冠花诗。解缙不加思考地就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问道:“鸡冠花尽是红的吗?”解缙脱口应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随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鸡冠花摆出来,心想看你解缙怎样写下文,不料解缙却不慌不忙地又写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明成祖见未治住他,就紧迫着问:“你说为何?”解缙毫不迟疑地写出了最后两句:“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明成祖禁不住连声感叹:“妙!妙!妙!”
“白”变“红”
玉质亭亭清且幽,着些颜色在枝头。牧童睡起朦胧眼,却认桃林去放牛。
《七修类稿》载:明代有人请一位行占卜之术的巫师(箕仙)为他家的梅花做诗,箕仙便写一句:“玉质亭亭清且幽”,这句诗开头显然是咏白梅了。这个人看了马上说:“我家的梅花是红梅。”箕仙于是续了一句“着些颜色在枝头”,这便把第一句的白色改成红色了。接着又继续写道:“牧童睡起朦胧眼,却认桃林去放牛。”这便把红梅完全写出来了。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冬心),曾经为友人解窘而临时吟出了一首“白”变“红”的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据说,有一次某大盐商在自己家里宴客,将金农(冬心)请来尊为首座。主人提议行酒令,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古人的诗句,其中必须有“红”、“飞”二字,否则罚酒。一些老的和有经验的盐商一个个都过了关。可轮到一个年轻的盐商时,他见别人一个个应对如流,自己说什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诗句。众人见他答不出,要逼着他认输,喝酒。他在万般无奈之下,竟然冒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哗!”一阵大笑。“柳絮怎么是红的呢?荒唐!荒唐!……这是杜撰!喝酒!喝酒!”众人乱成一片,只有金农一言不发,他想:这个小盐商看上去挺憨厚,我应该帮他一把。于是,他咳了一声,表示有话要说。众人一看金农要发言,静下来。只见金农缓缓地站了起来,说道:“难得这位小兄弟知道这首诗,这是元代诗人的佳句,意境好,意境好!”众人听了半信半疑,其中有一个人大着胆子对金农说:“冬心先生,您能否把这首诗读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金农微微一笑说:“不妨,不妨,听我道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如何?如何?”众人听了,疑团顿解。其实,这哪里是元代诗人的诗,实在是金农急中生智,自己杜撰出来为那位小盐商解围的。那小盐商愣在一边,金农向他微微点头,示意他不要露出破绽。宴会自然还在继续。第二天,那小盐商来到金农家致谢,并奉上一千两银子作为答谢之礼。
“龙”变“凤”
君王昨夜降金龙,化作嫦娥下九重。料是人间留不住,翻身跳入水晶宫。
这是一首流传甚广且人们所熟悉的一首“应变诗”。说是有一次明代大学士解缙陪明成祖朱棣游御花园。朱棣对解缙说:“你听说宫中昨夜有生了小孩这大喜事吗?那么,你为这事做一首诗吧!”解缙遵命即吟了第一句:君王昨夜降金龙。皇帝马上插进去说:“是女孩!”解缙听了立即改口续句:化作嫦娥下九重。皇帝又出难题道:“那孩子已经死了!”解缙又转口应道:料是人间留不住。皇帝紧接着又说:“已经投到水里淹死啦!”解缙又脱口而出,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这首诗虽然广为人知,但是因为一连“三变”解缙都作了快速的“回应”,十分难得。皇帝本来是信口胡说,编出来的话题,而且这话题变幻莫测。好一个机智的解缙却能随机应变,凑出这样一首诗来,使朱棣由衷地叹服他的敏捷才思。
“蛋”变“桃”
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
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常州天宇寺游览。他乘着酒兴来到禅房,故意赐给方丈和部分和尚很多鸡蛋,要他们七步之内做诗并将鸡蛋吃下去。乾隆以此来试探他们是遵守“不准吃荤”的佛规,还是听从皇上“开荤吃蛋”的圣旨。皇上这道难题使得全寺800多僧侣万分紧张地盯着70多岁的方丈。只见老方丈微微一笑,手托煮熟的鸡蛋吟诗一首:皇上赐我一只桃,既无核来又无毛。老僧带你西天去,免在阳间受一刀。吟完便把鸡蛋一口吞下去,乾隆哈哈大笑。从此,天宇寺的和尚也就可以开荤吃鸡蛋了。
“白”变“黑”
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
这一首诗,也是发生在乾隆下江南时。说是有一天黄昏,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他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位叫冯诚修的即开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即出了个难题道:“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地顺势吟道:“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好一个机智的冯诚修,竟将墨汁把白鹤染黑向乾隆“交差”。乾隆不禁哈哈大笑。
“红”变“白”
鸡冠本是胭脂染,今日为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
据《花史》载: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文思敏捷,才华出众,但为人骄傲。明成祖深爱其才而厌其傲。一天,明成祖到御花园观赏花景,见满园鲜红的鸡冠花中,独有一株是白色的,觉得很稀奇,因此,就把它摘下藏在衣袖里,想以此白色鸡冠花治一治解缙的傲气。明成祖走到翰林院,召集翰林学士们作鸡冠花诗。解缙不加思考地就提笔写了第一句:“鸡冠本是胭脂染。”明成祖看了问道:“鸡冠花尽是红的吗?”解缙脱口应道:“是!”明成祖笑了笑,随即把衣袖中的白色鸡冠花摆出来,心想看你解缙怎样写下文,不料解缙却不慌不忙地又写出了第二句:“今日为何浅淡妆?”明成祖见未治住他,就紧迫着问:“你说为何?”解缙毫不迟疑地写出了最后两句:“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却戴满头霜。”明成祖禁不住连声感叹:“妙!妙!妙!”
“白”变“红”
玉质亭亭清且幽,着些颜色在枝头。牧童睡起朦胧眼,却认桃林去放牛。
《七修类稿》载:明代有人请一位行占卜之术的巫师(箕仙)为他家的梅花做诗,箕仙便写一句:“玉质亭亭清且幽”,这句诗开头显然是咏白梅了。这个人看了马上说:“我家的梅花是红梅。”箕仙于是续了一句“着些颜色在枝头”,这便把第一句的白色改成红色了。接着又继续写道:“牧童睡起朦胧眼,却认桃林去放牛。”这便把红梅完全写出来了。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金农(冬心),曾经为友人解窘而临时吟出了一首“白”变“红”的诗:
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据说,有一次某大盐商在自己家里宴客,将金农(冬心)请来尊为首座。主人提议行酒令,要求每个人说一句古人的诗句,其中必须有“红”、“飞”二字,否则罚酒。一些老的和有经验的盐商一个个都过了关。可轮到一个年轻的盐商时,他见别人一个个应对如流,自己说什么也想不出合适的诗句。众人见他答不出,要逼着他认输,喝酒。他在万般无奈之下,竟然冒出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哗!”一阵大笑。“柳絮怎么是红的呢?荒唐!荒唐!……这是杜撰!喝酒!喝酒!”众人乱成一片,只有金农一言不发,他想:这个小盐商看上去挺憨厚,我应该帮他一把。于是,他咳了一声,表示有话要说。众人一看金农要发言,静下来。只见金农缓缓地站了起来,说道:“难得这位小兄弟知道这首诗,这是元代诗人的佳句,意境好,意境好!”众人听了半信半疑,其中有一个人大着胆子对金农说:“冬心先生,您能否把这首诗读出来让我们见识见识?”金农微微一笑说:“不妨,不妨,听我道来:‘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如何?如何?”众人听了,疑团顿解。其实,这哪里是元代诗人的诗,实在是金农急中生智,自己杜撰出来为那位小盐商解围的。那小盐商愣在一边,金农向他微微点头,示意他不要露出破绽。宴会自然还在继续。第二天,那小盐商来到金农家致谢,并奉上一千两银子作为答谢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