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惟觉和尚,1928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当代高僧,台湾“四大山头”之一中台禅寺的开山方丈,对振兴禅宗贡献良多,2016年圆寂。
得知台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于2016年4月8日圆寂,不由得心中一震。虽然早知世间万物本性空寂,皆非常住,但因曾沾老和尚法雨,而对其寂灭更添悲怆,也乃人之常情吧。
在台湾,老和尚圆寂的消息传出,4500多名信众前往中台禅寺外致意,上千人进场吊唁,4月9日寺方为老和尚举办了封棺法会。惟觉和尚是台湾佛教史上重要人物,他入世弘法,积极推动禅修,在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也不遗余力。
老和尚俗姓刘,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济川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务农并兼经商。身为长子,惟觉和尚在小时候生性敏感,无心于功名利禄,却经常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生命无常”等根本问题所困扰,于是翻阅佛经以求答案。15岁时,他辞别故乡,到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学习,后入伍,并于1949年去台湾。退伍之后,入职场奔波数年,更觉悵然若失。
1963年,他在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出家,号知安,法名惟觉。十方大觉为禅宗重镇,住持和尚灵源乃是一代高僧虚云长老的弟子。在寺中,惟觉和尚任香灯师兼打扫。深夜两点钟,僧众们还在休息,他就起来打扫大殿;别人午休时,他就独自留在大殿礼佛。那时,惟觉和尚常戴一顶斗笠,视线不过一尺,为的是专心用功。
为在禅修上更上层楼,惟觉和尚曾在宜兰吉祥寺、新竹圆明寺、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等地闭关,上世纪60年代末返台清修弘法。70年代初,几位居士提供了台北县万里乡一小块地,于是惟觉搭建一间茅棚。他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旧衲衣,吃的是自种的辣椒、地瓜。居士们看他日子清苦,不时带些食物来,他却原封不动。
1986年,往阳明山的公路开通,恰巧经过茅棚前,惟觉和尚如庄稼汉的苦行僧风貌,深深触动了过路的游客,人们开始涌来求法。1987年,惟觉和尚筹划在茅棚处创建灵泉寺,当时4名出家人,居士两三百人,成为第一批僧众。惟觉带领弟子花3个月,翻盖一间小小的玉佛殿,举办了灵泉寺第一次的“禅七”。
“禅七”是禅宗的修行方式之一,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便发动“禅七”。在这七天,昼夜不停用功,誓要悟出一个东西来。近代高僧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也曾多次举办“禅七”,然而此后,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这一传统消失了。虽然灵泉寺这次“禅七”仅有20多人参加,却再现了沉寂已久的古老禅风。此后,年年“禅七”不断,禅门宗风由之兴盛。
灵泉寺空间狭小,且靠近海边、夏热冬冷,1992年,惟觉和尚在南投县觅得了一茶园,开始筹建新道场,并于2001年落成。由于该寺地处台湾的地理中心,又被视作心中的一个灵台,需要时刻安住和照顾,故称中台禅寺。
台湾佛教界有“四大山头”,各自侧重不同:慈济侧重于慈善事业,佛光山致力于大众化、倡导“人间佛教”,法鼓山关注高等教育,中台禅寺则在振兴禅宗方面贡献良多。惟觉老和尚被公认为重兴禅宗的一代高僧,他的禅法极圆融,一棒一喝一默一止皆令人受益良多,再续了唐宋禅风。
1992年3月,惟觉和尚到台中德基闭关。5月出关时,撰《梨花偶成》诗四首,向弟子开示修行的次第。其一《悟无常理》:“梨树开花满树白,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今日满园成青色。”在此基础上,知晓“森罗万象终归坏,唯有真空才不灭”,是为《悟真空理》;再明白“青色白色皆对待,不落两边非生灭”,即《悟但中理》;最后悟解“青色白色皆真性,春风满园露禅悦”,乃《悟实相理》。老和尚曾说过,出家人有三个家:少小生长的红尘之家,落发修行的寺庙之家,安住在心的菩提之家——第四首诗所明者,即菩提之家。当代真正开悟的高僧非常之少,惟觉是其中之一。
1994年,老和尚到美国弘法,一位青年听说后从圣地亚哥开了两个小时车到洛杉矶,一听非常震撼,两天后,他决定追随惟觉,这就是见类法师的故事,“佛法有些比较深奥难解的问题真是让人百思不解,老和尚却能一针见血地点出症结所在,他对佛法真的是融会贯通。他那种雍容、自在气度,没有几十年修行是做不到。”
曾有一位弟子在出家前问惟觉和尚:“师傅,我很想出家。但我早上起不来,可否不做早课?”老和尚说:“没问题。”听得一众弟子非常惊讶,因为早课是僧人必须做的,老和尚怎么这么快就答应了。结果,老和尚给他的职务是香灯——在早上大家起来前,要把佛龛布置好。所以他不得不做早课了,而且要起得更早,并渐渐习惯了。这位弟子后来明白了,“我们认为难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难,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惟觉和尚曾说,中台禅寺要做“心灵上的救济”,通过推行佛法五化——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令佛教理念落实于各阶层。1992年,他在台北市成立第一家普光精舍,到2008年中台禅寺在海内外开设了108所精舍,名字中皆有一“普”字。老和尚说“普”即是“普渡众生,大家都成佛”。“一般人有事业、学业,要想接触佛法不容易。在都市里成立精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佛法。”设立道场后,老和尚就成了空中飞人,奔走各地讲法。此外,老和尚还创办了佛学院以及普台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中台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台山博物馆也于2009年落成,馆内保存了600多件文物,主要是古代的佛像和雕塑等。
禅法虽然微妙高奥,却离不开平素的行住坐卧。为了落实佛教的生活化,老和尚制定了践行佛法的具体准则,即“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老和尚说,这就是大众法:“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是做人。人都做不好,怎么可以做圣贤呢?我们的思想要远大,但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做人做事好像是老生常谈,但从佛法角度看,它是可以很深入到我们心的本源。做得好,就能够达到真正的清净、智慧,修得佛心,终可成佛!” 建成中台禅寺后,老和尚只担任了3年半住持,就在2005年让位于弟子见灯法师。针对弟子们的住持怎么能“退休”之疑惑,老和尚讲:“师父建立道场,是让大家来用功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当住持。”
一般认为出家人应与政治保持适当距离,但惟觉和尚却立场鲜明,他以佛教往来为先导,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先声。
陈水扁政府自2000年上台后,推动“台独”,导致两岸关系恶化。惟觉和尚却提出“两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臺先通。”2001年,他组织了中台禅寺宗教艺术文化参访团,一行近400位僧俗,乘包机经香港飞抵成都,揭开了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序幕,成为一次宗教破冰之旅。老和尚参观了四川省尼众佛学院、四川大学、宝光寺和文殊院之后,前往北京瞻仰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并受到国务院、国台办和国家宗教局有关领导的接见。2002年,惟觉和尚和星云法师等亲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恭迎全球仅存的一截佛指舍利莅台。
2004年,陈水扁竞选连任“总统”,蓝绿竞争激烈。惟觉和尚公开支持连战、宋楚瑜,引得陈水扁支持者包车到寺内捣乱。
2006年4月,老和尚赴浙江舟山参加了由他和其他7位高僧倡议发起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中国第一次国际性佛教大会,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学术界和政界代表1000多人出席,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会致辞。会议期间,老和尚与灵隐寺方丈木鱼长老在灵隐寺签字,将中台禅寺与灵隐寺结盟为“同源禅寺”。
老和尚虽然自小离川,但对故乡却一直充满着深厚的感情。2002年4月,在离家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第一次回到营山县老家,写《返乡记》以述心曲:“出家修行不计秋,五十七载故乡游。沧海桑田如梦幻,海峡两岸心悠悠。”此后,老和尚多次率领中台弟子返乡访名刹,捐建小学,在四川大学设立奖学会。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后,中台禅寺数次捐助。
惟觉和尚2001年来大陆时,笔者有幸见到他,此后又有缘数度得见。2002年7月应中华禅净学会邀请,笔者赴台湾参加“第三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交流访问”。29日到访中台禅寺,再次见到了惟觉和尚。他平易慈祥,语速稍慢,带着川音。老和尚不但赠送了精美礼品,还亲领大家参观了中台山博物馆、植物园、图书馆等,并一一讲解。这次近距离接触,真实地体味到了老和尚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的高妙禅意。
两三个小时后,大家告辞临别,老和尚耐心地与每位学者合影。大家感叹:“老和尚这样做,太累了!接宾待客之类的琐事,其实可以让弟子们代劳。”
随着乘车离去,中台禅寺渐渐隐入蓝天里。为了建这处道场,老和尚曾组织了一个19人团队,到大陆、日本、韩国、印度、埃及等地考察,糅合了佛寺的各种建筑艺术——这不仅是佛教提倡的融通,更像惟觉和尚与佛法、与世人的圆融无碍。
惟觉和尚,1928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当代高僧,台湾“四大山头”之一中台禅寺的开山方丈,对振兴禅宗贡献良多,2016年圆寂。
得知台湾中台禅寺开山方丈惟觉老和尚于2016年4月8日圆寂,不由得心中一震。虽然早知世间万物本性空寂,皆非常住,但因曾沾老和尚法雨,而对其寂灭更添悲怆,也乃人之常情吧。
在台湾,老和尚圆寂的消息传出,4500多名信众前往中台禅寺外致意,上千人进场吊唁,4月9日寺方为老和尚举办了封棺法会。惟觉和尚是台湾佛教史上重要人物,他入世弘法,积极推动禅修,在两岸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也不遗余力。
地理的中心,心中的灵台
老和尚俗姓刘,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济川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务农并兼经商。身为长子,惟觉和尚在小时候生性敏感,无心于功名利禄,却经常为“生从何来,死往何处”“生命无常”等根本问题所困扰,于是翻阅佛经以求答案。15岁时,他辞别故乡,到香港华侨工商学院学习,后入伍,并于1949年去台湾。退伍之后,入职场奔波数年,更觉悵然若失。
1963年,他在基隆十方大觉禅寺出家,号知安,法名惟觉。十方大觉为禅宗重镇,住持和尚灵源乃是一代高僧虚云长老的弟子。在寺中,惟觉和尚任香灯师兼打扫。深夜两点钟,僧众们还在休息,他就起来打扫大殿;别人午休时,他就独自留在大殿礼佛。那时,惟觉和尚常戴一顶斗笠,视线不过一尺,为的是专心用功。
为在禅修上更上层楼,惟觉和尚曾在宜兰吉祥寺、新竹圆明寺、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等地闭关,上世纪60年代末返台清修弘法。70年代初,几位居士提供了台北县万里乡一小块地,于是惟觉搭建一间茅棚。他穿的是缝缝补补的破旧衲衣,吃的是自种的辣椒、地瓜。居士们看他日子清苦,不时带些食物来,他却原封不动。
1986年,往阳明山的公路开通,恰巧经过茅棚前,惟觉和尚如庄稼汉的苦行僧风貌,深深触动了过路的游客,人们开始涌来求法。1987年,惟觉和尚筹划在茅棚处创建灵泉寺,当时4名出家人,居士两三百人,成为第一批僧众。惟觉带领弟子花3个月,翻盖一间小小的玉佛殿,举办了灵泉寺第一次的“禅七”。
“禅七”是禅宗的修行方式之一,起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便发动“禅七”。在这七天,昼夜不停用功,誓要悟出一个东西来。近代高僧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也曾多次举办“禅七”,然而此后,无论大陆还是台湾,这一传统消失了。虽然灵泉寺这次“禅七”仅有20多人参加,却再现了沉寂已久的古老禅风。此后,年年“禅七”不断,禅门宗风由之兴盛。
灵泉寺空间狭小,且靠近海边、夏热冬冷,1992年,惟觉和尚在南投县觅得了一茶园,开始筹建新道场,并于2001年落成。由于该寺地处台湾的地理中心,又被视作心中的一个灵台,需要时刻安住和照顾,故称中台禅寺。
棒喝默止皆禅意
台湾佛教界有“四大山头”,各自侧重不同:慈济侧重于慈善事业,佛光山致力于大众化、倡导“人间佛教”,法鼓山关注高等教育,中台禅寺则在振兴禅宗方面贡献良多。惟觉老和尚被公认为重兴禅宗的一代高僧,他的禅法极圆融,一棒一喝一默一止皆令人受益良多,再续了唐宋禅风。
1992年3月,惟觉和尚到台中德基闭关。5月出关时,撰《梨花偶成》诗四首,向弟子开示修行的次第。其一《悟无常理》:“梨树开花满树白,满园梨花白如雪。片片雪花飞满地,今日满园成青色。”在此基础上,知晓“森罗万象终归坏,唯有真空才不灭”,是为《悟真空理》;再明白“青色白色皆对待,不落两边非生灭”,即《悟但中理》;最后悟解“青色白色皆真性,春风满园露禅悦”,乃《悟实相理》。老和尚曾说过,出家人有三个家:少小生长的红尘之家,落发修行的寺庙之家,安住在心的菩提之家——第四首诗所明者,即菩提之家。当代真正开悟的高僧非常之少,惟觉是其中之一。
1994年,老和尚到美国弘法,一位青年听说后从圣地亚哥开了两个小时车到洛杉矶,一听非常震撼,两天后,他决定追随惟觉,这就是见类法师的故事,“佛法有些比较深奥难解的问题真是让人百思不解,老和尚却能一针见血地点出症结所在,他对佛法真的是融会贯通。他那种雍容、自在气度,没有几十年修行是做不到。”
曾有一位弟子在出家前问惟觉和尚:“师傅,我很想出家。但我早上起不来,可否不做早课?”老和尚说:“没问题。”听得一众弟子非常惊讶,因为早课是僧人必须做的,老和尚怎么这么快就答应了。结果,老和尚给他的职务是香灯——在早上大家起来前,要把佛龛布置好。所以他不得不做早课了,而且要起得更早,并渐渐习惯了。这位弟子后来明白了,“我们认为难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难,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惟觉和尚曾说,中台禅寺要做“心灵上的救济”,通过推行佛法五化——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令佛教理念落实于各阶层。1992年,他在台北市成立第一家普光精舍,到2008年中台禅寺在海内外开设了108所精舍,名字中皆有一“普”字。老和尚说“普”即是“普渡众生,大家都成佛”。“一般人有事业、学业,要想接触佛法不容易。在都市里成立精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佛法。”设立道场后,老和尚就成了空中飞人,奔走各地讲法。此外,老和尚还创办了佛学院以及普台小学、初中、高中,以及中台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台山博物馆也于2009年落成,馆内保存了600多件文物,主要是古代的佛像和雕塑等。
禅法虽然微妙高奥,却离不开平素的行住坐卧。为了落实佛教的生活化,老和尚制定了践行佛法的具体准则,即“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老和尚说,这就是大众法:“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第一个是做人。人都做不好,怎么可以做圣贤呢?我们的思想要远大,但是要脚踏实地去做……做人做事好像是老生常谈,但从佛法角度看,它是可以很深入到我们心的本源。做得好,就能够达到真正的清净、智慧,修得佛心,终可成佛!” 建成中台禅寺后,老和尚只担任了3年半住持,就在2005年让位于弟子见灯法师。针对弟子们的住持怎么能“退休”之疑惑,老和尚讲:“师父建立道场,是让大家来用功修行,不是为了自己当住持。”
开启两岸交流先声
一般认为出家人应与政治保持适当距离,但惟觉和尚却立场鲜明,他以佛教往来为先导,开启了两岸交流的先声。
陈水扁政府自2000年上台后,推动“台独”,导致两岸关系恶化。惟觉和尚却提出“两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臺先通。”2001年,他组织了中台禅寺宗教艺术文化参访团,一行近400位僧俗,乘包机经香港飞抵成都,揭开了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序幕,成为一次宗教破冰之旅。老和尚参观了四川省尼众佛学院、四川大学、宝光寺和文殊院之后,前往北京瞻仰灵光寺的佛牙舍利,并受到国务院、国台办和国家宗教局有关领导的接见。2002年,惟觉和尚和星云法师等亲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恭迎全球仅存的一截佛指舍利莅台。
2004年,陈水扁竞选连任“总统”,蓝绿竞争激烈。惟觉和尚公开支持连战、宋楚瑜,引得陈水扁支持者包车到寺内捣乱。
2006年4月,老和尚赴浙江舟山参加了由他和其他7位高僧倡议发起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这是中国第一次国际性佛教大会,共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学术界和政界代表1000多人出席,时任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会致辞。会议期间,老和尚与灵隐寺方丈木鱼长老在灵隐寺签字,将中台禅寺与灵隐寺结盟为“同源禅寺”。
老和尚虽然自小离川,但对故乡却一直充满着深厚的感情。2002年4月,在离家半个多世纪之后,他第一次回到营山县老家,写《返乡记》以述心曲:“出家修行不计秋,五十七载故乡游。沧海桑田如梦幻,海峡两岸心悠悠。”此后,老和尚多次率领中台弟子返乡访名刹,捐建小学,在四川大学设立奖学会。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后,中台禅寺数次捐助。
惟觉和尚2001年来大陆时,笔者有幸见到他,此后又有缘数度得见。2002年7月应中华禅净学会邀请,笔者赴台湾参加“第三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交流访问”。29日到访中台禅寺,再次见到了惟觉和尚。他平易慈祥,语速稍慢,带着川音。老和尚不但赠送了精美礼品,还亲领大家参观了中台山博物馆、植物园、图书馆等,并一一讲解。这次近距离接触,真实地体味到了老和尚举手投足之间散发出的高妙禅意。
两三个小时后,大家告辞临别,老和尚耐心地与每位学者合影。大家感叹:“老和尚这样做,太累了!接宾待客之类的琐事,其实可以让弟子们代劳。”
随着乘车离去,中台禅寺渐渐隐入蓝天里。为了建这处道场,老和尚曾组织了一个19人团队,到大陆、日本、韩国、印度、埃及等地考察,糅合了佛寺的各种建筑艺术——这不仅是佛教提倡的融通,更像惟觉和尚与佛法、与世人的圆融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