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六大最美海湾之一的青岛湾畔,坐落着一座被誉为全国三大军事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海军军事主题博物馆一中国海军博物馆。该馆于1988年11月筹建,1989年10月1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博物馆位于莱阳路8号,陆地面积151亩,海域面积223亩,地理位置优越,东临鲁迅公园和海产博物馆,西接小青岛,北眺栈桥,南濒一望无际的大海。
中国海军博物馆分为陆上展区和海上展区两部分,展出面积363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件,有大小舰艇12艘,飞机19架,特别拥有国内最大的海上舰艇展览群,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光辉历程,可谓中国海军以及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下面,让我们通过一览几艘重点型号舰船,感受我国海军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历史。
“鞍山”号导弹驱逐舰——“四大金刚”之首
“鞍山”号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驱逐舰,是中国海军早期“四大金刚”之首。它曾是中国海军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该舰为前苏联自豪级(07型)驱逐舰,1953年6月4日前苏联出售中国,1954年10月13日交付,为苏联二战前仿意大利式驱逐舰设计的一艘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雷击舰,由苏联C-324工厂于1936年开工铺龙骨,1940年下水,1941年9月4日建成,命名“果敢”号,入役太平洋舰队,二战时曾任苏太平洋舰队旗舰。随即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捍卫世界和平战争中曾击落两架德国飞机,立下战功。
1955年11月,旗舰“鞍山”号率“抚顺”舰组成驱逐舰编队,参加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陆海空合成抗登陆战役实兵演习。1959年9月,旗舰“鞍山”号率“抚顺”舰组成驱逐舰编队,参加在浙江穿山半岛举行的陆海空合成渡海登陆战役实兵演习。1962年4月12日,“鞍山”“长春”“太原”3舰奉命出航,前往监视从日本佐世堡开往中国领海附近进行电子侦听的美国海军驱逐舰“狄海文”号,这是解放军海军首次派舰到12海里领海线外执行任务。1963年9月30日~10月6日,美国海军驱逐舰“布鲁”号3次逼近长山列岛以东24.5海里处,用雷达跟踪山东半岛上空目标,侦察解放军是否部署新型飞机或导弹。“鞍山”“抚顺”2舰奉命前往监视并驱逐,先后向美舰发警告36次,双方实弹对峙8昼夜,直至美舰撤退。1964年10月,中国海军大比武中,“鞍山”舰荣获满载布雷、火炮射击两项第一。
1969年5月进行现代化改装,将鱼雷改装成导弹,改装成导弹驱逐舰。舷号曾经为201,1974年改舷号为101。1977年5月1日~7月22日,以“鞍山”号为指挥舰,率“抚顺”号等舰首次到台湾海峡为打捞沉船“阿波丸”号的作业护航警戒。1980年5月19日,它在四艘獵潜舰的护卫下,在青岛举行了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骨灰的撒放仪式。38年来,鞍山舰航行10万多海里,是世界范围内服役时间最长的驱逐舰之一。
1992年4月24日,“鞍山”号光荣退役,由于不平凡的历史背景和不平凡的历史功勋,被人民海军誉为“海上第一骑”,并作为重要文物于同年10月入藏中国海军博物馆。
济南舰——“中华第一舰”
“济南”号导弹驱逐舰是位列中华十大名船之首的“中华第一舰”,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也是新中国第二代驱逐舰首舰。济南舰是我军第一艘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它的服役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实现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当时被外电评论为中国海军的“原子弹”工程。
济南舰舷号为105,1969年在大连造船厂(现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水,1971年正式列编我国第一支驱逐舰部队,2004年退出人民海军战斗序列,2007年入驻海军博物馆,2008年正式对外展出。济南舰舰长132米,舰度12.8米,主桅杆高29米,最大排水量3800吨,最大航速38节,作战半径1400海里,抗风能力12级。主要武器装备有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架两座、双联装130毫米口径火炮1座、双联装37毫米口径高炮3座,双联装25毫米口径高炮4座,12联装2500反潜火箭发射管2座,也是我国第一艘具有直升机库和起降甲板的驱逐舰。
作为第一艘国产驱逐舰,该舰备受党和国家领导关怀,邓小平、叶剑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劲光、张爱萍、刘华清、赵南起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检阅了济南舰。
驰骋海疆33载,济南舰先后执行重大战备、训练、巡逻、演习任务20多项,完成装备试验任务2000多项,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后续舰艇的改进和定型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珍贵的实践经验,被誉为“国防现代化装备实验的开路先锋”。1983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为济南舰记集体一等功。
“鹰潭”号护卫舰——“威制海空”
“鹰潭”号护卫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唯一一艘第一代江东级(053K型)舰空导弹护卫舰,原属东海舰队。在2011年7月15号被定级为一级文物。该舰1966年9月进行设计,1970年2月开工,1971年10月在上海沪东造船厂(现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水,1974年12月编入海军战斗序列,舷号531(曾用舷号222)。1986年8月1日,由中央军委命名为“鹰潭”舰。
“鹰潭”号护卫舰在服役期间作为我国海军最新设备的试验舰,圆满完成了动力系统及对空导弹、舰炮、反潜3大武器系统的自动化试验定型任务,同时也较好的完成了战备执勤任务。1988年3月14日。鹰潭舰参加了南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与兄弟舰协同作战,取得击沉敌战舰一艘,重创敌战舰两艘的战绩,为保卫祖国领海主权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中央军委通电表彰,荣获集体三等功。
该舰服役期间,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刘华清、张爱萍等领导人视察,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写下了“威制海空”的题词。1994年7月15日“鹰潭”号退役,即进驻海军博物馆。 “解放”号炮艇——世界海战奇迹
“解放”号炮艇是一艘日式28吨的江河小炮艇,吃水0.6米深,装备只有20毫米炮1门,12.7毫米机枪2挺。
1950年5月25日,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配合陆军打响了垃圾尾海战,“解放”号奉命担负火力支援前导艇。作战期间,“解放”号巧妙地运用我军近海夜战的传统战法,在30余艘舰艇问穿梭,枪炮齐射轮番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国民党军“太和”号护卫舰、“中海”号登陆舰和“永字”号扫雷舰等中弹起火,1艘炮艇沉没,对方舰队司令齐鸿章被打断手臂。混战中“解放”号中弹100多处,全艇19人,伤亡16人,副队长林文虎牺牲在炮位上,艇长梁魁庭驾驶“解放”号奇迹般地突围出来,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安全返航,为解放万山群岛立下首功,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世界海战奇迹。
“长征一号”——中国首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401),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承建单位为集中到辽宁葫芦岛建设核潜艇制造厂,并经两年努力建成核潜艇制造厂——渤海造船厂。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厂放样,当年11月实体建造动工。第一阶段是分段建艇体,全艇共分成11段,1970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第二階段是设备安装,从主机、电缆、仪表到核反应堆部件采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业。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装工作,紧接着是进行反应堆装料。6月,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8月23日,核潜艇首次出海进行航行试验,先后进行了水面航行,潜望镜深度潜水和深潜试航,一切顺利,潜艇航行性能良好。1974年1月,核潜艇加入海军,进行检验性试航,同年8月服役。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表明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核潜艇,中国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长征一号”核潜艇从服役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装备早已比不上后来者,但是,它对于我国海防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长征一号”光荣退役后,经过了彻底的去核化处理,相关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博物馆对外展览要求。2016年10月,401艇进驻海军博物馆。2017年4月23日,在中国海军创建68年之际,“长征一号”正式与观众见面。
海陆相接的中国海军博物馆俨然成为中国海军68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军工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成果展示平台。中国海军博物馆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9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中国航海学会评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海军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弘扬海军精神与军工文化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是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
中国海军博物馆分为陆上展区和海上展区两部分,展出面积36300平方米,馆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2件,有大小舰艇12艘,飞机19架,特别拥有国内最大的海上舰艇展览群,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壮大的光辉历程,可谓中国海军以及中国海洋装备制造业辉煌历史的一个缩影。下面,让我们通过一览几艘重点型号舰船,感受我国海军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企业的历史。
“鞍山”号导弹驱逐舰——“四大金刚”之首
“鞍山”号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驱逐舰,是中国海军早期“四大金刚”之首。它曾是中国海军最大的水面战斗舰。该舰为前苏联自豪级(07型)驱逐舰,1953年6月4日前苏联出售中国,1954年10月13日交付,为苏联二战前仿意大利式驱逐舰设计的一艘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雷击舰,由苏联C-324工厂于1936年开工铺龙骨,1940年下水,1941年9月4日建成,命名“果敢”号,入役太平洋舰队,二战时曾任苏太平洋舰队旗舰。随即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捍卫世界和平战争中曾击落两架德国飞机,立下战功。
1955年11月,旗舰“鞍山”号率“抚顺”舰组成驱逐舰编队,参加在辽东半岛举行的陆海空合成抗登陆战役实兵演习。1959年9月,旗舰“鞍山”号率“抚顺”舰组成驱逐舰编队,参加在浙江穿山半岛举行的陆海空合成渡海登陆战役实兵演习。1962年4月12日,“鞍山”“长春”“太原”3舰奉命出航,前往监视从日本佐世堡开往中国领海附近进行电子侦听的美国海军驱逐舰“狄海文”号,这是解放军海军首次派舰到12海里领海线外执行任务。1963年9月30日~10月6日,美国海军驱逐舰“布鲁”号3次逼近长山列岛以东24.5海里处,用雷达跟踪山东半岛上空目标,侦察解放军是否部署新型飞机或导弹。“鞍山”“抚顺”2舰奉命前往监视并驱逐,先后向美舰发警告36次,双方实弹对峙8昼夜,直至美舰撤退。1964年10月,中国海军大比武中,“鞍山”舰荣获满载布雷、火炮射击两项第一。
1969年5月进行现代化改装,将鱼雷改装成导弹,改装成导弹驱逐舰。舷号曾经为201,1974年改舷号为101。1977年5月1日~7月22日,以“鞍山”号为指挥舰,率“抚顺”号等舰首次到台湾海峡为打捞沉船“阿波丸”号的作业护航警戒。1980年5月19日,它在四艘獵潜舰的护卫下,在青岛举行了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骨灰的撒放仪式。38年来,鞍山舰航行10万多海里,是世界范围内服役时间最长的驱逐舰之一。
1992年4月24日,“鞍山”号光荣退役,由于不平凡的历史背景和不平凡的历史功勋,被人民海军誉为“海上第一骑”,并作为重要文物于同年10月入藏中国海军博物馆。
济南舰——“中华第一舰”
“济南”号导弹驱逐舰是位列中华十大名船之首的“中华第一舰”,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也是新中国第二代驱逐舰首舰。济南舰是我军第一艘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它的服役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实现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当时被外电评论为中国海军的“原子弹”工程。
济南舰舷号为105,1969年在大连造船厂(现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下水,1971年正式列编我国第一支驱逐舰部队,2004年退出人民海军战斗序列,2007年入驻海军博物馆,2008年正式对外展出。济南舰舰长132米,舰度12.8米,主桅杆高29米,最大排水量3800吨,最大航速38节,作战半径1400海里,抗风能力12级。主要武器装备有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架两座、双联装130毫米口径火炮1座、双联装37毫米口径高炮3座,双联装25毫米口径高炮4座,12联装2500反潜火箭发射管2座,也是我国第一艘具有直升机库和起降甲板的驱逐舰。
作为第一艘国产驱逐舰,该舰备受党和国家领导关怀,邓小平、叶剑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劲光、张爱萍、刘华清、赵南起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检阅了济南舰。
驰骋海疆33载,济南舰先后执行重大战备、训练、巡逻、演习任务20多项,完成装备试验任务2000多项,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后续舰艇的改进和定型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珍贵的实践经验,被誉为“国防现代化装备实验的开路先锋”。1983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为济南舰记集体一等功。
“鹰潭”号护卫舰——“威制海空”
“鹰潭”号护卫舰,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唯一一艘第一代江东级(053K型)舰空导弹护卫舰,原属东海舰队。在2011年7月15号被定级为一级文物。该舰1966年9月进行设计,1970年2月开工,1971年10月在上海沪东造船厂(现名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下水,1974年12月编入海军战斗序列,舷号531(曾用舷号222)。1986年8月1日,由中央军委命名为“鹰潭”舰。
“鹰潭”号护卫舰在服役期间作为我国海军最新设备的试验舰,圆满完成了动力系统及对空导弹、舰炮、反潜3大武器系统的自动化试验定型任务,同时也较好的完成了战备执勤任务。1988年3月14日。鹰潭舰参加了南沙群岛自卫反击战,与兄弟舰协同作战,取得击沉敌战舰一艘,重创敌战舰两艘的战绩,为保卫祖国领海主权的完整,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中央军委通电表彰,荣获集体三等功。
该舰服役期间,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刘华清、张爱萍等领导人视察,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写下了“威制海空”的题词。1994年7月15日“鹰潭”号退役,即进驻海军博物馆。 “解放”号炮艇——世界海战奇迹
“解放”号炮艇是一艘日式28吨的江河小炮艇,吃水0.6米深,装备只有20毫米炮1门,12.7毫米机枪2挺。
1950年5月25日,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配合陆军打响了垃圾尾海战,“解放”号奉命担负火力支援前导艇。作战期间,“解放”号巧妙地运用我军近海夜战的传统战法,在30余艘舰艇问穿梭,枪炮齐射轮番发起进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战,国民党军“太和”号护卫舰、“中海”号登陆舰和“永字”号扫雷舰等中弹起火,1艘炮艇沉没,对方舰队司令齐鸿章被打断手臂。混战中“解放”号中弹100多处,全艇19人,伤亡16人,副队长林文虎牺牲在炮位上,艇长梁魁庭驾驶“解放”号奇迹般地突围出来,在后续部队的掩护下安全返航,为解放万山群岛立下首功,创造了小艇打大舰的世界海战奇迹。
“长征一号”——中国首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下水了,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舷号401),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长征一号”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承建单位为集中到辽宁葫芦岛建设核潜艇制造厂,并经两年努力建成核潜艇制造厂——渤海造船厂。1968年5月,首制艇在造船厂放样,当年11月实体建造动工。第一阶段是分段建艇体,全艇共分成11段,1970年4月完成了总体试水。第二階段是设备安装,从主机、电缆、仪表到核反应堆部件采取平行交叉的方式作业。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1971年3月完成了水中舾装工作,紧接着是进行反应堆装料。6月,反应堆达到临界状态。8月23日,核潜艇首次出海进行航行试验,先后进行了水面航行,潜望镜深度潜水和深潜试航,一切顺利,潜艇航行性能良好。1974年1月,核潜艇加入海军,进行检验性试航,同年8月服役。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表明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决心。中国海军从此拥有了核潜艇,中国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长征一号”核潜艇从服役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装备早已比不上后来者,但是,它对于我国海防的贡献将永载史册。
“长征一号”光荣退役后,经过了彻底的去核化处理,相关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博物馆对外展览要求。2016年10月,401艇进驻海军博物馆。2017年4月23日,在中国海军创建68年之际,“长征一号”正式与观众见面。
海陆相接的中国海军博物馆俨然成为中国海军68年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是千千万万军工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成果展示平台。中国海军博物馆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十三部委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9年9月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评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中国航海学会评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海军博物馆不仅承载着弘扬海军精神与军工文化的崇高使命,同时也是传承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