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有不少苏州评弹听众会给上海评弹团著名弹词演员毛新琳送上“著名评弹艺术家”“【张调】第一人”等一顶顶美好的桂冠。而毛新琳对此的回应仍然还是那样一以贯之,朴实无华,他说:“我只是一个评弹演员,一个评弹老演员。”
从1980年进入苏州评弹学校,到如今年近花甲仍然在评弹码头第一线献艺,毛新琳始终是一名没有挪出书场这个“窝”、这个艺术根据地的评弹演员,仍然是一位孜孜不倦地执着于【张调】之美的美学工匠,仍然是一个想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的,把【张调】唱腔演绎得炉火纯青的评弹艺人。“仍然”两字简简单单,但微绿能照春光,涓滴能映七彩,这简简单单两个字中,就有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和发展的丰富信息——以前,评弹艺术家锻造这门艺术的根基,离不开“仍然”;如今,毛新琳发扬光大【张调】,同样离不开“仍然”;往后,后来者要延续宏展评弹事业,则更加需要这个“仍然”。上承流韵,下接洪谟,毛新琳仍然孜孜不倦地用自己的方式詮释着“仍然”的含义,为此,我们应当为毛新琳点赞。
出发,再出发,就是新时代的文艺信号召。为了扩展【张调】特色,助力苏州评弹美学精神的再升华,苏州评弹演员毛新琳的再出发,仍然是那么简简单单,但又孜孜矻矻。
艺海无涯,孜孜以求,圆纯【张调】唱腔之“味”
少年时代,毛新琳常随着父母到未来的师祖张鉴庭家去玩,耳濡目染,仰慕渐生。14岁时,愈加喜爱评弹艺术的毛新琳就把【张调】的气韵装在了心里。
如果说,出身评弹世家有家学渊源,进入评弹学校能求术业精专,走码头坐书场可得千锤百炼,那么,1997年调入上海评弹团后,毛新琳就决定了要为【张调】艺术而不断进取。40多年弹指一挥间,毛新琳已成为“说过了万回书目,放下了四十功名”的弹词名家。
很多听众说,毛新琳是21世纪以来苏州弹词【张调】唱腔第一人,凡举【张调】经典唱段,他皆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他为使【张调】的唱腔神韵更加丰华、艺术气质更加圆熟而不断钻研学习。《芦苇青青》《林冲?误责贞娘》《秦香莲·迷功名》等名段成了他的保留节目,影响所及,经久不衰。许多苏州、上海的听众深爱着【张调】唱腔艺术,而无锡、宁波等地更有他的拥趸,主动请他上门演出。2018年6月,一批耄耋之年的无锡粉丝还赶到苏州光裕书厅,为毛新琳、周慧合作的长篇《曾荣挂帅》加油捧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不是看你把口号喊得多响亮,而是要看你真真切切地做了什么。
毛新琳精勤钻研【张调】唱腔艺术,他认为,【张调】兼收【夏调】之苍劲与【周调】之开放,其美学特质应该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需要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探寻新的高度。他在【张调】唱腔“苍劲悲凉,气韵冲天”的原生特色上,稳健深化了【张调】的艺术神韵,酿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气韵本作、意味深厚的“兴味浓郁,气韵悲沉”的新生风华。张鉴庭的《迷功名》之所以听来一直是“悲郁深达,苦痛之至”的,是因为老先生怀着同情和批判的精神,将《迷功名》锻造成了指向取“才”而又误人的科举制度的美学利剑。因此,《迷功名》中陈平这一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代表形象,就成了【张调】美学精神的具象化,浸润了张鉴庭对那些皓首穷经却终生不能赴鹿鸣宴、登明伦堂的读书人悲剧命运的同情。艺随时代是苏州评弹艺术精神最坚实的根基,毛新琳在表现老陈平的寒窗苦读和科举生涯的场景时,一方面,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老陈平的身上,真切地与他共情;另一方面,悲苦悲哀、流血流泪,站在老陈平身边,见而不忍却无能为力、徒呼奈何。共情与旁观相交织,毛新琳在【张调】“苍劲悲凉,气韵冲天”的基础上,更加入了自己对古往今来人生名利的深刻思考。听着毛新琳这段《迷功名》,观众似乎都会觉得自己的灵魂在生疼、流血,在一点一滴担负起陈平科考一生却仍然布衣加身的茫然与无奈,真切体会封建举子身入彀中难以挣脱的心灵折磨,对老陈平“中了,中了”而又“完了,完了”这个不可避免“发了疯”的惨痛悲剧有更加深切的理解和同情。这样的一个老陈平,是毛新琳对张鉴庭《迷功名》中陈平形象的丰富与延展,也是对【张调】艺术特质的发展与深化。
兼容并蓄,攒取诸华,光扬【张调】艺术之“境”
艺术氛围,至关重要。进入上海评弹团后,毛新琳如吸水的海绵,为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而兼容并蓄,攒取诸华。他先后求教于吴君玉、张振华、陈希安、余红仙等名家,受益匪浅。以“小书大说”闻名于评弹界的张振华团长带着毛新琳一起体验《神弹子?抛头》的那份无比精彩;跟吴君玉、沈世华两位老师一起参演中篇《王昭君?建章宫》,毛新琳悟得了“说书要活,路数要清,语言要精,情境要明”的道理;评话艺术大家顾宏伯的点拨,为毛新琳深植【张调】艺术传统、光扬【张调】艺术境界注入了自信的动力。
艺术哲学,贵在“舍”“得”。对于【张调】艺术来说,不管是说表还是唱腔,“声调高与低、响与哑,状态冲与藏、升与沉”等一直都是毛新琳取舍的重点。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毛新琳反复淘洗选择,把那些只会阻碍甚至损害【张调】艺术健康肌理的“翻门槛、洒狗血”的不利因素与潜伏毒素,统统“舍”在了自己艺术门户之外,由此,他收获了“得”,得到的是【张调】艺术不能走下流,要在“悠悠空尘,忽忽海沤”中“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艺术真理。
毛新琳与秦建国联袂创作的对唱开篇《将相和》,既是【张调】【蒋调】的高端合作,也是毛新琳对艺术“收与放”理论的生动实践。秦建国【蒋调】是“放”,因为在《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年富力强,正处于上升过程,“放”是必须的。而毛新琳【张调】的“收”,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惑与问答的自然延伸,纵然老将军仍能“顿餐斗米,肉十斤”,但“安得不老”与“间或不辨是非”仍然接踵而来,所以“收”是必须的。具体到【张调】内部,毛新琳艺术匠心更是凸显到十分。“廉颇闻言心惭愧,背负荆仗请罪到相府去,长跪不起在中厅”——由惭愧,而请罪,到长跪,唱腔放而渐收,收而至微,让人闻之叫绝。惯作冲拔高亢、爆发向上“腾渊蛟”的【张调】唱腔,竟转为低婉悲切、泣不成声的“海底鲸”。这是毛新琳行腔用韵的一次创新,与蒋月泉“庵堂认母”唱段中徐元宰“寻不到你娘亲,我决不转家门”的泣不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虽只是一个开篇,但《将相和》这一曲“中国古代将相为了正义握手言和”之歌,却也收藏了【张调】珍贵的艺术密码。 有学习之动力,说书才可能有创举。2004年,为了唱好《将相和》中“廉颇”这个花脸角色,毛新琳特地去上海京剧院向著名净角演员安平学习京剧花脸的演唱技巧,增加自己的艺术营养。多少年来,就是这许多简简单单而又不可或缺的学习节点,被毛新琳用“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美学丝线串成了线、构成了面、立成了像。
艺术境界随创造而不断拓展。2018年10月,在第七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上,在中篇书目《赵氏孤儿》中,毛新琳塑造的“屠岸贾”一角,刷新了【张调】艺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生动艺术境界。早在1978年,蒋月泉先生就强调:“弹词说唱中,说表和唱腔要能够达到‘说中有唱,唱中有说’才是较为高级的艺术境界。”“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这正是【张调】唱腔的艺术魂灵。毛新琳在塑造《迷功名》里“陈平”的形象时,又说又唱,亦唱亦说,使得简短的说表语短情长,同时活跃丰富了唱腔的韵味。在进入到“屠岸贾”这个反派人物角色后,毛新琳更有机升华了【张调】艺术中的“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艺术特质。
可以说,毛新琳把“承、鉴、创”融为一体,给“屠岸贾”这个评弹听众相对比较“熟悉的陌生人”注入了新的美学元素。承,是指他传承了张鉴庭说唱反面人物(如现代书目《红岩》中的徐鹏飞)时要“舍其高亢,得乎低沉”,着重于唱出人物性格内涵的节制手法。在《赵氏孤儿》中,他对【张调】唱法做出了阴郁化的改腔和变形,以符合屠岸贾这个人物在特定情境中“满肚子坏水,阴阳怪气”的凶恶状态。鉴,是指他在借鉴吴君玉老师处理屠岸贾形象手法的基础上,又加强了对屠岸贾“身为高官而特别奸诈”的特殊气场的营造。如第四回中,屠岸贾出场时的念白,声音苍老有力,调门曲折怪异,气氛阴森惊怖,一下子就把现场听众扯进了“此情此景”中。创,是指他创造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毛新琳塑造的“这一个”屠岸贾,性情奸诈而又不完全暴露在外,身居高官确实也有过人之处。按照通用价值评判,屠岸贾当然是令人生厌的。然而,作为一个形象生动的书中人物,他又具有着很高的审美和认识价值。“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坏人在现实中有着存在的合理性,而在艺术作品中则能让观众与之“沉浮”——一方面让人揪心,担心好人的安危;另一方面提醒观众,何所为何所不为。总之,“屠岸贾”这个人物在毛新琳的艺术观照与创作下,典型性非常显著,复杂性相当到位,价值性至为突出。
以身作则,薪火传递,宏展【张调】美学之“根”
毛新琳刚进苏州评弹学校那会,他的父亲就教导他:“艺海无涯,必须下足苦功,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好演员。”后来,他拜张鉴庭之子张剑琳为师攻习【张调】艺术,张剑琳老师给他留下了谆谆教诲:“博采众长、学无止境,台上认真、台下低调。”如今,毛新琳并没有因为自己“用着心,手举着【张调】艺术火把”而沾沾自喜,而总是认为,也许“我们这代人有幸接过、悟到了【张调】艺术的薪火和美学密码,但是,【张调】艺术不会自己长了翅膀自动飞到下一代青年演员的手里,他们需要美学桥梁和艺术路径。”
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广大评弹听众中不乏【张调】的拥趸,喜爱【张调】唱腔、以之为立身艺术殿堂之根本的弹词演员更是不在少数。因此,动态满足听众欣赏【张调】的强烈愿望,并较好地把【张调】艺术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承下去,就是包括毛新琳在内,多位【张调】传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毛新琳得师祖张鉴庭亲炙,传带了《十美图》《顾鼎臣》等看家书目。毛新琳的老师张剑琳兼弹词演员、作家于一身,所以,他还从老师那里获传《正德访嘉靖》《元宰入阁》等长篇书目。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他手中【张调】艺术火把永不枯竭的火种,就像传递奥运圣火一样,毛新琳一定要一字字、一句句、一曲曲、一回回地把【张调】传递给青年演员们。
“退休不推责,休息不休业,评弹艺术传承需要有人挑起担子。”近年来,毛新琳先后收下了几档学生,为【张调】艺术注入了青春的活力。如倪雅静、陈寅奇已经成为活跃在书场码头的实力派青年弹词演员。张振阳、黄济璠这一年轻档,在毛新琳和周慧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迅速、进步较大。入门才半年多,两个年轻人就不仅对【张调】【俞调】等唱腔有了新的领悟,且初步能于15天演出档期内在书场、码头表演【张调】的长篇书目。3月28日,毛新琳、周慧带着张振阳说唱长篇折子《十美图?罚三桩》,登上了上海逸夫大舞台。4月25日,成长中的张振阳、黄济璠又在上海长江剧场成功地独立演出了“张派”折子《十美图?堂楼送別》。
青年是希望,传承有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毛新琳向他的学生们揭示了参悟的艺术密码——“用功,苦功,久久为功”。自身条件好,有了初步基础,但还要用功,经过“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基本历练;登堂入室了,想要更上层楼,达到相当水准,还必须得下苦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还是要多抬头看看前方和高处,不骄不躁,驭心束怀,孜孜矻矻,久久为功。如此,青年一代才有望高举【张调】的艺术火把。
在路上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21世纪以来,尤其是苏州评弹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苏州评弹艺术迎来中华民间文艺千载难逢的“小阳春”发展机遇。苏州评弹再出发,毛新琳适逢其时,【张调】艺术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在路上。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