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世纪末,由于在人口、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优势,英语就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享有垄断性的地位。现在,英语不仅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也是大多数国家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出现,英语的普及也给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从事对外英语教学(TESOL)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人们只是宽泛地理解为“英语”,然而实际上英语有着不同的变体(varieties),使用英语的人也都在操着不同的口音、选择着不同的词句,与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交流着。那么,英语的变体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高职的教学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教师和教材又应如何应对?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英语教学本质的分析,结合当前英语在全球的使用现状,立足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找到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英语语言。
一、英语的变体
(一)英语变体的概念。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语言变体的概念十分宽泛,可以是某一地域的语体,也可以是某一个体的方言。英语最初起源于英格兰,后来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展被带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在有些国家作为通用语(lingua franca)使用。因此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如地域、宗教、移民、文化、社会形态等不同因素,形成了变体。
(二)英语变体的数量。
关于英语在全球的使用,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来自Kachu的三个同心圆(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理论。内圈(inner circle)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是以英语最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是以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国家和地区。内圈国家也就是将英语作为国家性语言使用的国家共有5个,分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EFL)教学所使用最多的英语变体。在这些国家里,官方语言是英语,人们日常交流也通过英语实现。外圈英语的特点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主要用于外交、教育、传媒等,但人们生活中会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典型的外圈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菲律宾、南非、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扩展圈国家使用英语的目的则与上述两个完全不同。英语既非官方语言,也不会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存在完全是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当一种交流手段。中国、日本、丹麦、巴西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这样的国家。由此来看,5个内圈国家提供给全球5种规范型的英语变体;外圈国家也在渐渐形成各自的英语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英语”;除此之外,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扩展圈像“中国式英语”这样的词汇。语言变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便是在英语主要变体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多种变体,全球范围内究竟存在多少种英语变体,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选择
(一)英语变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根据Kachu的理论,中国属于使用英语的扩展圈国家。英语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各级考试的必考科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英语的功能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英语由最初的单纯用于发展科技,逐渐转向应用于国际间更为广泛的交流。回看历史,中国与任何一个英语国家均没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但教育界最初的选择是英式英语。这主要是因为英国通常被认为是英语的起源地,英式英语是世界英语的标准。然而随着美国在全球的势力扩张及其在经济、文化时尚等方面统治性的影响,中国对英语的偏爱又转向了美式英语,这从不同时期的英语教材、电视节目等可见一斑。曾风靡一时且至今仍经久不衰的《新概念》和《走遍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但目前对于教学中的英语变体尚无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应用。
面对种种英语变体,教学中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呢?从理论上讲,没有哪一种变体是绝对地优于或劣于另一种,每一种都是可以接受的。Warschauer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如果坚持让他们只接触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是很奇怪的想法。同时,国际交流也需要交流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相互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哪一种变体适合中国的高职教育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变体的选择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既非培养能够达到近母语水平的学生,也非从事语言研究的学者,而是能够在国际环境中有效进行交流的综合性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任职机构多以企业为主。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十年有余,中国的商业企业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需要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比以前有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而他们用来沟通的工具就是英语。鉴于此,让学生只遵从一种英语变体,哪怕是被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适合高职教学的标准应是:不以某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而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去漫无目的地了解每一种变体,这不现实。我们应采取合理主动选择,积极被动接受的态度。教学中,以全球普遍接受的主要英语变体为主,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等,但不排斥可能遇到其他变体如澳式英语或新加坡英语,将各种英语变体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至于学生选择何种变体作为自己的交流载体则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归根结底,了解不同变体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交流,而不是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英语变体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
目前,英语变体在高职英语教学范畴内尚属空白。教学中鲜有体现,相关研究少之又少。高职教育特点十分突出,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十分扎实,理论知识有欠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深入探究的能力等都稍显不足。鉴于高职教育和学生的特殊性,英语变体对施教的各环节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明确英语教学标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某一堂课上老师将学生的用词由“zip”纠正为“zipper”,而当学生信心满满地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练习使用刚刚掌握的词语时,又被纠正回“zip”,学生不解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事实上,有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发音、拼写、用词持不同意见,实则双方对没有错,只是参照了不同英语变体的标准。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情况下学生无法获得清晰的解释,对是为什么,而错又错在哪里。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对英语变体并无明确的说明和规定,英语语言的概念也未曾有过准确的定义。人们理解的英语是标准英语,实则标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变体。明确教学标准,就是要明确高职英语教学要如何对待、处理英语变体的问题。正是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纲领性的指导意见作为依从,高职英语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是根据教师的喜恶,有些则被动地顺从教材的编排,更有甚者在教学中英语变体完全被忽视。此外,学生接触到的英语变体丰富性不够。目前在中国比较盛行的英语变体也依然只是英语和美语,而其他国际交往中频繁出现的主要英语变体在中国的教学中则难觅踪影。明确教学标准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中的人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接受差异,还学生一个语言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为了简化教学而忽视或绕过这个问题。
(二)提升教师素养。
要高质量地按照教学标准实施教学,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有义务告知学生当前英语变体的发展,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能够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其次,教师自身应对不同的英语变体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选择要持开放的态度,不要以个人对某一种变体的偏爱而排斥其他,或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应了解或知晓不同英语变体的特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变体现象要及时给予说明,并指导学生应如何分辨。当然,所有这些的实现需以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为前提。教师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拓展视野,提高教学素养。但这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由于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局限性,我们的教师不可能精通各种变体的特点,不是活字典。因此迫切需要语言学家加大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外的其他主要英语变体研究的力度,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中获益。
(三)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应充分体现英语变体的因素及其使用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扩大范围,5个英语国家的语料都应在备选范围内。选择教材应看重教材的实质,是否对推动教学有意义,绝非是哪个国家的英语。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近些年快餐文化盛行,国内图书市场上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从网络或其他资料下载或节录,经稍许修改就算是大功告成,质量堪忧。语言的真实性、可靠性都难以得到保障。要提高教材水准,收录资料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语言。对于含有大幅文章的书籍,必须要对文字原作者的姓名、国籍、教育背景等信息进行明确标注,有条件的话,对作者的语言风格、文笔特色一并说明,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将大有裨益。同时,对教材中出现的不同变体也要提供清楚明了的注释。
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变化。英语的未来仍然极有可能呈现出多中心(polycentrism)的态势,多种英语标准共存且相互对抗。讲授哪一种或是哪几种英语变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英语变体一定是易懂的,可以理解的,能够解释清楚的。高职英语教育突出实用性,而实用必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在国际交流日益频密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面对英语变体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样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多一些与世界交流的机会。
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出现,英语的普及也给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特别是对从事对外英语教学(TESOL)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问题和挑战。通常情况下,人们只是宽泛地理解为“英语”,然而实际上英语有着不同的变体(varieties),使用英语的人也都在操着不同的口音、选择着不同的词句,与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交流着。那么,英语的变体对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怎样的影响?高职的教学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教师和教材又应如何应对?本文将通过对中国英语教学本质的分析,结合当前英语在全球的使用现状,立足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和原则,找到适合中国高职教育的英语语言。
一、英语的变体
(一)英语变体的概念。
按照社会语言学的观点,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语言变体的概念十分宽泛,可以是某一地域的语体,也可以是某一个体的方言。英语最初起源于英格兰,后来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展被带到了世界各地,甚至在有些国家作为通用语(lingua franca)使用。因此英语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诸如地域、宗教、移民、文化、社会形态等不同因素,形成了变体。
(二)英语变体的数量。
关于英语在全球的使用,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来自Kachu的三个同心圆(three concentric circles of English)理论。内圈(inner circle)是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即母语的国家;外圈(outer circle)是以英语最为第二语言或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是以英语作为外语使用的国家和地区。内圈国家也就是将英语作为国家性语言使用的国家共有5个,分别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教学和英语作为外语(EFL)教学所使用最多的英语变体。在这些国家里,官方语言是英语,人们日常交流也通过英语实现。外圈英语的特点是,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之一)主要用于外交、教育、传媒等,但人们生活中会使用母语进行交流。典型的外圈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菲律宾、南非、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扩展圈国家使用英语的目的则与上述两个完全不同。英语既非官方语言,也不会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存在完全是出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当一种交流手段。中国、日本、丹麦、巴西和俄罗斯等都属于这样的国家。由此来看,5个内圈国家提供给全球5种规范型的英语变体;外圈国家也在渐渐形成各自的英语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加坡英语”;除此之外,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来自扩展圈像“中国式英语”这样的词汇。语言变体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即便是在英语主要变体国家的不同地区也会有多种变体,全球范围内究竟存在多少种英语变体,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选择
(一)英语变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根据Kachu的理论,中国属于使用英语的扩展圈国家。英语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各级考试的必考科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英语的功能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英语由最初的单纯用于发展科技,逐渐转向应用于国际间更为广泛的交流。回看历史,中国与任何一个英语国家均没有特殊的历史渊源,但教育界最初的选择是英式英语。这主要是因为英国通常被认为是英语的起源地,英式英语是世界英语的标准。然而随着美国在全球的势力扩张及其在经济、文化时尚等方面统治性的影响,中国对英语的偏爱又转向了美式英语,这从不同时期的英语教材、电视节目等可见一斑。曾风靡一时且至今仍经久不衰的《新概念》和《走遍美国》就是最好的例证。但目前对于教学中的英语变体尚无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二)高职教育中英语变体的应用。
面对种种英语变体,教学中究竟应以哪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呢?从理论上讲,没有哪一种变体是绝对地优于或劣于另一种,每一种都是可以接受的。Warschauer认为,现在的英语学习者越来越多地使用英语与来自非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如果坚持让他们只接触英式英语或是美式英语是很奇怪的想法。同时,国际交流也需要交流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相互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哪一种变体适合中国的高职教育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变体的选择一定要适合中国的国情,符合高职英语教育的要求,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需求。高职英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并既非培养能够达到近母语水平的学生,也非从事语言研究的学者,而是能够在国际环境中有效进行交流的综合性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的任职机构多以企业为主。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十年有余,中国的商业企业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需要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比以前有了更多接触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而他们用来沟通的工具就是英语。鉴于此,让学生只遵从一种英语变体,哪怕是被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最适合高职教学的标准应是:不以某一种英语变体为标准,而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去漫无目的地了解每一种变体,这不现实。我们应采取合理主动选择,积极被动接受的态度。教学中,以全球普遍接受的主要英语变体为主,如英式英语、美式英语等,但不排斥可能遇到其他变体如澳式英语或新加坡英语,将各种英语变体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学生,至于学生选择何种变体作为自己的交流载体则完全由学生自行决定。归根结底,了解不同变体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交流,而不是成为交流的障碍。
三、英语变体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
目前,英语变体在高职英语教学范畴内尚属空白。教学中鲜有体现,相关研究少之又少。高职教育特点十分突出,秉承“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的英语基础并不十分扎实,理论知识有欠缺,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以及深入探究的能力等都稍显不足。鉴于高职教育和学生的特殊性,英语变体对施教的各环节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挑战。
(一)明确英语教学标准。
教学中常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某一堂课上老师将学生的用词由“zip”纠正为“zipper”,而当学生信心满满地在另一位老师的课堂练习使用刚刚掌握的词语时,又被纠正回“zip”,学生不解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事实上,有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发音、拼写、用词持不同意见,实则双方对没有错,只是参照了不同英语变体的标准。但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情况下学生无法获得清晰的解释,对是为什么,而错又错在哪里。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以来对英语变体并无明确的说明和规定,英语语言的概念也未曾有过准确的定义。人们理解的英语是标准英语,实则标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变体。明确教学标准,就是要明确高职英语教学要如何对待、处理英语变体的问题。正是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纲领性的指导意见作为依从,高职英语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有些是根据教师的喜恶,有些则被动地顺从教材的编排,更有甚者在教学中英语变体完全被忽视。此外,学生接触到的英语变体丰富性不够。目前在中国比较盛行的英语变体也依然只是英语和美语,而其他国际交往中频繁出现的主要英语变体在中国的教学中则难觅踪影。明确教学标准的意义在于让所有参与到教与学过程中的人要用开放的眼光去接受差异,还学生一个语言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为了简化教学而忽视或绕过这个问题。
(二)提升教师素养。
要高质量地按照教学标准实施教学,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有义务告知学生当前英语变体的发展,让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能够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其次,教师自身应对不同的英语变体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选择要持开放的态度,不要以个人对某一种变体的偏爱而排斥其他,或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教师应了解或知晓不同英语变体的特点,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变体现象要及时给予说明,并指导学生应如何分辨。当然,所有这些的实现需以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为前提。教师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拓展视野,提高教学素养。但这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由于教育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局限性,我们的教师不可能精通各种变体的特点,不是活字典。因此迫切需要语言学家加大对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之外的其他主要英语变体研究的力度,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学从中获益。
(三)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应充分体现英语变体的因素及其使用的现实意义。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扩大范围,5个英语国家的语料都应在备选范围内。选择教材应看重教材的实质,是否对推动教学有意义,绝非是哪个国家的英语。
其次是教材的编写。近些年快餐文化盛行,国内图书市场上绝大多数教材都是从网络或其他资料下载或节录,经稍许修改就算是大功告成,质量堪忧。语言的真实性、可靠性都难以得到保障。要提高教材水准,收录资料时应尽可能地保留原汁原味的语言。对于含有大幅文章的书籍,必须要对文字原作者的姓名、国籍、教育背景等信息进行明确标注,有条件的话,对作者的语言风格、文笔特色一并说明,这对学生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将大有裨益。同时,对教材中出现的不同变体也要提供清楚明了的注释。
语言在传播的过程中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变化。英语的未来仍然极有可能呈现出多中心(polycentrism)的态势,多种英语标准共存且相互对抗。讲授哪一种或是哪几种英语变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英语变体一定是易懂的,可以理解的,能够解释清楚的。高职英语教育突出实用性,而实用必与现实世界密不可分。在国际交流日益频密的今天,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面对英语变体需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提供给学生一个多样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多一些与世界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