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在十年的武装斗争之后于2006年转向和平的议会斗争,此次转型,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其有利影响是改善了尼共(毛)的生存环境,使其一度获得政权 不利影响是削弱了党的统一性、削弱了其先进性和斗争性。这一转型一定程度上是尼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倒退,但又直接助力其登上尼泊尔主流政治舞台并给予了其长期活跃的可能性,如果以普通议会政党的标准衡量,这又不啻为一种发展和进步。这种相互矛盾的状态将长期维持,对尼共(毛)、尼共产主义运动和尼泊尔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历史转型 后续影响;
尼共(毛)在开展“人民战争”十年之后已成为尼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其斗争路线的巨大转型必然对尼政局产生很大影响。这一转型直接结束了十年内战,改善了国内政治环境 对尼泊尔结束君主制并成为年轻的联邦民主共和国也有决定性影响。尼共(毛)的转型影响重大,头绪繁多。
(一)改善了生存环境,获得了喘息空间
在2006年,尼共(毛)的武装斗争已处于瓶颈阶段,要继续扩大势力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政府军几倍于尼共(毛)的军事力量、外部的美印等国长期支持尼泊尔当局,而尼共(毛)自身则孤立无援。可以预想,尼共(毛)继续武装斗争的结果难以乐观,甚至可能重蹈秘鲁“光辉道路”的覆辙。
而在尼共(毛)放弃武装斗争并宣布转为议会斗争路线之后,以往的敌对政党如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等都对尼共(毛)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接纳,政府军也失去了继续绞杀尼共(毛)的理由,尼共(毛)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在国际上,这一转型大大削弱了美印等外部势力联合绞杀的风险。在尼共(毛)宣布转型之后,美国在2008年5月末宣布修改对尼共(毛)的政策,表示会寻求同尼共(毛)对话 2012年又将尼共(毛)从其认定的“恐怖组织”名单中剔除 这意味着美国将来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打击尼共(毛)。同样地,印度也失去了继续公开打压尼共(毛)的由头。实际上,早在2006年《全面和平协议》签订前夕,印驻尼大使就对普拉昌达表示会释放印度监狱里的尼共(毛)人员。这种内外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尼共(毛)转型最重大、最直接的后果,尼共(毛)借此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骑虎难下的局面,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获得阶段性胜利并首次执政
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制宪会议第一次会议以560票对4票的压倒性优势确立了共和制。在2008年4月举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尼共(毛)赢得575席中的220席,成为制宪会议的第一大党,远超排第二位的尼泊尔大会党(仅110席)。经制宪会议选举,尼共(毛)主席普拉昌达出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并于同年8月18日宣誓就职,24名内阁成员有11人包括总理来自尼共(毛)。尼共(毛)上台后踌躇满志,推出了信心满满的施政纲领。在民生问题上,新政府提出要实现十年内全国通电等规划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并引进外资的规划,普拉昌达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要在10年内把(尼泊尔)人均收入提到3000美元,未来要让尼泊尔成为南亚的瑞士。”
然而,尼共(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反对势力的打压和政治的争夺导致尼共(毛)執政不到一年便以普拉昌达辞职告终,尼共(毛)的许多政策根本没来得及开展,土地问题基本没有解决,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也收效甚微。尽管尼共(毛)的第一次执政困难重重且草草收场,但组织尼泊尔联邦共和国首任政府一事意义重大,其标志性意义远大于实际绩效,此次执政也正式宣告尼共(毛)有能力成为尼议会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三)引发强烈的宗派斗争并导致党组织分裂
尼共(毛)放弃坚持了近十年的武装斗争路线极大地冲击了其维持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路线基础,在转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强烈宗派斗争并导致党组织的重大分裂。
这种斗争和分裂的主要表现是,尼共(毛)内部一直存在但长期较为隐蔽的“强硬派”和“温和派”之争迅速升温并公开化。在转型初期,尼共(毛)便出现了数次分裂。2006年3月13日,尼共(毛)的两位高级领导拉宾德拉·什里斯塔(Rabindra Shrestha)和玛尼·达瓦吉·塔帕(Mani Dhwaj Thapa)发布联合声明,矛头直指普拉昌达及“温和派”的代表人物巴特拉伊,尖锐抨击两人是反无产阶级的右倾主义者。此次决裂直接导致什里斯塔和塔帕被开除出党,两人随后另组“新文化革命团体”。这虽然只是一次小的分裂,但却体现了尼共(毛)转型带来的斗争已公开化并开始导致组织分裂的事实。
2008年9月,前尼共(毛)加德满都县委书记普拉卡什·高塔姆(Prakash Gautam)与前尼共(毛)党员克里希纳·阿迪卡里(Krishna Adhikary)组建“革命左翼”(Revolutionary Left Wing)。他们自称这是对尼共(毛)“右倾、资产阶级性质”路线的反抗,并表示已有约1000名尼共(毛)前成员加入。此外,尼共(毛)原政治局委员和普拉昌达内阁土改部长亚达夫也因继续坚持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辞去土改部长职位。2009年2月,亚达夫被开除出党,随即宣布将重建尼共(毛),同时指责普拉昌达的尼共(毛)已变成“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政党。
尼共(毛)2011年8月第二次执政后,党内危机进一步加剧并发生迄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分裂。2012年6月19日,党的“强硬派”代表、另一位副主席基兰成立新的“尼共(毛)”,公开宣布同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的“修正主义”尼共(毛)分道扬镳并扬言将继续“人民战争”。这是尼共(毛)最大的一次分裂,带走了尼共(毛)149名中央委员中的49人、26个群众组织中的19个,一度令尼共(毛)的力量遭到“腰斩”式的折损。
(四)先进性和斗争性遭到削弱
短期而言,尼共(毛)的转型确实产生了帮助该党上台执政的直观收益。然而,转型及因此引的一系列路线改变和政策措施却大大地削弱了尼共(毛)的先进性和斗争性,形成了新的重大挑战。
【关键词】: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历史转型 后续影响;
尼共(毛)在开展“人民战争”十年之后已成为尼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其斗争路线的巨大转型必然对尼政局产生很大影响。这一转型直接结束了十年内战,改善了国内政治环境 对尼泊尔结束君主制并成为年轻的联邦民主共和国也有决定性影响。尼共(毛)的转型影响重大,头绪繁多。
(一)改善了生存环境,获得了喘息空间
在2006年,尼共(毛)的武装斗争已处于瓶颈阶段,要继续扩大势力面临骑虎难下的局面:政府军几倍于尼共(毛)的军事力量、外部的美印等国长期支持尼泊尔当局,而尼共(毛)自身则孤立无援。可以预想,尼共(毛)继续武装斗争的结果难以乐观,甚至可能重蹈秘鲁“光辉道路”的覆辙。
而在尼共(毛)放弃武装斗争并宣布转为议会斗争路线之后,以往的敌对政党如大会党和尼共(联合马列)等都对尼共(毛)表示了一定程度的接纳,政府军也失去了继续绞杀尼共(毛)的理由,尼共(毛)的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在国际上,这一转型大大削弱了美印等外部势力联合绞杀的风险。在尼共(毛)宣布转型之后,美国在2008年5月末宣布修改对尼共(毛)的政策,表示会寻求同尼共(毛)对话 2012年又将尼共(毛)从其认定的“恐怖组织”名单中剔除 这意味着美国将来不会再肆无忌惮地打击尼共(毛)。同样地,印度也失去了继续公开打压尼共(毛)的由头。实际上,早在2006年《全面和平协议》签订前夕,印驻尼大使就对普拉昌达表示会释放印度监狱里的尼共(毛)人员。这种内外生存环境的改善正是尼共(毛)转型最重大、最直接的后果,尼共(毛)借此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骑虎难下的局面,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二)获得阶段性胜利并首次执政
2008年5月28日,尼泊尔制宪会议第一次会议以560票对4票的压倒性优势确立了共和制。在2008年4月举行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尼共(毛)赢得575席中的220席,成为制宪会议的第一大党,远超排第二位的尼泊尔大会党(仅110席)。经制宪会议选举,尼共(毛)主席普拉昌达出任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首任总理并于同年8月18日宣誓就职,24名内阁成员有11人包括总理来自尼共(毛)。尼共(毛)上台后踌躇满志,推出了信心满满的施政纲领。在民生问题上,新政府提出要实现十年内全国通电等规划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政府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现代化并引进外资的规划,普拉昌达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要在10年内把(尼泊尔)人均收入提到3000美元,未来要让尼泊尔成为南亚的瑞士。”
然而,尼共(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反对势力的打压和政治的争夺导致尼共(毛)執政不到一年便以普拉昌达辞职告终,尼共(毛)的许多政策根本没来得及开展,土地问题基本没有解决,一系列经济发展政策也收效甚微。尽管尼共(毛)的第一次执政困难重重且草草收场,但组织尼泊尔联邦共和国首任政府一事意义重大,其标志性意义远大于实际绩效,此次执政也正式宣告尼共(毛)有能力成为尼议会政治中的重要角色。
(三)引发强烈的宗派斗争并导致党组织分裂
尼共(毛)放弃坚持了近十年的武装斗争路线极大地冲击了其维持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路线基础,在转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强烈宗派斗争并导致党组织的重大分裂。
这种斗争和分裂的主要表现是,尼共(毛)内部一直存在但长期较为隐蔽的“强硬派”和“温和派”之争迅速升温并公开化。在转型初期,尼共(毛)便出现了数次分裂。2006年3月13日,尼共(毛)的两位高级领导拉宾德拉·什里斯塔(Rabindra Shrestha)和玛尼·达瓦吉·塔帕(Mani Dhwaj Thapa)发布联合声明,矛头直指普拉昌达及“温和派”的代表人物巴特拉伊,尖锐抨击两人是反无产阶级的右倾主义者。此次决裂直接导致什里斯塔和塔帕被开除出党,两人随后另组“新文化革命团体”。这虽然只是一次小的分裂,但却体现了尼共(毛)转型带来的斗争已公开化并开始导致组织分裂的事实。
2008年9月,前尼共(毛)加德满都县委书记普拉卡什·高塔姆(Prakash Gautam)与前尼共(毛)党员克里希纳·阿迪卡里(Krishna Adhikary)组建“革命左翼”(Revolutionary Left Wing)。他们自称这是对尼共(毛)“右倾、资产阶级性质”路线的反抗,并表示已有约1000名尼共(毛)前成员加入。此外,尼共(毛)原政治局委员和普拉昌达内阁土改部长亚达夫也因继续坚持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辞去土改部长职位。2009年2月,亚达夫被开除出党,随即宣布将重建尼共(毛),同时指责普拉昌达的尼共(毛)已变成“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政党。
尼共(毛)2011年8月第二次执政后,党内危机进一步加剧并发生迄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分裂。2012年6月19日,党的“强硬派”代表、另一位副主席基兰成立新的“尼共(毛)”,公开宣布同普拉昌达和巴特拉伊的“修正主义”尼共(毛)分道扬镳并扬言将继续“人民战争”。这是尼共(毛)最大的一次分裂,带走了尼共(毛)149名中央委员中的49人、26个群众组织中的19个,一度令尼共(毛)的力量遭到“腰斩”式的折损。
(四)先进性和斗争性遭到削弱
短期而言,尼共(毛)的转型确实产生了帮助该党上台执政的直观收益。然而,转型及因此引的一系列路线改变和政策措施却大大地削弱了尼共(毛)的先进性和斗争性,形成了新的重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