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阅读理念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这个新的阅读理念,让阅读教学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呢?在教学一路上聆听花语,享受花开。
一、创设情境,让不同的花蕾绽放
中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生活体验少,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置于一种真实的现实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课文《秋叶飘飘》时,课前,可让学生去捡黄叶。上课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拿出捡到黄叶,瞧瞧小手中的黄精灵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看后纷纷举起手中的黄叶说:像月饼、像月牙、像五角星、像扇子……孩子们把手中的黄叶一起抛向空中,好一幅秋叶飘飘图啊!孩子们欢蹦着惊叹着……此时,让孩子们说:“这时的黄叶像什么?”孩子们脱口而出,“像蝴蝶在舞,像小鸟在飞,像降落伞在落……”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师生一起表演读《秋叶飘飘》,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感受浓浓的秋意。已经对秋天感兴趣的孩子们肯定会去找秋天,此时告诉孩子们如何用心去感受秋,用心去倾听秋,用心去观察秋……孩子们诉说着:我看到了小草披上黄衣裳,我听到了蛐蛐的叫声,我感觉到风大了,皮肤很干燥,人们穿长袖……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应该界定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让每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吃啥有啥”,而不是“有啥吃啥”,在这样的情境、情感和实践中,学生们的语感也在悄然形成。
二、亲近童心,闻出多姿花儿的香味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中低年段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并且这些课文都是有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活动,都有对话与动作,很适合让孩子们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如在教《春雨的色彩》时,孩子们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因为落在梨花上,梨花白了;有的说落紫藤花上,紫藤花变紫了…… 但有一小男生举手振振有词地说:“春雨是黑色的!”同学们的目光齐唰唰地看向他,很明显孩子的观点是錯误的,但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小孩子说,有一次下雨的时候,他用脸盆接水,接来的水很脏,这样春雨不就是黑色的?教师借机引导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雨水会变黑吗?”从而对孩子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孩子是那样自然、那样从容、那样随意地在心中说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童心无邪,童言无忌,新课程改革正在呼唤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融入文本,聆听各朵花儿的笑语
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看见一个动人情节时往往忍不住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那是因为读者阅读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融入文本,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给思想松绑,就要让学生带着机智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靠老师提取出来交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的。这种发现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如教《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充分品赏、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悟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入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要自豪地为大家读一读这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要为他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产生共鸣,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四、遍撒阳光,让花儿开得更红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赏识是激励学生的艺术。
一、创设情境,让不同的花蕾绽放
中低年级学生年纪小,生活体验少,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置于一种真实的现实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教课文《秋叶飘飘》时,课前,可让学生去捡黄叶。上课了,直接把孩子们带到操场上,拿出捡到黄叶,瞧瞧小手中的黄精灵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看后纷纷举起手中的黄叶说:像月饼、像月牙、像五角星、像扇子……孩子们把手中的黄叶一起抛向空中,好一幅秋叶飘飘图啊!孩子们欢蹦着惊叹着……此时,让孩子们说:“这时的黄叶像什么?”孩子们脱口而出,“像蝴蝶在舞,像小鸟在飞,像降落伞在落……”孩子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师生一起表演读《秋叶飘飘》,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感受浓浓的秋意。已经对秋天感兴趣的孩子们肯定会去找秋天,此时告诉孩子们如何用心去感受秋,用心去倾听秋,用心去观察秋……孩子们诉说着:我看到了小草披上黄衣裳,我听到了蛐蛐的叫声,我感觉到风大了,皮肤很干燥,人们穿长袖……不难看出课堂教学应该界定在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让每节课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记忆,成为无法重复的人生体验,让学生“吃啥有啥”,而不是“有啥吃啥”,在这样的情境、情感和实践中,学生们的语感也在悄然形成。
二、亲近童心,闻出多姿花儿的香味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中低年段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童话、寓言、故事,都是孩子们喜欢的。并且这些课文都是有人物或拟人化的角色活动,都有对话与动作,很适合让孩子们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如在教《春雨的色彩》时,孩子们有的说春雨是白色的,因为落在梨花上,梨花白了;有的说落紫藤花上,紫藤花变紫了…… 但有一小男生举手振振有词地说:“春雨是黑色的!”同学们的目光齐唰唰地看向他,很明显孩子的观点是錯误的,但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小孩子说,有一次下雨的时候,他用脸盆接水,接来的水很脏,这样春雨不就是黑色的?教师借机引导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雨水会变黑吗?”从而对孩子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孩子是那样自然、那样从容、那样随意地在心中说出了五颜六色的春雨,并将自己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童心无邪,童言无忌,新课程改革正在呼唤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心理自由,尊重他们的观察,尊重他们的审美差异,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融入文本,聆听各朵花儿的笑语
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或看见一个动人情节时往往忍不住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那是因为读者阅读时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融入文本,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给思想松绑,就要让学生带着机智去感悟文本,感悟生活。这种感悟不是靠老师提取出来交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创造的。这种发现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学生自身的阅读智慧去实现。课堂上,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文本的境界,与文本展开充满灵动的对话。如教《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充分品赏、想像、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情真意切地读,多元感悟地读,融会贯通地读,个性飞扬地读,出神入化地读。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太神奇了,我都被它陶醉了,我要把我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有的学生说:“黄山奇松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杰作,我为我们祖国有这样的奇松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要自豪地为大家读一读这黄山奇松!”有的同学说:“黄山奇松那顽强的生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禁不住要为他喝彩,我想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朗读,一起来喝彩!”这时的学生,用自己充满智慧的感悟,读出自己的心境,物我两忘,与文本产生共鸣,乐于发表独立见解。
四、遍撒阳光,让花儿开得更红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肯定。”赏识是激励学生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