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课”模式下优化教学设计

来源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题一课”,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中的学习线索与数学本质,基于学情,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一题一课”的问题应由浅入深,有层次性、开放性、广延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中思维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数学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变,求联。郑毓信就曾提出“一题一课,一课多题”。一节课以一道题为例子讲解、变化、延伸、拓展,最后真正学到的是很多题的知识。基于此,我们开始进行一些尝试。对于新授知识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开展以旧引新的思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建构中,生长出探求新知的方法。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有意识地在“一题多变”“一题多维”“一题多解”等方面多用心。本文以苏教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谈一谈对于例题和习题的设计调整,如何让学生紧紧围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开展更加深刻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提升逻辑推导能力。
  一、一题多变,思辨中见本质
  例题教学,王老伯用栅栏围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篱笆长6厘米、宽4厘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到什么问题? (预设:周长和面积)结果王大伯接到通知,这里即将修路,需要重新圈地。会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它的周长你会求吗?面积呢?再倾斜一点呢?它的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一个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调动学生潜在经验,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众所周知,“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导入环节,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创设情境,我们把这个这个演变过程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千金难买回头看,四次变化之后,学生回过头仔细一看:那么为什么长方形这样变化之后得到的都是平行四边形呢?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因为变化的过程中,边线长度始终不变,都是对边相等的一个状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同时引发了新的思考。长方形的面积是用相邻的两条边,一组长和宽相乘来求。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如果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那不就都是24平方厘米?但是一再地倾斜变化中,我们又感觉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越变越小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大,怎样去探究呢?添上方格图,有趣的探究就开始了。
  二、一题多解,综合运用知识
  “添上方格图之后,直接数方格能求到吗?如何转化平行四边形,才能够求得面积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去解决,并在图上展示出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
  学生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分析、对比认识到“剪拼方法虽不同,却都是沿着‘高’剪开的”;最后,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剪拼”过程就是“转化”,并设置疑问。追问“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够通过某个方法转化为长方形吗?”就好像每个平行四边形背后都有一个“隐形的长方形”,结合示意图,孩子们描述剪拼之后的长方形与一开始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通过转化后的图形,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一题多维,理清知识脉络
  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第一种习题设计,重在基础练习。主要围绕着面积计算公式,求长方形面积,横置倾斜的平行四边形,纵向倾斜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共三个图形,最后一题图中呈现两组不同方向的底和高,让学生判断和选择正确的一组,比画平行四边形背后隐形的长方形的样子。
  第二种,重在思维提升。例题变化的过程,相当于等底不同高。在设计习题时,我们设想这样一道习题,两条平行线之间,截取一条线段往上平移,移动过程就是线动成面,一维转向二维的过程。垂直方向移动,变成一个长方形,斜着移动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这两个图形进行比较,思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和例题呼应,让学生对于这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个更完整的认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当时例题当中的平行四边形面積越来越小?底不变,高一直在变小,面积自然越来越小,反过来,从倾斜,拉至垂直状态时,其实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种特殊状态。所以才说,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综上所述,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需要对素材进行整合,不能像把学生放进题海一般,只求多题多练让人眼花缭乱。波利亚《怎样解题》中,一直在强调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既需要用好经典题型,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维”,让每一道试题的价值最大化。简约教学环节设计,在宽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生长,从而更好地发展其数学学科素养。
其他文献
小时候,自己不爱读书,觉得读书索然无味,还是玩开心痛快。母亲看到我贪玩,不爱读书,常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读书好,读书有三味。”  我懵懂地问道:“有哪三味呀?”  母亲说道:“一味是苦,一味是酸,一味是甜。只有先尝到苦和酸,才能最后尝到甜!”  听到母亲说到读书的三味,一下让我有了兴趣,原来读书能尝到这三种味道,真有意思。就这样,我对读书渐渐有了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和爱好,一直坚持了下来,成为一生
期刊
今天去幼儿园接儿子,发现他在看一个女孩儿吃糖葫芦,口水都流到地上了……我问儿子:“想要吗,想要爸爸给你买。”儿子犹豫了半天抬起头说:“爸爸你可考虑好了,贩卖儿童是犯法的!”   “情人”  路过一个院子,看见门上挂着一块牌子,牌子上面有两个字——“情人”。  突然觉得这个院子的主人还挺有趣,于是轻轻推门进去。结果,还没走两步,突然从旁邊冲出来两条大狼狗……  从医院打完狂犬疫苗回来,再揉揉眼睛仔细
期刊
往死里打  刚刚午睡被吵醒,听见小区里有个男人大喊:“打死,往死打,反了,反了。”这是要出大事的节奏哇!想看看怎么回事,赶紧起床,跑到窗前……我去,一个男人正指挥媳妇儿倒车呢?!     镇定的好孩子  女儿上幼儿园小班,开学第一天就被投诉了,原因是全班小朋友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就她不哭,镇定地坐在那里看老师一个个地哄,孩子们好不容易平静下来了,她来了一句:“爸爸妈妈不要你们喽!”马上全班又哭成一团
期刊
你有缺點,也有优点;但不都是缺点,也不全是优点。  请先记住这一点。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相貌不同,声音不同,性格不同,优缺点也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并不平等。  听说最近有人建议孩子们的运动会不要再排名次,我认为这是误解了平等的含义。  真正的平等,是从承认对方的能力开始。如果自己做不到的事对方能做到,就该承认对方的能力;反之,如果有你能做到的事而对方做不到,对方就该承认你的能力。  这才是
期刊
我读到高二时,不想再读下去,自作主张退了学,一心要成为一个写作者。难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只是他觉得即便当作家,也需要进一步学习,于是到处帮我打听哪里有作家班可以读。那年11月中旬,我们听闻复旦大学有个作家班。此时学期已经过了大半,仍要交整个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连中间人都觉得不划算。但我爸认为,孩子的成长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带我启程,汽车、火车,坐了一天一夜,终于抵达邯郸路上的复旦大学。   手续办
期刊
【摘 要】儿童似种子般具有自动生长的潜能,有着自我生长的节律,这一观念充分展现了教育需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理念,同时也确立了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须以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导向,用趣味纷呈的课堂给儿童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在丰富多彩的校本社团中给儿童的茁壮成长施以养料,通过家庭教育的影响为儿童成长助力,以STEM项目学习的有效模式为其出类拔萃提供充足的空间。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推理是數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的思维形式。推理能力是一种以敏锐的思考分析、快捷的反应、迅速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推断与正确决策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学生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探索规律是一个发现关系、发展思维的过程,推理是探索规律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在探索规律中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基于推理
期刊
【摘 要】STEM教育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为一体,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启发性,将STEM教育理念引进科学课堂,能促使教学流程课程化与工程化。  【关键词】STEM;小学科学;教学流程  STEM教育源于美国,当时是在科技人才缺失的背景下提出的,STEM教育具有跨界融合、主体探究、实践创新、团队协作等特点,以极大的价值优势风靡全球,现如今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深得中国广大教师的推崇。我作
期刊
【摘 要】羽毛球运动是小学体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良好的羽毛球教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爆发力、灵敏性和耐力素质,明显改善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羽毛球对场地器材的实施要求较低,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羽毛球练习。在当前小学羽毛球教学创新过程中,通过精准教学定位,塑造特色性和趣味性的羽毛球教学机制,实施特色校本课程分级教学,将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羽毛球学习的兴趣与爱好。本文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如同建筑高楼大厦,需要牢固的框架结构为支撑,教学框架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范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重支架,教学框架既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又辅助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一直苦苦探寻有效课堂框架,从不同角度建构出教学框架,有赫尔巴特的五段法,凯洛夫的六段论,邱学华的七步尝试教学法,杨思中学的三段六环节教学框架等等。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