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谈多媒体课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知识经济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行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素质教育。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既要转变思想观念,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第一,要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思维能力的契机来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电脑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动画,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笔者在上《哲学》(下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框内容时,整课导入设计如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然后用Powerpoint制作成四组:组图一“鲜花”,组图二“水果”(动画),组图三“服装”,组图四“人”。刚一放映(先放三组),学生就“哇”“真漂亮”“真有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增强,急于知道教师为什么要放这些图片。此时,笔者马上提出问题:这些物品各有什么价值?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回答。接着放映第四组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人”有什么价值?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要跨越历史时空,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尤其是历史知识,几乎在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这部分内容前溯远古,后至现今,信息容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课时不够,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如《哲学常识》(上册)中“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一框题内有一个知识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教师如果用传统的语言阐述去讲解复杂而漫长的人脑进化过程,势必相当困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古猿从树上到下地生活,猿人劳动,猿人钻木取火……猿脑量与人脑量对比图等典型历史场景与画面,让同学自然得出结论: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出现了人脑这个特殊物体之后才有的。在猿脑向人脑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必须辅以教师的适时点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飞跃为质变。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就难以对事物和问题形成理性认识。政治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适时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讲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时,播放一段关于张家港两个文明的录像,引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制作了一个关于林妹妹与焦大的动画来表明鲁迅的“贾府里的焦大永远也不会爱上林妹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放映一组关于法轮功的图片,尤其突出陈果自焚前后的照片对比,说明法轮功的危害,进而说明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重大的阻碍作用,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播放“走进新时代”(师生跟着一起唱,气氛很好),分析歌词所包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进行现代化教育。
三、政治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有教育意义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体现着时代性。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连,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拿起现代文明的钥匙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化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翔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笔者在制作“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课件时,从网上找了三个典型人物。第一个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介绍他获得的一系列称号以及他能得到这么多称号的原因。第二个是“海空”卫士王伟,让学生简介王伟的英雄事迹。第三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强调他为中国及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他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将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然后让学生分析三位人物各突出了他们的什么贡献?由此归纳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贡献大、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同时理解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最后让学生分析三位人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本课的中心观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如此设计既体现了时代性,又避免了空洞说教;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进行了时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投入的关系。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即以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为标志。教学过程的效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范围内,教学投入与教学效率是成正比的。但教学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教学效果也不会有明显提高,反而导致教学效率降低。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取的知识量。诚然,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取的多少,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密切相关,但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用语言、文字就能表达清楚;有些问题借助粉笔黑板就能让学生明白,我们就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动画、影像等资料,否则,虽然效果可提高一些,但投入太大,反而会使教学效率相对降低。因而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投入与效率的关系,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知识、锻炼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若我们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媒体形式的“全”、“新”,一味强调表现上的新颖、形式的多样等效果,本想以此体现内容的丰富,功能的强大,教学手段的多样,但结果会事与愿违,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新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然而,有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挖掘知识的内涵,而是迷信多媒体课件,整课堂被它左右,利用它来演示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再优秀的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得到教师的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出最佳的作用,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与知识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知识经济要求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行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素质教育。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先进的教学媒体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必须既要转变思想观念,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
第一,要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兴趣吸引着学生去思考、去从事活动,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把握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作为正在形成某种思维能力的契机来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求知欲。利用电脑从网上搜集一些与课本内容有关的图片或动画,以直观的、生动的形象通过多媒体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学习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如笔者在上《哲学》(下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框内容时,整课导入设计如下:先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然后用Powerpoint制作成四组:组图一“鲜花”,组图二“水果”(动画),组图三“服装”,组图四“人”。刚一放映(先放三组),学生就“哇”“真漂亮”“真有趣”,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求知欲增强,急于知道教师为什么要放这些图片。此时,笔者马上提出问题:这些物品各有什么价值?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回答。接着放映第四组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人”有什么价值?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要跨越历史时空,浓缩教材精华,扩大教学容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从涉及的学科看,文理兼有;从游历的空间看,遍及全球;从延展的时间看,更是历时上下几千年。尤其是历史知识,几乎在政治课教学内容的各个部分中均有渗透,这部分内容前溯远古,后至现今,信息容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详讲,课时不够,如果不讲或者过于略讲,又会影响教材的系统性、完整性,甚至会妨碍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浓缩教材精华,再现典型历史场景,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纵横跋涉于广袤的多种学科领域,从而有效扩大了教学容量。如《哲学常识》(上册)中“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一框题内有一个知识点: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教师如果用传统的语言阐述去讲解复杂而漫长的人脑进化过程,势必相当困难。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古猿从树上到下地生活,猿人劳动,猿人钻木取火……猿脑量与人脑量对比图等典型历史场景与画面,让同学自然得出结论: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出现了人脑这个特殊物体之后才有的。在猿脑向人脑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决定性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扩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同时,大容量的信息传输,必须辅以教师的适时点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飞跃为质变。学生如果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就难以对事物和问题形成理性认识。政治课传统授课方法的不足,便是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认识,而多媒体课件则因为它的内容浓缩、容量极大,因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适时加以讲解点拨,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了解事物现象到认识事物本质,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可信性。思想政治课教材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这些概念和原理很抽象,用传统的教学法去讲解很枯燥,同时有许多概念、原理,由于学生对其缺乏感性知识,也使得教师的讲解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可信度,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利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技术等综合手段,将抽象问题形象化,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变得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内在联系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师讲解的可信度。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配上教师简练语言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如讲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时,播放一段关于张家港两个文明的录像,引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制作了一个关于林妹妹与焦大的动画来表明鲁迅的“贾府里的焦大永远也不会爱上林妹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放映一组关于法轮功的图片,尤其突出陈果自焚前后的照片对比,说明法轮功的危害,进而说明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有重大的阻碍作用,同时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播放“走进新时代”(师生跟着一起唱,气氛很好),分析歌词所包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进行现代化教育。
三、政治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既要体现时代性,又要有教育意义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就体现着时代性。它使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时代的特征紧密相连,这对于培养师生的现代意识,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取得现代的意识,学会现代的技巧,感受现代的问题……拿起现代文明的钥匙继续不断地去开发现代化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的时代性首先应该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广大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鼠标轻点,天下知识皆汇于咫尺荧屏,内容丰富而翔实,教师“如虎添翼”,学生“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教学的综合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笔者在制作“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课件时,从网上找了三个典型人物。第一个是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介绍他获得的一系列称号以及他能得到这么多称号的原因。第二个是“海空”卫士王伟,让学生简介王伟的英雄事迹。第三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强调他为中国及世界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他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将对我们有深刻的教育意义。然后让学生分析三位人物各突出了他们的什么贡献?由此归纳出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贡献大、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同时理解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最后让学生分析三位人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征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得出本课的中心观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如此设计既体现了时代性,又避免了空洞说教;既掌握了书本知识,又进行了时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学效率与教学投入的关系。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最优化—即以提高教育效果和效率为标志。教学过程的效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范围内,教学投入与教学效率是成正比的。但教学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教学效果也不会有明显提高,反而导致教学效率降低。二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取的知识量。诚然,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取的多少,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密切相关,但也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用语言、文字就能表达清楚;有些问题借助粉笔黑板就能让学生明白,我们就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动画、影像等资料,否则,虽然效果可提高一些,但投入太大,反而会使教学效率相对降低。因而在运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处理好投入与效率的关系,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任何教学形式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达到使学生理解知识、锻炼技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若我们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片面追求媒体形式的“全”、“新”,一味强调表现上的新颖、形式的多样等效果,本想以此体现内容的丰富,功能的强大,教学手段的多样,但结果会事与愿违,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教师、学生、多媒体课件之间的关系。在多媒体课件这一教学新模式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然而,有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挖掘知识的内涵,而是迷信多媒体课件,整课堂被它左右,利用它来演示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再优秀的辅助教学手段只有得到教师的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出最佳的作用,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