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理解,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以读为本”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读思统一的原则。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读写质量的提高。
读写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内外相通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把课堂教学加以扩展和延伸,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二、“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1. 读通
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读准确。一般来讲,读通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②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读懂
明确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指导读的方法。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议,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认识产生模糊的时候,都要再认真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
3. 读深
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范读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学生读得不正确或表达不出应有的感情时,教师可用范读来加以指导。
领读。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领读可以纠正错误的读音,教给朗读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朗读水平。
引讀。逻辑引读是一种新的指导朗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教师读上句,学生接着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加进适当的词语,必要时教师可以穿插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接着读下去。引读能使学生认识评议规律,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个别读。由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朗读。一般先找读得好的学生读,再找中等生和学困生读。个别读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指名的面要宽,不要老是让几个好的学生读。
轮读。由学生一个接一个读。轮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起互相学习、互相竞赛的作用。另外,还有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4. 读熟
读熟,属于积累性阅读阶段,目的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得“滚瓜烂熟”,文章作者的语言就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以读为本”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读思统一的原则。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必须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读中思,思中读,重训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读写质量的提高。
读写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读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指导学生读书要引导学生“遵路”“识真”,从而读中探写,积极吸收,这就要求教师把握重点,找准语言因素与作者情感的结合点,找准训练形式与写作意图的结合点,找准阅读吸收与说写表达的结合点,让学生读中学写,养成良好读写习惯。
内外相通的原则。要充分发挥课内阅读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内掌握的读书方法应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利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把课堂教学加以扩展和延伸,使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
二、“以读为本”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1. 读通
读通,属于感知性阅读阶段,致在把课文读准读顺,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激发兴趣创设学习氛围的前提下,请学生读全文,要求读准确。一般来讲,读通的要求应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正确认读。即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字义,感知字形。②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要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错读、不回读、不截读、不读破句。③大致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 读懂
明确读的目的。 课堂上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所提的要求要明确,使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的任务要有层次性,能体现逐级达标(教学目标)的梯度。
指导读的方法。边读边想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读助思。讲读课文时,让学生反复读书,引导品词、析句,联系段篇,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语言表达之微妙,“读了又思,思了又读”,才能入情入境。读议结合。议,就是讨论和交流;议,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议”的方法,调控“议”的过程,使“议”落到实处。在议的过程中要重视读的作用,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认识产生模糊的时候,都要再认真读读课文,仔细想一想,以便更好地讨论。
3. 读深
范读。由教师示范朗读。范读也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当学生读得不正确或表达不出应有的感情时,教师可用范读来加以指导。
领读。由教师或读得好的学生领着大家读。领读可以纠正错误的读音,教给朗读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朗读水平。
引讀。逻辑引读是一种新的指导朗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教师读上句,学生接着读下句,或师生双方根据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加进适当的词语,必要时教师可以穿插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接着读下去。引读能使学生认识评议规律,理解课文内容,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
个别读。由教师指定一个学生朗读。一般先找读得好的学生读,再找中等生和学困生读。个别读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但指名的面要宽,不要老是让几个好的学生读。
轮读。由学生一个接一个读。轮读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参加,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起互相学习、互相竞赛的作用。另外,还有分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
4. 读熟
读熟,属于积累性阅读阶段,目的让学生把精彩的片段背下来,从而积累语言,形成能力。读书的过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得“滚瓜烂熟”,文章作者的语言就逐渐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