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教师最具体、最活跃的研究对象,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但其中常常蕴含着创造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认识冲突,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谈点粗浅的见解。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对于提得较好、较有深度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有可能产生灵感。学生对创新思维活动的兴趣、动机、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景是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设计提问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引起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例1、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m∈R+,并且a<b,求证:(a+m)/(b+m)>a/b。如果直接去证明,学生兴趣不浓,显得有些单调。我先让学生猜(a+m)/(b+m)与a/b哪个大?这样问,气氛虽然比原来浓了,但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再巧选角度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都非常快地答出是a/b;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浓度为(a+m)/(b+m),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此时学生异口同声说“变甜了”,从而得到(a+m)/(b+m)>a/b。此时,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证明这个不等式,并知道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的,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
1、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乔治·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教学中,设计创新情境,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复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设计了一种实验情境:“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它和端点在平面上旋转而成的,射线旋转开始时的位置叫角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位置叫做角的终边。”接着鼓励学生“来一次发现和发明”,将锐角扩展到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新定义。虽然这种“发现和发明”的难度较大,但通过学生的亲自尝试,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例2,比较两个数19971998和19981997的大小。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写出它的一般形式,比较nn+1和(n+1)n的大小(n是自然数)。
①12_________21;②23_______32;③34_____43;④45_____54;⑤56_______65。
上题的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nn+1和(n+1)n的大小关系。
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得出两个数的大小,19971998<19981997。
3、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概括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们普遍感觉到内容多,数量大,似乎都重要,都要记、要用。可是当学生学会自己去概括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对比后,学生就不会觉得什么都是新的,只要在某些部分上是新的,比如:平面三角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学生初学总感到公式多难记,若引导学生将公式比较联系,学生们才真正明白这一章新知识很少,严格来说只有一条——两角差的余弦函数公式,其他公式只不过是它的变换和推演,因此重点应放在变换和推演上,这样学生就能以简代繁,不再感叹公式难记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多给学生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切实实施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416400湖南省花垣县凉水井中学)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创造条件,着力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热情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质疑,对于提得较好、较有深度的问题及时给予鼓励,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锲而不舍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才有可能产生灵感。学生对创新思维活动的兴趣、动机、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如何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景是创新思维教学的一个关键。在教学中,设计提问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引起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作多角度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
例1、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m∈R+,并且a<b,求证:(a+m)/(b+m)>a/b。如果直接去证明,学生兴趣不浓,显得有些单调。我先让学生猜(a+m)/(b+m)与a/b哪个大?这样问,气氛虽然比原来浓了,但还是比较抽象。如果再巧选角度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浓度(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都非常快地答出是a/b;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浓度为(a+m)/(b+m),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此时学生异口同声说“变甜了”,从而得到(a+m)/(b+m)>a/b。此时,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证明这个不等式,并知道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的,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土壤
1、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乔治·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教学中,设计创新情境,让学生享受“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复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后设计了一种实验情境:“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它和端点在平面上旋转而成的,射线旋转开始时的位置叫角的始边,旋转终止时的位置叫做角的终边。”接着鼓励学生“来一次发现和发明”,将锐角扩展到0°~360°间的角的三角函数新定义。虽然这种“发现和发明”的难度较大,但通过学生的亲自尝试,由错误到正确,由失败到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2、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例2,比较两个数19971998和19981997的大小。把它抽象成数学问题,写出它的一般形式,比较nn+1和(n+1)n的大小(n是自然数)。
①12_________21;②23_______32;③34_____43;④45_____54;⑤56_______65。
上题的结果经过归纳,可以猜想nn+1和(n+1)n的大小关系。
根据上面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得出两个数的大小,19971998<19981997。
3、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概括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们普遍感觉到内容多,数量大,似乎都重要,都要记、要用。可是当学生学会自己去概括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将所学新知识与旧知识加以对比后,学生就不会觉得什么都是新的,只要在某些部分上是新的,比如:平面三角中“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学生初学总感到公式多难记,若引导学生将公式比较联系,学生们才真正明白这一章新知识很少,严格来说只有一条——两角差的余弦函数公式,其他公式只不过是它的变换和推演,因此重点应放在变换和推演上,这样学生就能以简代繁,不再感叹公式难记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多给学生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切实实施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416400湖南省花垣县凉水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