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及通过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它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音乐欣赏课显得较为枯燥。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
一、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认识并接触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让学生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像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想像的思维特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如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乐曲播完后,我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使学生敢于创新。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类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也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自行创造并表现出与他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像力。如教学《赛马》这首乐曲时,我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式。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再配合音乐哼唱主题。
五、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我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习惯于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迪,那就是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居高临下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学习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乐曲《赛马》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既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及表现融为一体,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一、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认识并接触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赛马的动画让学生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程度。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想像力,激起学生的共鸣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于想像的思维特征。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大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师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如在学生欣赏《童年》这首乐曲时,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乐曲播完后,我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并说明为什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使学生敢于创新。
三、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类的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也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地运动,自行创造并表现出与他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每个人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像力。如教学《赛马》这首乐曲时,我让学生用身体语言表现马蹄声、马鞭声、铃铛声等,学生想出了拍手、拍腿、双脚重重跳等表现方式。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使学生敢于大胆地表现音乐。
四、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再配合音乐哼唱主题。
五、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如我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六、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习惯于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启迪,那就是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居高临下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表现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学习空间。
七、改善评价机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欣赏乐曲《赛马》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因材施教。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应及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既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图画、欣赏、语言、形体、创造及表现融为一体,构建“自主、合作、创造”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