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福祉服务设计理念下的服务型城镇建设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e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中从建筑主体到区域环境的塑造,再到城镇服务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塑造城镇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镇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以社会福祉结合服务设计相关的理念去探索未来服务型城镇的建设方法。通过信息传输的可续与形成的功能性服务,以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引入科技和智能等相关领域,便民利民,使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社会弱势群体、城镇高龄者及失能者是社会福祉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关爱人群和研究对象,研究城镇福祉以信息建设角度探索城镇基础建设的构建与发展,营造区域可续的生态环境是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福祉服务设计 信息可续 智慧服务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84-04
  一、城市福祉系统范畴与福祉服务设计
  (一)城市与福祉
  “福祉”从字面上理解是幸福和福利的意思,也代表着生活安康,社会稳定及优美的生活环境。从最初城市形成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的功能性;城市和村落兴建的目的是人们为了抵御野兽,保护自身。聚居在一起是为了形成力量,更好地生活,以应对突发灾难。随着村落和城镇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处的环境,从古至今人们都未离开对幸福的渴望,对优美生活环境的向往,社会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兴行建业,使城市得以发展,如图1。
  建立国家,从形成城市开始,城市内部不同行业的交流,各种职能部门的产生,不同领域间的交流,都促进了社会的形成。社会与福祉关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更能使社会趋向良性发展,使居民获得幸福。居住区的规划和发展促使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更多地去关注在兴建角度上如何顺应居住区的区域建设和居民的具体需求,融入舒适、绿色、可续的生态环境,并且从生活上以产品设计的方式逐渐涵盖到衣、食、住、行四个基础领域以期形成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人民幸福感
  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服务的体验,生活的质感。在现代城市服务设计中如何营造公民的服务体验是我们首先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在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如何保障和提升人民“幸福感”。在城市建设中,人民的幸福感是城市保持生命力和活力的首要条件,城市福祉长效系统的建立能够保持社会稳定,形成一定的模式,促使人民老有所依生活稳定。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城镇公路的兴建促使更多的人走进城市,为城市带来就业的机会,各方面人才的加入使相关领域得到发展,城市相关行业紧抓人才寻求发展的同时,在企业建设上趋向于多元化、多领域协同发展。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更离不开服务行业,良好的服务体验,完备的基础设计能够加深居民及游客对城市的印象,间接也促进行业的发展,同服务相关的服务设计流程的系统化设计能够使服务本身更加系统化、人性化、科学化。
  在城市职能与城市功能的细分与建设上,城市内部不同建筑与环境区域的建设积极拓展了城市的边缘区域,从整体建设上进行长远规划,将区域可控和宏观调整融入基础建设中。城市功能划分中伴随新需求的不断涌现,新的功能区划分上结合地域及功能区的特点往往兴建在城市的边缘,一方面可以带动城市边缘的区域发展,一方面城市边缘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基础用地。因此,设计和规划者将不同功能区进行定位和调整,将工业区、经济区、商业区、居民区、旅游区等串联形成优势资源聚集地,靶向定位,对接各类相关领域需求,使城市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城市发展的脉络开始以多条主线并行的方式向外延伸,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以此带来更多的行业需求、就业及服务机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二、服务信息对生活方式的引导和影响
  (一)服务信息的通量
  21世纪是信息时代,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不同的信息,承载着这些信息的手持设备软硬件不断更新,间接促进了信息的承载力,促使了设备产业生产和销售链的蓬勃发展。这些信息来自各方面,涵盖生活中的不同领域,从出行需求到与人的交流产生的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某一单一产业领域橫向发展,单一生产领域为保证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间接以多学科、多领域协同合作为主要研发及合作的模式,打破常规生产研发模式,协同创新极大增加了信息服务的受众群体,加大了信息的流通。人们对于需求的日益增加迫使信息汇聚基数增大,服务器承载力不断升级,逼迫企业在设备的采用上更新换代转型升级。
  (二)福祉服务设计
  1994年英国标准协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份关于服务设计管理的指导标(BS7000-31994),最新的版本为(BS7000-32008)。在当时欧洲,人们开始爆发出对服务設计的兴趣。(摘自百度百科)服务设计从传入中国开始,人们由盲目地提出如何保证服务更容易被用户接受,到开始注重服务的系统化和体验,从社会福祉的角度来看服务设计是一个长效的设计机制和体验过程,用户体验和用户幸福感的结合,是通过计划和策划组织的一项服务,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在体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设计的主体“人”将极其围绕“人”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设计和规划。
  福祉服务设计是指,从社会服务及社会体验的角度来看待服务设计,以关注弱势群体为主要设计导向,老年人和婴幼儿为主要目标群体,以设计服务结合设计体验,从设计条件开始进行设计细分,注重过程中的体验和服务、以及设计的易用性、用户的满意性,服务的信赖性、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在提高用户体验上更注重服务的质量及用户的直观感受。
  (三)福祉服务系统的建立
  设计服务从针对不同对象的角度可以看成是一个沟通的过程,沟通的过程是双向的,多途径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产生的过程可以在任何场地,可以说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和制约。目前福祉服务设计可以涵盖多方面。诸如社会类,公益类,体验类,日常生活类等。针对的用户群主要是高龄者、失能者及需要帮助和救护的群体,关爱弱势群体,建立福祉服务系统能够有效地提升居民幸福感,使社会保持稳定。   (四)数据与服务
  服务从某种角度来看,更像是一种行为的实施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服务提供和服务接收的过程,服务过程中通过数据的传输在APP和设备中传递以获得相关资讯,数据服务的产生中必须要有一个严密的设计标准和传输体系,并且在服务的过程中也要确保服务的质量。
  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日益增加,促使信息行业飞速发展,服务行业也得到了壮大。智能手机的产生使APP应用得到了发展,针对福祉服务和数据方面促使了更多服务型APP的涌现,数据的产生及流通加速了用户获取知识和服务的速度,也扩大了获取的途径。数据与服务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数据的流通被认为是信息的流通,通过获取数据定位用户需求,通过具体需求设计相关服务,通过服务反馈用户体验,通过用体验不断改良服务,周而复始。
  (五)区域构建中服务的引导
  城镇中区域功能的合理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行业系统的服务效率,如便携通畅的交通环境,科学合理的交通流线,统一的视觉服务系统,以用户为导向,便携、省力为特点优化用户体验,是城市中的居民感受到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安全感、人情味、可持续性、识别系统、认知系统、连续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服务的引导有助于提升城市服务和消费的方向,增加城市核心竞争力,如图2。
  (六)城市服务的影响
  城市的服务是一系列的活动,涉及到民生及城市建设更关乎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而服务的提供者可能是一家公司或是一个个人,甚至是几家经营机构,他们通过管理手段或是方式方法来对用户的某种切实需求进行满足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服务的过程,服务的影响关乎用户更关乎服务的提供者,因此正确积极的导向有助于使消费者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愉快的体验。
  三、数据信息的分类整合
  (一)城镇居民需求信息分类,如表1
  (二)城镇信息可视化
  诸如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信息涵盖范围极广,关系到城市的基础社区、人口分类、社会行为及需求分析、审美的心理等。从城市基础设计招标,到土地信息的综合利用,再到城市环境的优化,都在传达着信息,信息的接收传达与发布,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宣传体系和发布流程,环境设计公司及建筑规划所通过信息的接收,制订竞标方案形成设计体系,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如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城市导视系统形式统一,与城市整体形象相融合,市民和游客可以一目了然地寻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信息,将信息应用到导视系统中能够更加方便引导游客,可视化越来越成为现代城市基础建设的方向和应用的领域,如图3。
  用于传媒和广告的信息被投放到各类视频平台,用于企业宣传和扩大市场。信息的公开有助于提升城市市民针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度,及企业的品牌形象。视觉信息的传递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从视觉艺术规律的运用到信息的集散都以服务“人”为主要特点和目的。
  四、城镇服务区域信息集散与需求调控
  (一)城镇地域特色
  城镇独特的地域特色能够加深本地居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使居民可以利用地域特点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同时地域特色的城市也有着鲜明的城市元素,城市元素的吸取可以来自独特的历史传承或是民风民俗,这种元素可以帮助城市在建设的时候使其主体建设更加鲜明。通过地域特点开展更多特色的主题地域文化节日,扩展城市的知名度和居民的参与度。
  马来西亚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被是昆虫滋生的土壤,在马来西亚拥有成千上万中种各色的蝴蝶,昆虫和蝴蝶爱好者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很多稀有的蝴蝶以作收藏和纪念,近年来成为城市发展中旅游行业的又一特色旅游纪念物品。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出发寻找到城市发展的契合点,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针对城镇有意的地域特色产品,提倡民众发展手工艺,推选民间优秀的手工艺人,广泛宣传,营造民族文化,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旅游业的昌盛,增加人民的收入,提升城市形象,如图4。
  (二)城市信息足迹的传承与发展
  饱含了特色文化的城市容易形成信息足迹,形成印刻。城市的特色文化包含:城市特色工艺品、特色手工艺、历史文化传承、城市产出和特色礼品等。寄传承信息于“物”,通过“物”对城市文化进行传递,对历史文化进行沉淀,挖掘更深层次的城市发展内涵,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将城市的信息足迹通过特殊的服务或是宣传方式进行传播和分享,加深城市固有印象在人脑海里的铭刻,以记忆的方式约定俗成。
  (三)服务信息集散模式
  信息的传递与集散需要特定场景的构建和相关情景的模拟。信息的集散过程可以看成是服务蓝图的描绘过程,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用户从接受服务开始就已经和服务的元素产生共鸣了,这种共鸣由內而外,体现在服务的细节里面,而用户的价值也体现在整个服务的环节之中。从某种角度来看,信息的传递和集散可以看成是价值的传递和集中,服务环节的精细化设计有助于服务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也需要收集用户的真实需求,真实需求的传递需要信息的采集,这也是整个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环节。
  (四)服务需求与信息调控
  城市的基础建设是一个城市的根基,“人”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主体建设的重要所在,人生活在城市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也为城市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针对这些需求所构建的服务行业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由需求的产生到信息的汇集,针对需求信息展开服务再到服务的反馈构成了服务的基础。信息的有效调控有助于提升服务的效率,把不同的需求通过程序进行分类,形成高效的对接系统加速区域服务的运转。
  (五)服务过程中有效信息的传递与信息壁垒的构建
  服务信息的整合和筛选有助于运营方快速的分析和制订切实有效的服务方案,在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订单的失败或是服务的取消,受不确定影响,这种原因可能来自用户本身或者其他环境等因素,通过程序的快速分析和筛选能够及时地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构建成功地服务流程和服务体验,如图5。   信息壁垒的建立是在城市信息汇集后通过强大的中央分流处理器将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和比对为前提的,它指的是将排除己方需求的大量多余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对接,通过中央处理器将信息进行细分类,施行点对点的模式,阻绝无关的需求,使每一个需求都能够被需要。
  五、区域城市服务集群与服务精细化控制
  (一)建立城市服务设计集群
  在新型城镇建设中,城市服务建设应该包括,城市公共建筑设施、城市环境设计、城市道路及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等相关基础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及物质资源、结合商业和科技及交互体验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资源及相关服务。将服务相关产业进行整合,按类型和种类进行分类,利用互联网开发相应的检索技术或是APP方便居民可以快速查找问题满足需求。建立城市服务设计体系,使服务行业系统化、流程化、体验化。组建城市服务设计集群或是相应设计园区集中对接国内外服务行业的相应需求,结合高校开展服务设计领域高峰论坛及相关科学研究并组建以“城市便利生活”生活为目的相关服务型产业,使市民幸福感得到提升。
  (二)构建城市服务体验系统
  城市服务体验系统的构建能够使城市服务更加系统化,提升顾客的满意度和制造业的生产活力,增加销售额,提升企业和门店的服务体验和品牌形象。城市服务涉及民众出行、基础设施建设、餐饮服务以及各行各业的服务和相关涉及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目前多数城市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行业准则,服务种类繁多,居民完成自身需求的同时相关的服务体验并不完善。城市服务是一个城市的基础保障,关乎居民的自身体验,同时也是城市的形象。
  第一,突破现有的设计机制,公民参与城市建设
  针对城镇服务区域建设,通过互联网或是手机APP程序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到城市的服务设计和建设中,通过反馈及时不断调整完善城市角落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信息的收集和筛选进行有效的分类,通过网站或是APP及时的更新以便设计师和规划者可以及时看到。完善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第二,多学科跨界搭建城市服务体验系统
  1.多学科领域跨界对接
  从城市管理和设计层面建立城市服务体验研究小组,收集城市居民服务相关的基本诉求,由居民被动接受服务调整为参与到城市的基础建设中,意见建议通过网站和APP汇集,通过大数据进行需求信息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分析需求的合理性,有效调控形成对接模式。
  2.高校以研究项目参与到城市服务体系建设中
  高校以城市服务基础项目的模式对城市角落的相关服务行业或是服务体系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针对不同行业研究未来服务的体验模式,参与到城市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研究中,通过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和建设服务等领域进行跨学院、跨学校、跨领域、跨地域展开研究。
  3.城市规划和信息更新
  城市伴随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变化,改造和升级,城市在不断外延,这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城市的规模的扩大可以具备潜在的能力以履行更多的职能,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相关的服务使居民获得幸福感,城市的规划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新的理念新的方式伴随着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城市离不开居民更离不开福祉和服务的建设。
  第三,开放数据共享,形成服务创新机制
  1.以居民为中心构建数据服务体系
  数据时代,居民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来自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多数现实的需求被赋予在移动智能端口,通过数据的整理编辑呈现在不同对对应企业或是商店,电商的出现极大丰富了购物的方式,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便民生活,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需要的产品,连锁产生的各方面围绕着居民的服务也开始产生,因此构建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服务体系势必会促进地区地域的经济发展和服务体验。
  2.制订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创新机制
  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稀少、交通堵塞、居民幸福感低、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城市在不断发展,不断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城市创新涉及空间化、物质化、数字化、商业化、社会化等多方面领域,同时也衍生出更多的服务体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确地看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寻找商机、创新的机遇、制订服务体系,营造健康型,服务型城市,增加居民幸福感是迎接挑战的首要问题。
  第四,建立城市服务体验区形成服务设计商国聚集地
  1.以市场因素构建创新体系形成服务创新体验模式
  社会在进步,每天都有新的设备涌入市场,产品的运营离不开市场,设计的对象也离不开用户,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创新服务体系,能够使用户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通过体验模式形成新的创新服务机制,服务于各行各业势必会促进市场的流通,增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2.以服务设计和服务体验形成合力组建服务设计商国
  设计和体验是服务设计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在宏观上形成合理,达成一整套的服务体验模式,使整个服务环节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将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形成服务设计商圈,利用产业模式促进地域的服务行业发展,联合高校定期举办服务设计研讨会,提升服务型城市的服务体验。
  第五,建立城市基础服务研究及数字化创新中心
  城市基础服务建设和数字化创新研究中心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城市基础服务建设涵盖城市服务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城市基础服务的灵魂,数字化创新中心是基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的发展结合大数据而筹建的基于服务研发的体验中心,拥有内在的创新动力,以二者为中心打造商业园区、创新园区、基础设施区,将使城市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不同职能部门如相关职能部门、交通部门等形成联动和多种合作机制,以数字化运营体验为导向形成多元弹性机制,促进城市的发展。
  (三)信息服务精细化
  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智能手机和移动端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信息传递的方式去找寻自己所需,通过互联网下单,通过信息以快递的方式邮寄到家,从而使用到自己的产品,完成一次购物体验。除此之外的案列多不胜数,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并且以服务的方式充斥这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从而完善城市的基础服务建设,方便人们的生活,如图6。六、城市服务建设与智慧福祉应用前景
  (一)福祉服务赋予城市建设新模式
  城市福祉服务建设是基于城市服务体验为目的的新型城镇建设模式,主要以城市、社会、居民为主体,通过服务、体验和环境的建设展开研究,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失能者的功能性辅助,侧重于对城市空间、城市服务、视觉可视化、交互体验、居民服务体验、城市职能优化、促进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建设方向,打造城市品牌形象、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营造新型服务型城镇为建设原则。
  (二)智慧服务设计改变居民生活方式
  以设计需求的角度去寻求居民的切实需要,利用服务方式和服务流程使居民获得优越的生活体验,结合智能原件、智能制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老年人及失能者能够更好地生活,形成科技利民的生活模式,以期促进以“居民”为中心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将“智慧服务”应用到城市建设中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总结
  未来的城市建设一定是关乎于居民本身,从生活体验上辐射到各个领域。“居民”生活在城市中并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越来越是城市建设中区域寻求发展的重要環节,城市是居民的城市,主体是“人”,由人的需求产生的信息通过传输集成到各种软硬件中,经过中央处理器的分析重组后集散到移动端中,使用户获得相关的服务,新型城市建设中居民的幸福体验决定着城市的未来的发展和规划走向,信息城市促使更多的科技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由此产生的服务也被更多人所享受,城市建设需要服务理念的引入,在福祉服务大的理念下一定更具包容性。
其他文献
全球3D设计、3D数字样机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解决方案、3D体验解决方案领导者达索系统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2019达索系统3D体验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管、行业领袖、政府领导及新闻媒体等近120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达索系统董事会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ernard CHARLES先生围绕全球工业复兴的话题进行了精彩发言。来自汽车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与国防、工业设备、高科技、船舶与海洋
期刊
2019年7月5日,首届红旗设计挑战赛迎来最终决赛,与此同时,红旗品牌正式发布新高尚美学。邀请了各行业百佘位嘉宾及媒体到场,并就新高尚美学开展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上,行业大咖及艺术大师等嘉宾围绕新高尚美学的涵义与为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体验城市性格畅想未来生活红旗设计挑战赛开启新高尚美学探索之路  2019年红旗新高尚美学发布会暨红旗设计挑战赛总决赛,在北京观唐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诞生半
期刊
设计说明:数字艺术作品《晨起》的设计理念:神经科学用模拟意识发生的机制,用电刺激或磁刺激促使意识的被动运动,艺术却能创造生动的意识内容,从而促进意识主动运动。这种主动运动更有效地促进了神经重塑,复原意识活动。  设计内容:收集日常生活声音,设计剪辑做成能充满情景想象的日常生活剧,配以简单而生动有趣的画面,创作出节奏明快的动画。具体表现为用早晨、春天和孩童的声音与抽象意象来呈现生命的初起,引发患者的
期刊
关键词:艺术设计 开放式 教学模式 摄影课  引言  基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开放式教学无疑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师需要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开放式教学的
期刊
摘要:博物馆文创是参观的延续和深化,融娱乐体验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创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为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形式,以南京博物院经典藏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原型,进行“竹林七贤”主题互动日历设计研究。该设计将动手拼装游戏和线上互动APP相结合,探索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和游戏相融合的文创设计方法。结论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增值在于体验性环节的设计,将游戏化、互动性因素注入文创设
期刊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电脑绘图 高职  引言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就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事物,作为新兴的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目前被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探讨和实践运用。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概念  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也
期刊
摘要:将薄膜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们低碳生活,转变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模式,使人们生活更绿色、低碳、健康。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绿色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开发设计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为例,从分析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出了一款既满足需求,又绿色环保、多元化的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薄膜太阳能应用在公共设施类产品的可行性高及可
期刊
摘要:探究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疼痛群体迅速扩大和疼痛评估界面可视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疼痛群体的矛盾入手,以疼痛评估工具界面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设计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对老年人的生理感知,认知理解和行为操作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老年人在认知行为上存在着感知机能衰退,认知理解缓钝和行动操作老化的特点,得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设计在视觉层、结构
期刊
摘要:从集市文化传承和居民归属感方面对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让文化传承下的农村集市以新的方式继承下去,延续家乡“乡土”之情。通过对无锡农村旧集市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集市进行整理总结,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现场数据,利用Sketch UP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和现场重建,并利用Rhino软件进行新农村集市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农村旧集市分析数
期刊
宾尼法利纳设计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汽车,有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可能每一个人追求的趋势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趋势。我们现在说到电动车、自动驾驶,但其实可能有一些现在谈论的东西并不会在未来出现,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做出创意、美学、新的东西很重要。  1920年或者1930年的时候,高级材料和高级表面加工会给产品带来一种高级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客户有时候自己做表面加工,打电话给我说做完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