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師范生即将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校期间培养其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稳定的、内外统一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是职业理想的基础,也是教师行业的需要是幸福从业、成长为教育家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职业信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无德无以为师。一个人在担当起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教师的职业信念在师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师范生要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学习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稳定的、内外统一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其职业信念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育人效果,既是外界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教师对待职业规范所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信念的涵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对自己确信的问题的看法。” 从哲学角度来看,信念是“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之一,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它常常是思想和行为中被恪守的东西。” 在中国哲学的源流上,对信念的重视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就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一个人对人对事都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恭而敬之,这就是信念。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使人把握思想和行动上的有效原则或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当一个人对于其所从事职业的劳动价值尚未完全认识清楚的时候,职业信念就是他从事此项职业的支柱和指南;而当他具备了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后,这种信念就会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而稳定的影响。教师行业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不能形成坚定而科学的教师职业信念,他就难以在其教育职业中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失去原则性、方向性和坚定性。难以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难以成为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2 当前高校师范生缺乏职业信念
从对在校的高校师范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身份所代表的要求和职责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标准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知道自己与其他非师范大学生有区别,多了教师技能训练,毕业有教师资格证,但很多人并没有坚定地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在志愿选择时,是凭个人的一时冲动和热情选择了成为师范类学生,没有对自身经过仔细的考虑和分析,并不是个人的职业理想。在就业时,早已从满怀热情到失去了当教师的热情和兴趣,迫于无奈选择了从教,以这样一种心态,在教学中必然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怎么能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同时,受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对自我的价值认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甚至不再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3 必须培养高校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念
为使高校师范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校期间培养其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比其他专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有助于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也是整个教师行业的需要,是个人幸福从业、成长为教育家的需要,而且需要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3.1 职业信念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已经预设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们在毕业后将走向教师岗位,培养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当高校师范生走出大学校门,跨入教师行列的时候,教育劳动还比较少,这使得他们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对教师劳动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都尚未形成理性认识。难以在开展教师实际工作时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职业信念,这就更需要在校期间职业信念的熏陶,所以,职业信念教育是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它将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认识常变,而职业信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较为坚定、科学的职业信念,会激励师范生坚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能促使他们对教育劳动、教师职业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劳动,从而逐渐形成教育劳动的自律。并激发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对教育事业的信仰。3.2 坚定职业信念有利于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原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教师节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说:“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崇高的职业理想来源于坚定的职业信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的职业信念和个性品质视为教育的基础,他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他认为,在学校里所有成员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直接责任,教师必然也必须是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榜样。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道德格言、学校规则和惩戒办法都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信念和个性的品质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高校师范生即将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即将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师范生,应有强烈的“灵魂”意识,牢固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才会为自己选择了这一光辉的职业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3.3 職业信念是教师行业的需要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而且绝大多数是“中学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即将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旦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就要勤业敬业,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潜心治学,淡泊名利,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职业信念,是无法成为终身的教育工作者的,更成不了教育家。同时,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决定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决定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速度和时间。即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高校师范生能否担此重任,能否在教育岗位上敬业奉献,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奉献自己的心血,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职业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职业信念是幸福从业的基础
人都是希望获得幸福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应该获得常人的幸福,更应该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职业幸福感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的快乐体验。当前的90后师范生,因主体需要的复杂性和主体幸福观的多元性,在价值观上充满着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而教师工作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隐蔽性劳动,教育的成效总是隐蔽和滞后的,如果没有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没有职业幸福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能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就难以奉献自己大量的隐性劳动,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成效。
3.5 职业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职业信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通过长期职业实践修炼出来的,是在对其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深刻认识、严格遵循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修炼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并进一步内化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职业过程中主体的意识、思维活动的一般心理状态,反映着为什么从事某一职业和怎么样从事职业等的价值判断。这一信念的确立有一个逐步确立、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位老师,从准备当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教师职业有了初步认识;高校师范生从到这个专业就读开始,就预设了未来的职业,就应该对这个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而不是等到走到工作岗位的那一天。
3.6 职业信念有助于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
“教书匠”和“教育家”虽然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但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教书匠式的教师与教育家式的教师永远是两个境界、两个层次。作为教师匠式的教师,工作也是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追求的是学生的分数及升学率、重点率。特别现今升学功利的驱使使得教师更加的物质化,忽略了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乃至自我的迷失,精神层面的提升明显不足。这样的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考试,最终和学生一样都沦为了应试机器。
而教育家式的教师已把教学工作当做了一项神圣的事业,在工作中他们收获的更多是育人的快乐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幸福。同样是教学工作,他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创造性的劳动,融入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不仅是在教书,同时也在育人。他们教育目标的追求,绝不限于学生一时的成败,而是为学生成功的成果奠定基础。他们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当做考试的机器。他们不仅仅用自己丰富的学识,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教师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虽然最终能成为教育家的是少数,大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即使做不了教育家,也可以做一名教育家式的老师。这种信念不会突然产生,一蹴而就,是在职业养成、职业熏陶中逐渐养成的。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在专业学习时就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信念,树立要当教育家的理想,他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就更易得到满足,获得职业幸福感,也更易获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明生,郎东鹏. 免费师范生职业信念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6) .
4 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5王泽兵,王曦,田华.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0).
6杨克瑞,邢丽娜.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陆媛(1980—),女,浙江绍兴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后现代话语体系下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师范生;职业信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无德无以为师。一个人在担当起培养别人的任务之前自己首先要成为人,成为一个道德卓越的人,教师的职业信念在师德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师范生要胜任未来的教师职业,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在学习期间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师范生应该具备的、稳定的、内外统一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其职业信念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育人效果,既是外界对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也是教师对待职业规范所表现出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1教师职业信念的涵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信念是“对自己确信的问题的看法。” 从哲学角度来看,信念是“价值意识的观念形式之一,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它常常是思想和行为中被恪守的东西。” 在中国哲学的源流上,对信念的重视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孔子,他在《论语·八佾》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就是说,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里,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里。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由别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样。一个人对人对事都要有祭神如神在的心理,恭而敬之,这就是信念。
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主体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原理、思想见解坚信无疑的看法。它是人们赖以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自觉行动的激励力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使人把握思想和行动上的有效原则或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其从事教师职业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所产生的坚信不疑的态度。当一个人对于其所从事职业的劳动价值尚未完全认识清楚的时候,职业信念就是他从事此项职业的支柱和指南;而当他具备了坚定而科学的职业信念后,这种信念就会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而稳定的影响。教师行业同样如此,一个人如果不能形成坚定而科学的教师职业信念,他就难以在其教育职业中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失去原则性、方向性和坚定性。难以做到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难以成为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2 当前高校师范生缺乏职业信念
从对在校的高校师范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一身份所代表的要求和职责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标准和将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虽然知道自己与其他非师范大学生有区别,多了教师技能训练,毕业有教师资格证,但很多人并没有坚定地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念。在志愿选择时,是凭个人的一时冲动和热情选择了成为师范类学生,没有对自身经过仔细的考虑和分析,并不是个人的职业理想。在就业时,早已从满怀热情到失去了当教师的热情和兴趣,迫于无奈选择了从教,以这样一种心态,在教学中必然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怎么能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同时,受工资待遇、工作地点、对自我的价值认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怀疑,甚至不再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3 必须培养高校师范生坚定的职业信念
为使高校师范生顺利承担起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在校期间培养其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比其他专业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有助于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也是整个教师行业的需要,是个人幸福从业、成长为教育家的需要,而且需要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
3.1 职业信念是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预备者”,已经预设了自己的职业方向,他们在毕业后将走向教师岗位,培养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立足点和基础。当高校师范生走出大学校门,跨入教师行列的时候,教育劳动还比较少,这使得他们对教育规律和教育价值的认识,对教师劳动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教师职业与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价值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都尚未形成理性认识。难以在开展教师实际工作时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职业信念,这就更需要在校期间职业信念的熏陶,所以,职业信念教育是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其成为合格教师的基础,它将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职业认识常变,而职业信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较为坚定、科学的职业信念,会激励师范生坚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还能促使他们对教育劳动、教师职业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劳动,从而逐渐形成教育劳动的自律。并激发在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和对教育事业的信仰。3.2 坚定职业信念有利于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原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教师节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说:“广大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崇高的职业理想来源于坚定的职业信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的职业信念和个性品质视为教育的基础,他说:“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他认为,在学校里所有成员中,教师是最重要的。因为,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的直接责任,教师必然也必须是学生最生动、最直接的学习榜样。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任何道德格言、学校规则和惩戒办法都无法替代的。教师的信念和个性的品质在教育事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高校师范生即将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即将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生产的“产品”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因此,作为一名高校师范生,应有强烈的“灵魂”意识,牢固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的职业信念,才会为自己选择了这一光辉的职业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3.3 職业信念是教师行业的需要
高校师范生是“未来教师的预备者”,而且绝大多数是“中学未来教师的预备者”,他们即将承担起培养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一旦从事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责任。作为教师就要勤业敬业,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潜心治学,淡泊名利,自觉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在2007年,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这一重大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职业信念,是无法成为终身的教育工作者的,更成不了教育家。同时,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决定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决定着我国未来国民的素质,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速度和时间。即将成为中小学教师的高校师范生能否担此重任,能否在教育岗位上敬业奉献,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奉献自己的心血,能否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进而成为教育家,职业信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职业信念是幸福从业的基础
人都是希望获得幸福的,作为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应该获得常人的幸福,更应该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职业幸福感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个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的快乐体验。当前的90后师范生,因主体需要的复杂性和主体幸福观的多元性,在价值观上充满着多元化和不确定性。而教师工作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隐蔽性劳动,教育的成效总是隐蔽和滞后的,如果没有对职业的高度认同,没有职业幸福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不能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就难以奉献自己大量的隐性劳动,难以达到教育的预期成效。
3.5 职业信念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职业信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通过长期职业实践修炼出来的,是在对其职业道德规范与要求深刻认识、严格遵循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修炼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思想成果,并进一步内化为一种高品位的职业风范和精神境界。它强调的是职业过程中主体的意识、思维活动的一般心理状态,反映着为什么从事某一职业和怎么样从事职业等的价值判断。这一信念的确立有一个逐步确立、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位老师,从准备当教师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对教师职业有了初步认识;高校师范生从到这个专业就读开始,就预设了未来的职业,就应该对这个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而不是等到走到工作岗位的那一天。
3.6 职业信念有助于从教书匠成长为教育家
“教书匠”和“教育家”虽然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但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一样的,教书匠式的教师与教育家式的教师永远是两个境界、两个层次。作为教师匠式的教师,工作也是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追求的是学生的分数及升学率、重点率。特别现今升学功利的驱使使得教师更加的物质化,忽略了对事业、对人生的追求乃至自我的迷失,精神层面的提升明显不足。这样的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考试,最终和学生一样都沦为了应试机器。
而教育家式的教师已把教学工作当做了一项神圣的事业,在工作中他们收获的更多是育人的快乐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幸福。同样是教学工作,他们在其中融入了更多创造性的劳动,融入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不仅是在教书,同时也在育人。他们教育目标的追求,绝不限于学生一时的成败,而是为学生成功的成果奠定基础。他们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当做考试的机器。他们不仅仅用自己丰富的学识,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激励着学生。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当教育家的老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教师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一名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虽然最终能成为教育家的是少数,大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向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即使做不了教育家,也可以做一名教育家式的老师。这种信念不会突然产生,一蹴而就,是在职业养成、职业熏陶中逐渐养成的。对于高校师范生来说,在专业学习时就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信念,树立要当教育家的理想,他就会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就更易得到满足,获得职业幸福感,也更易获得人生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 张明生,郎东鹏. 免费师范生职业信念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6) .
4 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
5王泽兵,王曦,田华.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0).
6杨克瑞,邢丽娜.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雅斯贝尔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陆媛(1980—),女,浙江绍兴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系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后现代话语体系下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