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字是一种凝聚力。因为在汉字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教孩子写汉字,就是让他们去体验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感情。语言学家洪堡特把这个问题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坚持写字,就能让学生体悟到中华文化,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值得骄傲与自豪,从而工工整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在《难忘的一课》(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这篇课文中,一位船员看到光复后台湾的一所小学校里,青年教师正在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的眼睛湿润了。老师只是在教孩子们写字吗?不,他分明是在向孩子们传递着民族的感情,爱国的情意!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写字教学进行再认识。“新的视角”“新”在哪里?我们只要将《课程标准》跟过去的大纲比较一番,就能知道“新”在何处。
一、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
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都是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中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我们不应将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作为独立的知识去传授,更不应当拿这些内容去考学生。《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此种情感体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是融合为一体的。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一旦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整洁了。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脏兮兮的,作业本子也和本人一样脏兮兮的。后来由于天天练字,天天在优雅的古筝声中描呀仿呀,久而久之,字写干净了,人也变得干净了。现在做的作业,跟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家长看了,高兴地说:“没想到练字把我家孩子练干净了!”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
《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与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出现“学生”字样,但却是暗含在其中的。同类内容,过去的大纲则是从教师的角度陈述的。如“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教学生”、“使学生”的措词屡见不鲜,强调的是教师的传授。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如指导某字的写法,就是不厌其详地交代某字从田字格的某处起笔,某笔压在田字格的某某线上……名曰指导,其实是一种繁琐分析。然后让学生如法炮制,写上三遍或五遍。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学生则懵懂不知。《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三、九年一贯,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过去的大纲,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设计上这两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的。这一次研制的《课程标准》则是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就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训练体系。
过去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就更谈不上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了。低年级还让学生用田字格练习写一写字,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抄抄生字,就很少有机会练习写字了。让学生过早地脱开范字自由发展,这是小学生写字不“入体”的重要原因。
第一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的基础。初入学,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先练姿”,务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过去的大纲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课程标准》则改为“规范、端正、整洁”,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了“规范”的要求。为什么要突出“规范”的要求?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更好地处理文字信息,汉字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写字规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汉字的规范化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除了在字形、读音上注重规范外,还不惜篇幅,列举了每一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
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学习写钢笔字,以书法家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部分,还在题头部位插入了文房四宝、著名书法家、著名法帖等图片,让儿童在习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怎样才能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施《课程标准》中有关写字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对写字教学进行再认识。“新的视角”“新”在哪里?我们只要将《课程标准》跟过去的大纲比较一番,就能知道“新”在何处。
一、知识、技能与情感相结合
过去的大纲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将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等都是有关汉字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则将其作为写字过程中的要求提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这就告诉我们,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为写好字服务的,我们不应将笔顺规则、间架结构作为独立的知识去传授,更不应当拿这些内容去考学生。《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写字时的情感体验。如第一学段要求用硬笔写字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则要求“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此种情感体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
事实也是如此,在学生练习写字的过程中,知识的运用、技能的锻炼、情感的体验是融合为一体的。汉字是用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结构。写字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疾徐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田字格安排笔画,按照笔顺去写,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避让,实际上就是力求运用有关知识将字写得端正、整洁、美观,在写字的实践活动中历练写字的技能。一旦他们对汉字的形体美有所感悟,就能对写字发生浓厚的兴趣,乐此不疲,越写越好。字写得整洁、美观了,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得整洁了。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有个五年级的学生,平时脏兮兮的,作业本子也和本人一样脏兮兮的。后来由于天天练字,天天在优雅的古筝声中描呀仿呀,久而久之,字写干净了,人也变得干净了。现在做的作业,跟过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家长看了,高兴地说:“没想到练字把我家孩子练干净了!”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体验相结合
《课程标准》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与过去的大纲有很大的不同。《课程标准》强调的理念是,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必须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其中虽未出现“学生”字样,但却是暗含在其中的。同类内容,过去的大纲则是从教师的角度陈述的。如“教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怎样执笔、运笔,使学生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教学生”、“使学生”的措词屡见不鲜,强调的是教师的传授。
传统的写字教学,大都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让学生机械反复地练习。如指导某字的写法,就是不厌其详地交代某字从田字格的某处起笔,某笔压在田字格的某某线上……名曰指导,其实是一种繁琐分析。然后让学生如法炮制,写上三遍或五遍。为什么必须要这样写而不要那样写,学生则懵懂不知。《课程标准》认为,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获得的任何知识,都是他们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从而获得写字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三、九年一贯,持之以恒地抓好写字
过去的大纲,小学、初中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设计上这两个阶段都是自成体系的。这一次研制的《课程标准》则是将小学、初中打通,九年一贯,通盘考虑。在写字方面,就形成了一个由硬笔到软笔、由简单到复杂的完整训练体系。
过去的写字教学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就更谈不上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了。低年级还让学生用田字格练习写一写字,到了中高年级,除了抄抄生字,就很少有机会练习写字了。让学生过早地脱开范字自由发展,这是小学生写字不“入体”的重要原因。
第一学段,要注意打好写字的基础。初入学,注重养成写字的正确姿势,并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写字要做到“练字先练姿”,务求形成良好的习惯。过去的大纲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课程标准》则改为“规范、端正、整洁”,在“正确”的基础上突出了“规范”的要求。为什么要突出“规范”的要求?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需要计算机更好地处理文字信息,汉字的规范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也决定着我国现代化的步伐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写字规范的要求就被提到日程上来。汉字的规范化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我们在这一阶段的教科书中除了在字形、读音上注重规范外,还不惜篇幅,列举了每一个生字的规范笔顺,以求小学生从小就能按照笔顺规范书写汉字,增强其规范意识。
进入中高年级则主要学习写钢笔字,以书法家写的规范楷体为范字,让学生描红、临写,并学习写毛笔字。“学写毛笔字”部分,还在题头部位插入了文房四宝、著名书法家、著名法帖等图片,让儿童在习字的同时,感受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