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陶先生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教育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回归生活。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数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内在价值。
一、让书本知识现实化,变“知识”为“现实”
我们知道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了解商品的价格,感悟小数的含义,这样切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学起来才觉得亲切,才有兴趣。学生的思维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立足现实,超越了学生个体感觉范围的更为广阔的生活。再如:设计练习题搜集生活中的小数,交流汇报等等,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抽象”为“形象”
2.1 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知道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2 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年、月、日》时,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整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以制作年历为主线,层层递进,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评价和游戏带进课堂,开放问题、开放教学形式、开放学习评价,时刻关注着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了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意交融,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真实生动的生活再现,帮助学生扫除了思维障碍,学生兴致高,也学得快。
三、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变“学知”为“用知”
3.1 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知识: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注重全体参与。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气球的游戏情境做练习:“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电脑演示),第七个是什么颜色?生猜是红颜色。第9个是什么颜色?生猜是蓝颜色。第29个是什么颜色?有些学生想了想,猜是黄色。说是利用今天学的知识,29÷3=9……2,多了两个气球,也就是第二个气球的颜色,是黄色。学生情绪激动,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游戏中来。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巩固了新知,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3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生活中可探究的数学问题。
在本课中,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例题统计表换成本班学生参加美术、英语课外小组部分学生名单,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自然。学生自己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积极性。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联系生活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在于未来,在于创造。“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鲜活而有生命的数学,使数学知识富有真情和活力,使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数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内在价值。
一、让书本知识现实化,变“知识”为“现实”
我们知道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了解商品的价格,感悟小数的含义,这样切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学起来才觉得亲切,才有兴趣。学生的思维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消极转为积极,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立足现实,超越了学生个体感觉范围的更为广阔的生活。再如:设计练习题搜集生活中的小数,交流汇报等等,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抽象”为“形象”
2.1 紧扣生活,使数学问题具体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的背景,数学教学应以此作为出发点,让死板、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造作的机会”。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知道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习、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2 模拟生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挤出时间,腾出空间,创设表演环境,把生活中事件再现到课堂中去,在课堂中演练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真真实实体味数学。在教学小学三年级《年、月、日》时,为了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整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以制作年历为主线,层层递进,让“生活”走进课堂,把评价和游戏带进课堂,开放问题、开放教学形式、开放学习评价,时刻关注着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发挥了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学生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与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意交融,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星期的循环和日期的连续性。真实生动的生活再现,帮助学生扫除了思维障碍,学生兴致高,也学得快。
三、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变“学知”为“用知”
3.1 在游戏活动中运用知识: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我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注重全体参与。例如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有余数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猜气球的游戏情境做练习:“六,一”儿童节,同学们往教室挂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气球,红、黄、蓝,红、黄、蓝……一直挂下去(电脑演示),第七个是什么颜色?生猜是红颜色。第9个是什么颜色?生猜是蓝颜色。第29个是什么颜色?有些学生想了想,猜是黄色。说是利用今天学的知识,29÷3=9……2,多了两个气球,也就是第二个气球的颜色,是黄色。学生情绪激动,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游戏中来。这样的游戏活动既巩固了新知,还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2 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即先引导学生尝试求出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逐步产生形成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拼各种长方形进行验证,逐步归纳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再推广到身边的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渗透“实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这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3 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生活中可探究的数学问题。
在本课中,我在不改变例题呈现形式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例题统计表换成本班学生参加美术、英语课外小组部分学生名单,学生感到十分亲切自然。学生自己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数学问题更贴近学生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积极性。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问题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联系生活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儿童现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在于未来,在于创造。“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把握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真谛。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鲜活而有生命的数学,使数学知识富有真情和活力,使数学的魅力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