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赛艇技术的特点以及艇速曲线、划桨力曲线、身体位置重心位移等问题对船速限制因素的综合分析,利用正确理论指导技术训练,从而获得最大的划桨力,身体位置,来提高划桨效率。
【关键词】划桨效率;前转换;负力;重心前移
一、赛艇运动技术的特点
1.赛艇的技术动作是由桨入水、拉桨、按转桨、回桨四个阶段的连接而构成的周期性运动。既然是周期性动作,那么每一个技术的环节都将影响着与它相连的其它环节,回桨的后半部、桨入水及拉桨的开始阶段,又组成了前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桨叶在空中运行时,艇速是逐渐降低的,而在水中是由低速向高速度变化的过程。如何使艇速相对降低速度越小时,在前转换阶段有效地进行对艇速推动力的保护,是划桨技术的关键环节,因此,回桨直接影响着桨入水抓水的效果,而入水动作及拉桨的前期又将影响着整个水下划桨和后转换阶段的效果,这就说明了前转换阶段的技术效应在划桨周期是重要的环节,技术动作制约着最佳划桨力的产生。
2.前转换阶段桨柄运动轨迹与桨叶入水角度的联系。前转换阶段桨柄理想的运动轨迹(手的运动路线)与桨叶入水角度的密切联系,描绘出了手的运动轨迹是分析桨叶在水上水下运动情况的重要途径,若划桨手控制桨柄越接近理想轨迹,桨叶的入水角就越小,缩短了入水时间,增加了有效划距,优化后的桨叶入水角度可使平均速度提高1%左右,从而获得较高的划桨效率,节省了能量的消耗;反之,艇速难以得到提高。损失了部分能量的消耗,大大地降低了划桨效率。
二、赛艇桨叶在水中流体动力的分析
赛艇运动是靠桨叶产生的水动力,克服艇前进中的阻力来实现的。桨叶的运动速度是由两种运动速度组合而成的,一个桨叶绕着桨栓旋转的旋转速度,另一个是桨叶随着艇速的前进引起的速度。我们取在某时刻的一片桨叶剖面来分析,桨叶跟艇速前进,桨叶又有个旋转速度,合速度与桨叶有个冲角,这样就产生了垂直于合速度方向的升力和顺着来流方向阻力,其合力方向基本与桨叶弦向(桨叶根部与桨叶末稍部点的连线)相垂直,合力在艇前进方向投影,这就是使艇前进的推动力。桨叶在水中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升力都可以在艇前进方向有投影(推力)而阻力就不同了;有时是正推力,有时是阻止艇前进的消极力。
1.桨入水A点处。桨入水角-75°,这时桨叶的板面与艇前进方向的夹角近的为15°,此时产生一定的升力与阻力的合力在艇前进方向有投影就行了,也就是说升力在艇前进方向的投影要大于阻力在艇前进的投影,为此桨叶一入水就应该有足够的速度。
2.桨入水AB段。入水后桨刚开始区段,在B点处桨叶的来流速度正好垂直于艇前进方向,此段区域桨叶阻力对艇永远是负推力,起消极作用,升力才有正推力的贡献,升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尽量在桨叶升阻比较大的冲角范围内工作,这个桨叶区为升力型区,大概在入水角-75°至入水角-40°范围内。
3.BD段。在这个区域内,从C点外处来分析,此点处水阻力和升力在艇前进方向均有正推力的贡献,BD段区段中任意一点处都有上述特点,大概在入水角等于在-40°和0°之间这个区域明显见得效率最高,此区域段为升阻型区,所以,运动员要充分发挥这个最有利的时机,增大船速。
4.D点。在D点附近船的推进力主要是由桨叶阻力提供的,所以把此点处定义阻力型区。在升力型区AB段 ≈25°左右;在升阻型区BD段 ≈40°左右;在升阻力型区D点处 ≈90°左右。由此看来,要求赛艇运动员在划桨过程中桨叶入水要有一定的速度,手的动作要轻快,让桨叶顺势落下及时入水,当划桨到入水角-40°至0°之间,一定要全身同力加速,腿、躯干及手臂肌肉群要协调密切配合集中用力,在这个关键区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技术环节和用力顺序提高划桨效率。
三、对前转换阶段划桨技术的要求
在技术训练中要严格控制桨频节奏,没有达到合理的技术效果和获得最佳划桨力,必须继续强化较差的薄弱环节的练习,直到产生较高的划桨效率为止,具体做法是:
1.回桨。在转桨出水后,手臂先伸直,然后上体和腿(滑座)随惯性运动自然地跟上手的动作,身体要保持固定不变的前倾角度,匀速缓慢地回滑座。随着回桨的继续,当手推桨到小腿上方时,开始逐渐向前转桨,两手上下要相对推平推稳。当收滑座距滑轨前端10cm 时,桨已经转好,提前做好入水的准备,回滑座过程要求手臂和上体要舒展自然,腰要挺起来。
2.桨入水。接上动作,滑座随手臂继续前移,当手推至最前端时直臂(以肩关节为轴)舒展自然地抬手向上送,让桨叶顺势落下,送入水中,值得注意的是回桨的后半程应提前把桨叶转过来,入水时不要抬高肩和低头。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的原理以及本人的教学训练、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赛艇前前入水技术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目的在于对该技术深层理解,突出了该阶段相关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划桨效率;前转换;负力;重心前移
一、赛艇运动技术的特点
1.赛艇的技术动作是由桨入水、拉桨、按转桨、回桨四个阶段的连接而构成的周期性运动。既然是周期性动作,那么每一个技术的环节都将影响着与它相连的其它环节,回桨的后半部、桨入水及拉桨的开始阶段,又组成了前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桨叶在空中运行时,艇速是逐渐降低的,而在水中是由低速向高速度变化的过程。如何使艇速相对降低速度越小时,在前转换阶段有效地进行对艇速推动力的保护,是划桨技术的关键环节,因此,回桨直接影响着桨入水抓水的效果,而入水动作及拉桨的前期又将影响着整个水下划桨和后转换阶段的效果,这就说明了前转换阶段的技术效应在划桨周期是重要的环节,技术动作制约着最佳划桨力的产生。
2.前转换阶段桨柄运动轨迹与桨叶入水角度的联系。前转换阶段桨柄理想的运动轨迹(手的运动路线)与桨叶入水角度的密切联系,描绘出了手的运动轨迹是分析桨叶在水上水下运动情况的重要途径,若划桨手控制桨柄越接近理想轨迹,桨叶的入水角就越小,缩短了入水时间,增加了有效划距,优化后的桨叶入水角度可使平均速度提高1%左右,从而获得较高的划桨效率,节省了能量的消耗;反之,艇速难以得到提高。损失了部分能量的消耗,大大地降低了划桨效率。
二、赛艇桨叶在水中流体动力的分析
赛艇运动是靠桨叶产生的水动力,克服艇前进中的阻力来实现的。桨叶的运动速度是由两种运动速度组合而成的,一个桨叶绕着桨栓旋转的旋转速度,另一个是桨叶随着艇速的前进引起的速度。我们取在某时刻的一片桨叶剖面来分析,桨叶跟艇速前进,桨叶又有个旋转速度,合速度与桨叶有个冲角,这样就产生了垂直于合速度方向的升力和顺着来流方向阻力,其合力方向基本与桨叶弦向(桨叶根部与桨叶末稍部点的连线)相垂直,合力在艇前进方向投影,这就是使艇前进的推动力。桨叶在水中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升力都可以在艇前进方向有投影(推力)而阻力就不同了;有时是正推力,有时是阻止艇前进的消极力。
1.桨入水A点处。桨入水角-75°,这时桨叶的板面与艇前进方向的夹角近的为15°,此时产生一定的升力与阻力的合力在艇前进方向有投影就行了,也就是说升力在艇前进方向的投影要大于阻力在艇前进的投影,为此桨叶一入水就应该有足够的速度。
2.桨入水AB段。入水后桨刚开始区段,在B点处桨叶的来流速度正好垂直于艇前进方向,此段区域桨叶阻力对艇永远是负推力,起消极作用,升力才有正推力的贡献,升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尽量在桨叶升阻比较大的冲角范围内工作,这个桨叶区为升力型区,大概在入水角-75°至入水角-40°范围内。
3.BD段。在这个区域内,从C点外处来分析,此点处水阻力和升力在艇前进方向均有正推力的贡献,BD段区段中任意一点处都有上述特点,大概在入水角等于在-40°和0°之间这个区域明显见得效率最高,此区域段为升阻型区,所以,运动员要充分发挥这个最有利的时机,增大船速。
4.D点。在D点附近船的推进力主要是由桨叶阻力提供的,所以把此点处定义阻力型区。在升力型区AB段 ≈25°左右;在升阻型区BD段 ≈40°左右;在升阻力型区D点处 ≈90°左右。由此看来,要求赛艇运动员在划桨过程中桨叶入水要有一定的速度,手的动作要轻快,让桨叶顺势落下及时入水,当划桨到入水角-40°至0°之间,一定要全身同力加速,腿、躯干及手臂肌肉群要协调密切配合集中用力,在这个关键区段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利用技术环节和用力顺序提高划桨效率。
三、对前转换阶段划桨技术的要求
在技术训练中要严格控制桨频节奏,没有达到合理的技术效果和获得最佳划桨力,必须继续强化较差的薄弱环节的练习,直到产生较高的划桨效率为止,具体做法是:
1.回桨。在转桨出水后,手臂先伸直,然后上体和腿(滑座)随惯性运动自然地跟上手的动作,身体要保持固定不变的前倾角度,匀速缓慢地回滑座。随着回桨的继续,当手推桨到小腿上方时,开始逐渐向前转桨,两手上下要相对推平推稳。当收滑座距滑轨前端10cm 时,桨已经转好,提前做好入水的准备,回滑座过程要求手臂和上体要舒展自然,腰要挺起来。
2.桨入水。接上动作,滑座随手臂继续前移,当手推至最前端时直臂(以肩关节为轴)舒展自然地抬手向上送,让桨叶顺势落下,送入水中,值得注意的是回桨的后半程应提前把桨叶转过来,入水时不要抬高肩和低头。本文根据流体力学、生物力学的原理以及本人的教学训练、工作的实践经验,对赛艇前前入水技术及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目的在于对该技术深层理解,突出了该阶段相关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