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yt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应找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应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进行整合的关键所在。这样既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改变了学习工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一、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地学习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从多媒体课件中选取合适的、教学需要的动画、文字等资料,配合光、形、声、色,提高语言感知的效果,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唤起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产生一种强烈的听、说、读、写的愿望。如在导入朱自清的《春》一文时,教师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景象,朱自清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春天呢?”教师的导语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屏幕上。在轻松优美的音乐《春天在哪里》中,屏幕上出现了这样几组画面:山渐显绿意,小草钻出地面,杏花扬着笑脸,杨柳在春风中翩翩起舞,细雨如丝、如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可以激励学生在活动中开拓创新的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因此综合性学习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同学们分工合作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制作特别的班级纪念册。在写临别赠言,送上真情与祝福时,学生利用电脑创新地制作了动画临别赠言,有的同学还有新意地利用电脑画了一幅幅多彩、新意的画,并用打印机打出来,在班级联欢会上相互赠送。有些同学以小组形式创新地利用电脑为学校写倡议书、建议书,并打印出来投递到校长信箱。全级的班干部还筹划搞一个创新地毕业联欢会。毕业在即,毕业生早已经欢呼雀跃,未雨绸缪地凑在一起谈论如何搞个创新地毕业联欢会的事情,大家利用QQ和微博向同学们收集建议,最后确定了创新的表演项目有10多个,其中学生的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创新的演绎,留在每个毕业生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创新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一生宝贵的财富。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
   在阅读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强烈地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在这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受单一的教学手段的限制。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通过其独特的优势,创设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达到对文章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先出示榕树图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视频播放百鸟奏鸣及大榕树的近观远观图,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鸟的天堂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已然具像化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利用成熟的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1、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合作交流更为方便。
   小组合作学习时,电脑可以成为合作的焦点,学习信息指向明确,可以减少信息的流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或不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流,使得学习范围无限扩大。 在汇报交流阶段,教师可以点播,使信息大家共享,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单向反馈。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阶段,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提交自己的作业,可以在自由讨论区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供老师和同学进行研讨。
   2、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课上和课后教师、学生、电脑之间的更为广泛、更为自由地交流。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更自由、更广泛地讨论达到对问题的解决,达成更大范围的、更有效的合作学习。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所谓合理运用就是指在运用信息技术时要注意适当、适时、适度。适当是指内容适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自主航行于天际,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要避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直接得到问题的结果。适时是指信息技术的运用要适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适度是指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既要充分又不能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实际决定何时、何处运用信息技术,运用到何种程度。
   总之,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广泛运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创设了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切实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一、何谓自能读书   何谓自能读书,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来读书。按照叶老的观点,自能读书当属学生“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读书活动。这“不待老师讲”、“达到不需要教”的丰富而深刻的内蕴是什么?叶老并不明示。笔者认为,从阅读教学的本质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读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启导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读促思,自能通解,积极主动地感悟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期刊
作为二十一世纪教师的我们,如何以学生学习的规律为依据,以书本为本,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教育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务之急。对我们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
期刊
在古诗鉴赏中,有些意象有着固定的意思。千百年来,作为固定意思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传达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现归纳总结如下:   一、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说明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语文知识的运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所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
期刊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此处“意”即文章的立意。由此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立意的基本要求是不仅要鲜明、准确、深刻,而且要有新颖性。要想使文章脱颖而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必须培养学生在立意上求新颖性。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基本要求是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我以我手写我口,只要能用文字
期刊
【摘要】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作业形式的设计及其评价。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业     一、作业的设计    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
期刊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过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班学生,其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相距却很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本人认为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下面就谈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
期刊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朗读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具体的指导。要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理解过程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得有感情;有感情地读,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较好的方式是把讲读课文和朗读训练融合在一起。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   如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