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训练应克服矫情造作、语言干瘪等毛病,凸显儿童生活的本真和儿童语言的童趣,习作教学把“内容真实、体验真切、情感真挚、探寻真谛”作为遵循的重要原则,就能提高效率,收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习作训练 真情实感 独特感受
小学习作训练在片面追求“创意表达”的同时,常出现脱离生活、矫情造作、语言干瘪等毛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讲假话、空话、套话。”笔者认为,写作训练遵循“四真”原则,作文教学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内容真实,挖掘生活的源头活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习作训练时感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活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
如何为学生引进源头活水,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把生活素材变为写作材料。一般说来,观察可分为:①全方位。包括事物的方方面面,如前因后果、正面反面、共性个性、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用眼看、耳听、鼻闻、手模、心想,从而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②多角度。按事物出现的时间,可以由先到后;按事物所处的空间,可以由近到远,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按事物活动的状态,可以由动到静;按事物外部特征,可以由显(大)到微(小)等。③多层次。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捕捉到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中强化训练,养成观察习惯。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做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如小小的《啃鸡爪》,有的学生看见它的颜色诱人,有的学生闻出了扑鼻的香味,还有的学生嚼出皮的韧性,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便有了精彩发现。
当然。在鼓励学生尊重客观世界真实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写想像中的真实。不少学生的科幻成了胡编臆造,如在火星上建造发电厂,以解能源之急;引水星之水,以救水荒,等等。像这样缺少了科学原理,科幻就名不符实了。还有写故事新编,不能理解原著内涵,不能把握原著人物形象,故事新编就成了戏说,没有多大意义。
2 体验真切,捕捉自我的独特感受
目前作文教学依然存在学生“谈写色变”、作文“千文一面”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学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就没有对事物的内在感受,就无法产生强烈的情感。
怎样让学生体验真切呢?首先,让学生捕捉生活感受。国家大事、邻里关系、家庭趣事、同学交往、个人心情……都可以成为抒写的话题,关键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其次,精心创设活动平台。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真切的情境,触发其内心深处的倾吐欲望。发现学生丢失的文具,作文课上可以写招领启事,做商品介绍;班级要开文艺活动,可以转述通知,或者写报道,写海报。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读者群,学生作文有了交际对象。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心理,抒发情感,自由表达当然不成问题了。
第三,运用多媒体激发想象。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同样离不开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为学生营造出触景生情的写作场景,唤醒感知记忆,产生奇思妙想,自觉进入写作状态。如播放海底动物的各种音频,想象《海底故事》(人教版二年级);提供动物千姿百态的视频,《设计动物名片》(苏教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 情感真挚,激荡心灵的层层涟漪
语言干瘪、矫情造作是长期以来习作训练中困扰师生的问题。须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离不开思想感情。没有情感的涟漪就没有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又哪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呢?为此,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感情,在对社会真切关注,对生活真情感受,对美真挚追求中,表现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王国维说过,“有真性情即有真境界”。写作训练要抒发“真性情”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培养学生健康敏感的心灵,让心灵成为容易燃起感情之火的易燃物;二是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真挚地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引火点。这样,当心灵和客观生活摩擦碰撞,就会产生出真实的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生活中能够激发学生感情的东西很多,一棵小草,一个微笑,一缕白发,都可能击起千层浪花。如毕业前夕,以《即将离开母校的日子》为题;新年伊始,以《愿望》为题。此时的学生,带着深深的依恋,带着美好的希望,带着喷发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的作文。
尊重个体感受,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我”,也是实现情感真挚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写出“真我”,就是要学生乐意将自己的真实心理图景呈现出来,让他们勇于剖析,勇于创新。在榕城传统孝顺节,教师布置“煮一碗拗九粥”的体验作业,刚开始学生只注意了观察描写,主体感受并不深刻。要求他们再听听长辈说民间传统故事,采访长辈的感受,自己亲手熬粥、送粥。这才深深明白,自己所做的小事,为长辈带来了许多安慰。课堂上指导学生反观长辈的关爱和呵护,激发了对长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家人吃着粥,谈笑风声,嘴是甜的,心也是甜的。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陶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这快乐滋味让我久久回味。”一股真情在笔下流淌,一丝一扣,打动人心。
4 探寻真谛,发现世界的绚烂阳光
开放的时代带来了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真理念、善恶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作文中出现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只写阴暗社会,看不到生活亮点的现象,实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偏颇。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拨动心弦,率真大胆地倾诉情怀,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生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走向更广阔、更缤纷、更美好的世界,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用理智去思考,在心底埋下爱的种子,写作的源泉就永不枯竭。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的土壤是个性。写作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将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释放出来。通过多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写作训练新理念,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再次,就是树立正反典型,形成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比反照。一位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过《烦恼》的一件事:“我在楼道上捡了一支笔就放进了口袋。结果第二节下课时丢笔的同学就在嚷嚷他的笔被偷了,我摸着口袋里的笔犯难了,交出去,怕惹上嫌疑;不交,真成了偷窃。情急之下,我趁人不注意将笔丢弃,一连几天心绪不定,良心时时受到煎熬……”
生活是源泉,思想是灵魂。新课程小学习作训练遵循“四真”原则,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文风。作文教学坚持一个“真”字,是写作训练之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我们当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习作训练 真情实感 独特感受
小学习作训练在片面追求“创意表达”的同时,常出现脱离生活、矫情造作、语言干瘪等毛病。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讲假话、空话、套话。”笔者认为,写作训练遵循“四真”原则,作文教学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内容真实,挖掘生活的源头活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习作训练时感到“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重要原因就是对生活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
如何为学生引进源头活水,关键是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把生活素材变为写作材料。一般说来,观察可分为:①全方位。包括事物的方方面面,如前因后果、正面反面、共性个性、事物之间的联系等。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用眼看、耳听、鼻闻、手模、心想,从而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②多角度。按事物出现的时间,可以由先到后;按事物所处的空间,可以由近到远,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按事物活动的状态,可以由动到静;按事物外部特征,可以由显(大)到微(小)等。③多层次。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捕捉到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教师在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中强化训练,养成观察习惯。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或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观察,做观察记录,汇报观察结果。如小小的《啃鸡爪》,有的学生看见它的颜色诱人,有的学生闻出了扑鼻的香味,还有的学生嚼出皮的韧性,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便有了精彩发现。
当然。在鼓励学生尊重客观世界真实的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写想像中的真实。不少学生的科幻成了胡编臆造,如在火星上建造发电厂,以解能源之急;引水星之水,以救水荒,等等。像这样缺少了科学原理,科幻就名不符实了。还有写故事新编,不能理解原著内涵,不能把握原著人物形象,故事新编就成了戏说,没有多大意义。
2 体验真切,捕捉自我的独特感受
目前作文教学依然存在学生“谈写色变”、作文“千文一面”的局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学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就没有对事物的内在感受,就无法产生强烈的情感。
怎样让学生体验真切呢?首先,让学生捕捉生活感受。国家大事、邻里关系、家庭趣事、同学交往、个人心情……都可以成为抒写的话题,关键是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其次,精心创设活动平台。让学生带着写作任务,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真切的情境,触发其内心深处的倾吐欲望。发现学生丢失的文具,作文课上可以写招领启事,做商品介绍;班级要开文艺活动,可以转述通知,或者写报道,写海报。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读者群,学生作文有了交际对象。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积极参与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产生了“一吐为快”的心理,抒发情感,自由表达当然不成问题了。
第三,运用多媒体激发想象。写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同样离不开想象。作文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为学生营造出触景生情的写作场景,唤醒感知记忆,产生奇思妙想,自觉进入写作状态。如播放海底动物的各种音频,想象《海底故事》(人教版二年级);提供动物千姿百态的视频,《设计动物名片》(苏教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 情感真挚,激荡心灵的层层涟漪
语言干瘪、矫情造作是长期以来习作训练中困扰师生的问题。须知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离不开思想感情。没有情感的涟漪就没有丰富的联想和合理的想象,又哪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呢?为此,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感情,在对社会真切关注,对生活真情感受,对美真挚追求中,表现自我个性,表达自己的喜怒哀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清代王国维说过,“有真性情即有真境界”。写作训练要抒发“真性情”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培养学生健康敏感的心灵,让心灵成为容易燃起感情之火的易燃物;二是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真挚地反映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引火点。这样,当心灵和客观生活摩擦碰撞,就会产生出真实的情感。
“一枝一叶总关情”,生活中能够激发学生感情的东西很多,一棵小草,一个微笑,一缕白发,都可能击起千层浪花。如毕业前夕,以《即将离开母校的日子》为题;新年伊始,以《愿望》为题。此时的学生,带着深深的依恋,带着美好的希望,带着喷发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的作文。
尊重个体感受,鼓励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我”,也是实现情感真挚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写出“真我”,就是要学生乐意将自己的真实心理图景呈现出来,让他们勇于剖析,勇于创新。在榕城传统孝顺节,教师布置“煮一碗拗九粥”的体验作业,刚开始学生只注意了观察描写,主体感受并不深刻。要求他们再听听长辈说民间传统故事,采访长辈的感受,自己亲手熬粥、送粥。这才深深明白,自己所做的小事,为长辈带来了许多安慰。课堂上指导学生反观长辈的关爱和呵护,激发了对长辈的感激之情。“我们一家人吃着粥,谈笑风声,嘴是甜的,心也是甜的。我听到了幸福的声音,陶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这快乐滋味让我久久回味。”一股真情在笔下流淌,一丝一扣,打动人心。
4 探寻真谛,发现世界的绚烂阳光
开放的时代带来了学生思想的多元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真理念、善恶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而作文中出现的无病呻吟、装腔作势,只写阴暗社会,看不到生活亮点的现象,实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偏颇。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拨动心弦,率真大胆地倾诉情怀,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生活。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走向更广阔、更缤纷、更美好的世界,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用理智去思考,在心底埋下爱的种子,写作的源泉就永不枯竭。
其次,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的土壤是个性。写作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将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释放出来。通过多角度思考,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或真诚、或乐观、或宽容,确立“为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写作训练新理念,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再次,就是树立正反典型,形成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对比反照。一位学生在他的日记中写过《烦恼》的一件事:“我在楼道上捡了一支笔就放进了口袋。结果第二节下课时丢笔的同学就在嚷嚷他的笔被偷了,我摸着口袋里的笔犯难了,交出去,怕惹上嫌疑;不交,真成了偷窃。情急之下,我趁人不注意将笔丢弃,一连几天心绪不定,良心时时受到煎熬……”
生活是源泉,思想是灵魂。新课程小学习作训练遵循“四真”原则,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的文风。作文教学坚持一个“真”字,是写作训练之本,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我们当不断加强,不断提高,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