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直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更是新一轮高考下的课程改革的内涵要求。而现行的教材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而缺乏整合,必然导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训练,扼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出发点,初步探究化学活动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化学活动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点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点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优化课程结构、尤其是在化学活动课中的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初步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要开展一项学习和研究,首先必须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出核心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程活动中去。如在举行“生活中的化学”系列活动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化学是一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中心科学,当我们穿着用抗皱挺括的涤纶做成的衣服,当我们吃着加了碘的盐预防甲亢,当我们在用各种颜料装修的居室中学习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化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劳动方式、交往手段……可是,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时,人们变得谈“化”色变,因为这些问题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化学有关。那么,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化学的今后出路将是如何?今日的化学、化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构成什么影响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带领学生投入“生活中的化学”的研究之中。
二、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适应个体差异
选择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化学活动课题,学生便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我是这样制出镜子的”、“吸烟的危害”、“饮用水的学问”、“认识不同酸度下的紫甘蓝色素”、“海带中提取碘”、“我制作了的肥皂”、“菠菜与紫甘蓝中色素的提取”“分离酚酞和甲基橙”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吸烟的危害》是针对现在高中生中烟民增多等现象而开设的,也是学生较为关心,开展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探求欲望。另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更能鼓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对平时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感的学生影响很大。在校本课程的小论文中,学生写到:“真想不到在这些化学实验活动课程中,我也可以做得像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好,像个科学家一样的去研究,我感到异常激动……”
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理顺“全体发展”和“个别发展”的关系
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会经验缺乏,知识欠缺完整,动手能力弱、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难免会出现片面性,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经验上去观察问题,才能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化学活动课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材为已任,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优化。在课堂上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学生通过调查、发言、质疑、讨论、辩论等方式,自己创设情境、摆出事实,自己提出问题、解答疑难,自己归纳小结、总规规律,做出思维导图,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课堂上都有参与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鼓励质疑、学会体验愉悦的情绪
能质疑是学生敢说敢问,富有探究精神的表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大胆提问。对于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敢者和提出不同看法的“挑战者”,应给子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质疑探究是一种發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如在“我是这样制出镜子的”一节化学活动课中,鼓励学生质疑:
“什么步骤是制出镜子的最好步骤?”“反应中有没有更好的条件?
“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对于这些富有创见的质疑,学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教师生硬灌输下去,其后果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大胆探究,在活动课上用事实说话,很多学生通过实践,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课堂气相当活跃,成果显著。
这样一来,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和设想,要表现出耐心、宽容和尊重,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活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既体现出对学生的非同步发展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精神,更好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心理健康;化学活动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点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点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正确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来优化课程结构、尤其是在化学活动课中的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初步运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要开展一项学习和研究,首先必须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提出核心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动机,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程活动中去。如在举行“生活中的化学”系列活动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化学是一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中心科学,当我们穿着用抗皱挺括的涤纶做成的衣服,当我们吃着加了碘的盐预防甲亢,当我们在用各种颜料装修的居室中学习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化学化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劳动方式、交往手段……可是,当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时,人们变得谈“化”色变,因为这些问题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化学有关。那么,化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化学的今后出路将是如何?今日的化学、化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构成什么影响呢?”这样,就很自然地带领学生投入“生活中的化学”的研究之中。
二、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适应个体差异
选择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化学活动课题,学生便会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我开设的校本课程中“我是这样制出镜子的”、“吸烟的危害”、“饮用水的学问”、“认识不同酸度下的紫甘蓝色素”、“海带中提取碘”、“我制作了的肥皂”、“菠菜与紫甘蓝中色素的提取”“分离酚酞和甲基橙”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吸烟的危害》是针对现在高中生中烟民增多等现象而开设的,也是学生较为关心,开展这样的活动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探求欲望。另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课题,更能鼓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对平时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感的学生影响很大。在校本课程的小论文中,学生写到:“真想不到在这些化学实验活动课程中,我也可以做得像成绩好的学生一样好,像个科学家一样的去研究,我感到异常激动……”
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理顺“全体发展”和“个别发展”的关系
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会经验缺乏,知识欠缺完整,动手能力弱、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难免会出现片面性,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经验上去观察问题,才能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化学活动课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材为已任,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出发,着眼于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优化。在课堂上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学生通过调查、发言、质疑、讨论、辩论等方式,自己创设情境、摆出事实,自己提出问题、解答疑难,自己归纳小结、总规规律,做出思维导图,使每一个学生在活动课堂上都有参与的可能性,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鼓励质疑、学会体验愉悦的情绪
能质疑是学生敢说敢问,富有探究精神的表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质疑探究。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大胆提问。对于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敢者和提出不同看法的“挑战者”,应给子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质疑探究是一种發现探究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又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如在“我是这样制出镜子的”一节化学活动课中,鼓励学生质疑:
“什么步骤是制出镜子的最好步骤?”“反应中有没有更好的条件?
“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对于这些富有创见的质疑,学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教师生硬灌输下去,其后果只能是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大胆探究,在活动课上用事实说话,很多学生通过实践,发表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课堂气相当活跃,成果显著。
这样一来,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在研究过程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启发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倡导者,对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勇气,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和设想,要表现出耐心、宽容和尊重,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主体地位的存在。活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解答,既体现出对学生的非同步发展的尊重,也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体精神,更好的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