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限制学生思维的现象,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积累,教师的指导点拨,并进行科学的个性化阅读评价,让学生在文本的价值取向下,实现自己独特的、多角度的解读。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35-01
阅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但许多人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只是做了“两脚书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走马观花,人云亦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束缚下,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和方法进行阅读,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个人做不出创造性的解读,也提不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及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此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寻求解决的途径。针对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已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项。如何让个性之花在阅读中绽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自主积累-培育个性化阅读的沃土
学生要想实现个性化阅读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要想让积累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沃土,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1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把选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图书、网络、报刊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本,进行广泛深刻的阅读,让阅读获得的多类体验成为个性解读的“触点”,厚积而薄发。当然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并非是撒手不管,教师要进行引导,选择适宜学生的高质读物。教师要发挥阅读的主导作用,可以根据阅读目标设置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选择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益。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设置“春之歌”或“四季之韵”专题,让学生选择不同体裁、作者、时代、国家的阅读材料,以此进行阅读展示。
1.2提供自主阅读的时空。有了材料没有时间去读,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挤”时间,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把文体相同、内容相近或相对的课文进行整合,经过整合的单元重点导读2至3篇,其余学生自读。以“点”带“面”,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约出大量时间,就可以进行课内补充阅读。周末、节假日也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
1.3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有了阅读的体验,就会有交流的渴望。教师不要强行进行限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喜欢自己静静地阅读,认真做读书笔记;有的学生爱好与书友共读,边读边议论;有的学生喜欢与老师、家长探讨书中的情节……这些方式教师都要尽可能给予支持,如提供安静方便交流的阅览空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等。
2指导点拨-播撒个性化阅读的种子
新课标中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
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化源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爱好、欣赏水平。“横看成岭侧成峰”,人们经常引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诠释个性化阅读,强调了阅读当中的个性体验。笔者想改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个性的,而“还是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应该体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和本来意图上,这是不应该被颠倒的。在戏剧《白毛女》的阅读中,有的学生个性化的提出“杨白劳不讲诚信,欠债不还不应该”,而忽视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文章的本意相悖。这时,教师应该补充背景材料,进行适时引导。
阅读教学激发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构成三维的立体空间,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三者不断地相互撞击,把课堂演绎为激扬个性、彰显思想的摇篮。如在阅读《娘,我的疯子娘》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母爱。有一名同学提出:“在本文中除了表现母爱的伟大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呼唤。文中娘被逼走,反映出了爸爸奶奶的冷漠,范家人的无情。”他的发言立刻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3个性评价-催生个性化阅读的幼苗
评价就是一种导向,科学的个性阅读评价弱化甄别和选拔功能,目的在于鼓励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评价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体验、创意理解等方面,尤其关注阅读体验、多角度创意解读,鼓励学生以文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结合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进行多元解读。
参与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师和家长分别在不同的阅读时间空间给予评价,教师主要针对学生阅读教学课堂、课外进行评价,家长主要针对学生周末、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段阅读进行评价,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周末、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段阅读成果的呈现,教师也要进行关注指导。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关注学生自我体验、研究交流、合作探究。
评价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注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果不以分数作为呈现形式,采用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每周本小组评出一个“阅读之星”,每月在全班评出“阅读之星”,连同“阅读小组”也被命名为“明星组”,进行表彰、奖励。还可以举行“学生大讲堂”,把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阅读的持久动力。
教师只有认真领会语文新课标的个性化阅读理念,尊重、珍视学生的多元体验,精心培育,相信会在阅读这片沃土上绽开个性之花。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35-01
阅读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但许多人并没有进行真正的阅读,只是做了“两脚书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走马观花,人云亦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束缚下,沿着教师设计好的思路和方法进行阅读,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的,个人做不出创造性的解读,也提不出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这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及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此现象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并寻求解决的途径。针对语文新课标中提到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已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重要一项。如何让个性之花在阅读中绽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自主积累-培育个性化阅读的沃土
学生要想实现个性化阅读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要想让积累成为个性化阅读的沃土,需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1.1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把选择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从图书、网络、报刊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文本,进行广泛深刻的阅读,让阅读获得的多类体验成为个性解读的“触点”,厚积而薄发。当然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并非是撒手不管,教师要进行引导,选择适宜学生的高质读物。教师要发挥阅读的主导作用,可以根据阅读目标设置阅读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选择阅读,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益。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设置“春之歌”或“四季之韵”专题,让学生选择不同体裁、作者、时代、国家的阅读材料,以此进行阅读展示。
1.2提供自主阅读的时空。有了材料没有时间去读,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挤”时间,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式,把文体相同、内容相近或相对的课文进行整合,经过整合的单元重点导读2至3篇,其余学生自读。以“点”带“面”,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约出大量时间,就可以进行课内补充阅读。周末、节假日也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读书活动。
1.3自主选择阅读方式。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有了阅读的体验,就会有交流的渴望。教师不要强行进行限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喜欢自己静静地阅读,认真做读书笔记;有的学生爱好与书友共读,边读边议论;有的学生喜欢与老师、家长探讨书中的情节……这些方式教师都要尽可能给予支持,如提供安静方便交流的阅览空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活动等。
2指导点拨-播撒个性化阅读的种子
新课标中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
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化源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爱好、欣赏水平。“横看成岭侧成峰”,人们经常引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诠释个性化阅读,强调了阅读当中的个性体验。笔者想改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一千个哈姆雷特”是个性的,而“还是哈姆雷特”是共性的,这个共性就应该体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和本来意图上,这是不应该被颠倒的。在戏剧《白毛女》的阅读中,有的学生个性化的提出“杨白劳不讲诚信,欠债不还不应该”,而忽视了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与文章的本意相悖。这时,教师应该补充背景材料,进行适时引导。
阅读教学激发创新思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构成三维的立体空间,利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三者不断地相互撞击,把课堂演绎为激扬个性、彰显思想的摇篮。如在阅读《娘,我的疯子娘》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母爱。有一名同学提出:“在本文中除了表现母爱的伟大之外,还有对人性的呼唤。文中娘被逼走,反映出了爸爸奶奶的冷漠,范家人的无情。”他的发言立刻引起了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3个性评价-催生个性化阅读的幼苗
评价就是一种导向,科学的个性阅读评价弱化甄别和选拔功能,目的在于鼓励保护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个性解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评价侧重于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阅读方法、阅读习惯、阅读体验、创意理解等方面,尤其关注阅读体验、多角度创意解读,鼓励学生以文本价值取向为依据,结合知识背景、生活经验进行多元解读。
参与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教师和家长分别在不同的阅读时间空间给予评价,教师主要针对学生阅读教学课堂、课外进行评价,家长主要针对学生周末、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段阅读进行评价,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周末、节假日等非在校时间段阅读成果的呈现,教师也要进行关注指导。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关注学生自我体验、研究交流、合作探究。
评价不以考试作为唯一手段,注意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结果不以分数作为呈现形式,采用等级,根据评价结果每周本小组评出一个“阅读之星”,每月在全班评出“阅读之星”,连同“阅读小组”也被命名为“明星组”,进行表彰、奖励。还可以举行“学生大讲堂”,把阅读的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阅读的持久动力。
教师只有认真领会语文新课标的个性化阅读理念,尊重、珍视学生的多元体验,精心培育,相信会在阅读这片沃土上绽开个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