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常用到榜样教育,这一做法存在许多问题,如榜样选择缺乏时代性、榜样塑造过于完美、榜样宣传片面化、榜样教育方法简单被动等。要有效进行榜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树立具有时代性、多样化的榜样,开发自下而上的榜样选择机制,塑造真实、鲜活的榜样形象,榜样宣传要联系环境背景、联系学生实际,榜样教育方法多样化,榜样教育重视实践等。
关键词:有效;榜样教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效进行榜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榜样选择缺乏时代性 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榜样人物及其事迹,是榜样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所树立的榜样对学生而言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具有时代性的,只有榜样的精神和行为在学生看来不仅是高尚的,而且是可以学习的,他们才会去效仿和内化。
任何榜样都是时代精神的印记,榜样的选取无法脱离时代的价值诉求,否则将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先进精神有些是永恒的,但未必都是,如果榜样教育忽视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那就难免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很难被学生所接受。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榜样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榜样塑造过于完美 榜样教育中却常常人为夸大榜样的优点,“一好遮百丑”,将榜样塑造得过于完美,近乎“神圣”,似乎榜样是不被允许犯错和存在缺点的。榜样要发挥激励作用,并不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是间接地通过学生对榜样的利益期待或审美情感的生成产生影响。只有当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产生利益期待和审美情感时,榜样的激励价值才可能实现,学生们才会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的行为。
每一个榜样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神”。人无完人,德育的目的也并非让学生成为没有缺点的人。忽视了榜样作为人的真实性,忽视了榜样的鲜明个性,将其先进事迹、先进精神等同于整个人,将多个人物的先进性集中于一人身上,榜样就变成了某种观念的容器,理想的化身,不再是真实的,也就无从谈论真善美。《品德与社会》首先应当给人以审美的享受,继而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审美,并不是说不能反映假恶丑,并不是说要把人的内心世界变得纯粹的十全十美,而是真实的审美,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
榜样宣传过于片面化 每一个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的背后,都是一连串丰富的人生故事,榜样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榜样宣传不能脱离相应的环境背景。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大多数榜样人物的生活圈以外,难以和榜样人物真实接触,只能根据教科书或者教师和学校的宣传,从抽象化了的形象中来领悟榜样行为和精神,这时,榜样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只是客体化的学习资源。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压缩介绍榜样事迹,重点推崇其崇高的品德,而对榜样行为产生的环境背景轻描淡写;强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诸如办公桌抽屉里厚厚一沓病历,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而忽视榜样人物从事榜样行为的心理历程。这种片面化的间接教育方式,使学生难以透过榜样行为真正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使榜样的感染力、示范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榜样教育方法简单 榜样教育同时存在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形式化、单调的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的重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并不罕见。榜样教育对榜样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灌输,使榜样生活在圣殿之中,很少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联系,学生对其唯有产生敬畏感。另外,教育方法单一,使得榜样教育枯燥乏味,学生产生反感。榜样教育还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统一要求,忽视其多元化的主体意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榜样教育方式应更加多样灵活。
学榜样只是途径,做榜样才是目的。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榜样行为和精神理解内化,并付诸实践。然而实践环节常常被忽略,或者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道德实践形式化、节日化。
品社课进行榜样教育的策略
树立榜样多样化 现代社会文化更加多样,道德水准的差异,榜样教育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弘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革命精神的榜样形象,而应进行改造,丰富扩展,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选择适合的榜样题材。如同样是宣扬集体主义,可以寻找既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又能顾及集体利益的典范。推崇见义勇为,应明确爱惜自己的生命,在意外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智,同样是重要的,而盲目地舍己为人并不可取。
另外,作为学习、仿效对象的榜樣也应该属于多种类型。如不仅有社会价值型,还应有生活型、兴趣型、职业型等,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六年级课题《为祖国争气的铁人》向学生塑造了吃苦耐劳、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榜样——王进喜,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崇高品德和先进行为。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榜样,审视和学习他们的才能、人格和成功的经验等,才能丰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增强对榜样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
开发榜样选择机制 榜样选择之所以存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榜样大多是自上而下确定的,官方色彩浓厚,而学生缺乏学习效仿的自发性。因此,应该将学生的真正内在需求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确立榜样。
榜样由人为“树立”向受教育者自己“发现”转变,由“现成”向“生成”转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还能尊重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选择不同的榜样进行学习。另外,还有利于拓展榜样学习的范围。榜样不仅限于课本上的伟人,或者生活中的名人,也包括身边的人,如教师、同伴,甚至是自己。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辈影响是巨大的,向同伴学习是最好的榜样教育方式之一。学校评选“小小文学家”“小小书法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数学家”“小小爱心天使”“小小志愿者”“武术小明星”“足球小明星”等,都是一个个鲜明的榜样,学生会见善思齐,在自己所短的方面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赶超。 塑造真实榜样形象 榜样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把他当做完整鲜活的人来看待,不惧怕其缺点,不回避其个性。榜样越是多维的、越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生命力也就越强。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榜样之间应当存在适当的位势差。也就是说,榜样既要是崇高而伟大的,值得学习的,也要是平凡而可以亲近的,可以学习的。如果榜样现象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榜样形象被人为拔高,神圣化、完美化、超现实化,那么只会使学生敬而生畏,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或者感动却不行动。因此,没有必要对榜样进行拔高,平凡者也是值得赞美的。
另外,要打破榜样的终身制。榜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他也存在缺点和不足,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他也可能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正是榜样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要认识榜样成长的规律,恰当处理榜样教育所欲传递的榜样信息,不赋予榜样过多的意义,还榜样以本来面目。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我们才能真正包容榜样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进行理性判断。
宣传榜样完整事迹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领悟并进行效仿,因此不能为了宣扬而宣扬,对榜样事迹断章取义,只强调其行为的难得和精神的可贵,而没有完整地向学生介绍榜样事迹发生的前因后果。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对其造成误导。比如,在任教《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时,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舍身忘我的英雄少年童世强,他不顾一切地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前,帮老师转移孩童,最终救出了他的很多同伴。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向他学习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必须是在确定环境安全并且自身能力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以帮助别人。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存在偏差的,可能对其行为产生误导,勇敢很可能就会变成鲁莽和盲目。
榜样宣传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处理。品社课堂是一个很好地建立这种注意——保持——动机——再现的行为链接的平台,将榜样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在遇到一些情况时知道如何抉择,这也是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
呈现榜样方法多样 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榜样教育。除了教师讲解之外,尽可能地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如运用视频多媒体展现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邀请榜样本人进行讲座和交流等。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等游戏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巩固榜样教育的效果。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内在道德发展动力,比如可以设计“一起来读书”活动或者“讲故事”比赛,开展“我的理想”演讲活动,或者设置好人好事记录簿、好人好事信箱等,对适宜行为及时肯定和奖励。在课程中,应允许学生主动提问题,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对榜样精神价值的理解。除此之外,榜样教育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榜样的接受。
重视榜样教育实践 要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而不能止于认知层面。首先,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学习榜样行为,不是学习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领悟到体现在其中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而回归生活,产生道德行为。因而教师不能单纯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还要审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内化了榜样精神,在道德实践中其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其次,要给予学生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并且将之系统化,从易到难依次训练其道德行为。在过程中,细心观察,及時反馈。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性的培养十分重要,榜样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有效进行榜样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效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2]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6):43-45.
[3]李会松,葛春.道德教育榜样观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1):46-49.
[4]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18(2):49-50.
[5]赵静.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12-14.
[6]张茹粉.榜样教育的时效性探讨[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4):143-146.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
关键词:有效;榜样教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效进行榜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道德成长和健康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
榜样选择缺乏时代性 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榜样人物及其事迹,是榜样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所树立的榜样对学生而言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具有时代性的,只有榜样的精神和行为在学生看来不仅是高尚的,而且是可以学习的,他们才会去效仿和内化。
任何榜样都是时代精神的印记,榜样的选取无法脱离时代的价值诉求,否则将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先进精神有些是永恒的,但未必都是,如果榜样教育忽视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那就难免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很难被学生所接受。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要求榜样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榜样塑造过于完美 榜样教育中却常常人为夸大榜样的优点,“一好遮百丑”,将榜样塑造得过于完美,近乎“神圣”,似乎榜样是不被允许犯错和存在缺点的。榜样要发挥激励作用,并不是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是间接地通过学生对榜样的利益期待或审美情感的生成产生影响。只有当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产生利益期待和审美情感时,榜样的激励价值才可能实现,学生们才会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的行为。
每一个榜样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神”。人无完人,德育的目的也并非让学生成为没有缺点的人。忽视了榜样作为人的真实性,忽视了榜样的鲜明个性,将其先进事迹、先进精神等同于整个人,将多个人物的先进性集中于一人身上,榜样就变成了某种观念的容器,理想的化身,不再是真实的,也就无从谈论真善美。《品德与社会》首先应当给人以审美的享受,继而才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审美,并不是说不能反映假恶丑,并不是说要把人的内心世界变得纯粹的十全十美,而是真实的审美,是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人的内心世界。
榜样宣传过于片面化 每一个榜样行为和榜样精神的背后,都是一连串丰富的人生故事,榜样离不开具体的情境,榜样宣传不能脱离相应的环境背景。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生活在大多数榜样人物的生活圈以外,难以和榜样人物真实接触,只能根据教科书或者教师和学校的宣传,从抽象化了的形象中来领悟榜样行为和精神,这时,榜样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只是客体化的学习资源。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压缩介绍榜样事迹,重点推崇其崇高的品德,而对榜样行为产生的环境背景轻描淡写;强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诸如办公桌抽屉里厚厚一沓病历,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而忽视榜样人物从事榜样行为的心理历程。这种片面化的间接教育方式,使学生难以透过榜样行为真正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使榜样的感染力、示范性和科学性大打折扣。
榜样教育方法简单 榜样教育同时存在教育方法以灌输为主、形式化、单调的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说教式的重复,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并不罕见。榜样教育对榜样的学习简化为知识的灌输,使榜样生活在圣殿之中,很少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联系,学生对其唯有产生敬畏感。另外,教育方法单一,使得榜样教育枯燥乏味,学生产生反感。榜样教育还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统一要求,忽视其多元化的主体意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价值诉求,榜样教育方式应更加多样灵活。
学榜样只是途径,做榜样才是目的。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榜样行为和精神理解内化,并付诸实践。然而实践环节常常被忽略,或者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就已经结束,道德实践形式化、节日化。
品社课进行榜样教育的策略
树立榜样多样化 现代社会文化更加多样,道德水准的差异,榜样教育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弘扬“集体主义”“大公无私”等革命精神的榜样形象,而应进行改造,丰富扩展,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选择适合的榜样题材。如同样是宣扬集体主义,可以寻找既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又能顾及集体利益的典范。推崇见义勇为,应明确爱惜自己的生命,在意外面前保持清醒和理智,同样是重要的,而盲目地舍己为人并不可取。
另外,作为学习、仿效对象的榜樣也应该属于多种类型。如不仅有社会价值型,还应有生活型、兴趣型、职业型等,不同的榜样有不同的追求。比如,六年级课题《为祖国争气的铁人》向学生塑造了吃苦耐劳、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榜样——王进喜,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崇高品德和先进行为。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榜样,审视和学习他们的才能、人格和成功的经验等,才能丰富学生对榜样的认识,增强对榜样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
开发榜样选择机制 榜样选择之所以存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榜样大多是自上而下确定的,官方色彩浓厚,而学生缺乏学习效仿的自发性。因此,应该将学生的真正内在需求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确立榜样。
榜样由人为“树立”向受教育者自己“发现”转变,由“现成”向“生成”转变,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还能尊重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选择不同的榜样进行学习。另外,还有利于拓展榜样学习的范围。榜样不仅限于课本上的伟人,或者生活中的名人,也包括身边的人,如教师、同伴,甚至是自己。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辈影响是巨大的,向同伴学习是最好的榜样教育方式之一。学校评选“小小文学家”“小小书法家”“小小舞蹈家”“小小数学家”“小小爱心天使”“小小志愿者”“武术小明星”“足球小明星”等,都是一个个鲜明的榜样,学生会见善思齐,在自己所短的方面虚心向别人学习,争取赶超。 塑造真实榜样形象 榜样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把他当做完整鲜活的人来看待,不惧怕其缺点,不回避其个性。榜样越是多维的、越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其生命力也就越强。在榜样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榜样之间应当存在适当的位势差。也就是说,榜样既要是崇高而伟大的,值得学习的,也要是平凡而可以亲近的,可以学习的。如果榜样现象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榜样形象被人为拔高,神圣化、完美化、超现实化,那么只会使学生敬而生畏,而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或者感动却不行动。因此,没有必要对榜样进行拔高,平凡者也是值得赞美的。
另外,要打破榜样的终身制。榜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为他也存在缺点和不足,需要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他也可能会被他人超越。榜样的这种过程性,正是榜样存在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要认识榜样成长的规律,恰当处理榜样教育所欲传递的榜样信息,不赋予榜样过多的意义,还榜样以本来面目。只有树立这种观念,我们才能真正包容榜样身上的缺点和不足,进行理性判断。
宣传榜样完整事迹 榜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领悟并进行效仿,因此不能为了宣扬而宣扬,对榜样事迹断章取义,只强调其行为的难得和精神的可贵,而没有完整地向学生介绍榜样事迹发生的前因后果。否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对其造成误导。比如,在任教《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时,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舍身忘我的英雄少年童世强,他不顾一切地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前,帮老师转移孩童,最终救出了他的很多同伴。我们在引导孩子们向他学习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必须是在确定环境安全并且自身能力足够的情况下,才可以帮助别人。如果忽视了这个前提,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存在偏差的,可能对其行为产生误导,勇敢很可能就会变成鲁莽和盲目。
榜样宣传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处理。品社课堂是一个很好地建立这种注意——保持——动机——再现的行为链接的平台,将榜样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在遇到一些情况时知道如何抉择,这也是榜样教育的最终目的。
呈现榜样方法多样 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榜样教育。除了教师讲解之外,尽可能地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如运用视频多媒体展现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邀请榜样本人进行讲座和交流等。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等游戏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巩固榜样教育的效果。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其内在道德发展动力,比如可以设计“一起来读书”活动或者“讲故事”比赛,开展“我的理想”演讲活动,或者设置好人好事记录簿、好人好事信箱等,对适宜行为及时肯定和奖励。在课程中,应允许学生主动提问题,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对榜样精神价值的理解。除此之外,榜样教育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在榜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榜样的接受。
重视榜样教育实践 要引导学生的实践行为,而不能止于认知层面。首先,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学习榜样行为,不是学习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领悟到体现在其中的精神,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进而回归生活,产生道德行为。因而教师不能单纯考核学生的行为表现,还要审视学生是否真的理解和内化了榜样精神,在道德实践中其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入,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其次,要给予学生更多道德实践的机会,并且将之系统化,从易到难依次训练其道德行为。在过程中,细心观察,及時反馈。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道德素养和社会性的培养十分重要,榜样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的教育手段。有效进行榜样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效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22.
[2]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6):43-45.
[3]李会松,葛春.道德教育榜样观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06,(1):46-49.
[4]范中杰.论青少年榜样教育的时代特征[.J].教育科学,2001,18(2):49-50.
[5]赵静.榜样教育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12-14.
[6]张茹粉.榜样教育的时效性探讨[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4):143-146.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