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奶说,农家的春天是布谷鸟叼来的。布谷鸟很久以前不是一只鸟,是农家的一个勤劳能干的小媳妇,一次,她和小姑到野外挖菜,一阵大风刮过,那风大得能刮飞一头大牛,比德武家的那头大牛还大。结果小姑不见了,小媳妇急得要死,就像五婶家娶媳妇没有钱,一夜急白了头那样。小媳妇可不是白了头那么简单,找不到小姑,回到家里和婆婆没法交代,自己也寻了短见。她的鬼魂变成了一只鸟,一到春天就四处飞,声声呼喊“姑姑——姑姑”,这一叫就叫了老多年。孩子们半信半疑,七奶的话向来真假难辨,不过,听一听那叫声还真是“姑姑——姑姑”,那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好像是乡村的土地都装不下了。
  农家人都知道,耕种要有节奏,快不得。有了节奏的耕种才富有美感,对于耕种者才是享受。农家人的身后,忙碌的鸥鸟印在天空上,一片蓝,数点移动的白;农家人的脚下,油亮的黑土,再加上舞动的鞭,急急的吆喝,匆匆的脚步……远远地看着,如诗如画。
  布谷的叫声不急不慢,那声音很有韵律,像是黑黑的泥土里蠕动的蚯蚓。那歌唱在空旷的原野有着极好的回音,听着在这边,急急寻过去,那声音又飞到了别处,处处有声,处处无影。苦苦寻找的自然是孩子们,大人们忙着播种,他们踏着布谷鸟的叫声,急急撒下种子。有了布谷鸟的叫声作肥,秧苗会长得很壮呢。孩子们想着七奶的故事,一路追寻。偶尔孩子也会看到一两只布谷鸟,长长的尖嘴,头上有一撮缨,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老人们都说,那鸟身上有臭味,小村人都叫它臭姑姑,因为它们多数在坟地里筑巢,多少让孩子们心生恐惧。寻找它们的路上,孩子们不会走得太远。
  柳叶莺的歌声决不动听,但是它们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精灵,在枝叶间跳动。黄眉白眉倒是抒情的高手,音色清亮,曲调婉转,深情的歌咏,让风儿慢下脚步,泥土的芬芳停止了奔跑,布谷静静地听着,在白眉黄眉歌唱的间歇,“姑姑——姑姑——姑姑”那悠长的回音,像是春天最好的问候。要说歌唱,最动听的还是农家人播种的歌唱,点葫芦,最原始的人工播种机,随着一声声有韵律的击打,谷物纷纷入土为眠。句句歌唱,完全唤醒了泥土,泥土伸开臂膀,温情地拥抱种子,它会把布谷鸟的故事讲给种子们,种子听明白了,丢失的春天要一生去追寻。它们铆足了劲破土而出,它们可不想把春天弄丢。
  绿,春天最好的颜色。配上蓝,配上白,配上黑……绿色配上什么颜色,都会给那些颜色以生命,以希望。同是绿色,各有层次,别有不同。柳树的绿嫩了些,瘦了些;杨树的绿要老成得多,肥厚得多;榆树的绿有些板,倒也厚重。农耕图上配上这不同的绿色,有了油画的质感,厚实。
  农家人不知道,每一个春天,他们都在油画里播种,播种酸甜苦辣,播种日出日落,播种温凉的梦。他们更不知道,他们就是春耕图的主色调,是春耕图撼人的魂魄。
其他文献
去年秋季的一天,刚吃完饭,固定电话响了:“你是王立群吗?”“是,你是哪位?”“我是你的老同学修国成。”我一时有点发愣,蓦地,想起来了,这是我中专时的同学。时光已逝去近50个春秋,我们之间并没有过联系。他是怎么想起了我,怎么知道了我家的电话?于是,我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家的电话号的?”他说:“通过公安啊。我不光知道了你家的电话,还知道了你的手机号。”他说出的11位数,完全对……  1965年秋,我
期刊
慢,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场等待。  慢,好比怀孕,时间一天天地推移才能看小腹隆起;慢,好比是冬天里梅花对春天的思念;慢,好比那缓慢上升的高山,缓缓中提升无穷的高度。慢,好比是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在山林之中,大地之下,它没有大海的辽阔,也没有山林的连绵万里,但是它有隐者追求的超然,有诗人追求的幽深,更有画家追求的写意。  慢,徘徊在乡村的田野上,它就是一种释然,悠闲的情调让南归的大雁讶然;它也是一种
期刊
清脆的鸟声把我唤醒,打开舱盖,见东方已亮出一抹鱼鳞……  我登上小舢板,摇动小橹,向远处的鱼栅悠悠滑去。水面上缕缕雾气在轻柔地舒展,我的舢板轻轻,不牵动一丝波纹。  鱼栅中间约40米宽的凹处,篱笆横竖在河里,既可让船来往,又隔断了鱼的通行,隔不断的流水,撒出一个个小小的漩涡冒出水面。  舢板近了鱼栅。几根粗粗的毛竹架起一间小竹屋,紧挨着鱼栅,那就是渔人的家。  我用小橹在水上拍打着,水的音韵里,一
期刊
俗话说:“七十有妈,八十有家。”我只能偷着乐,因为我已经67岁了,上有87岁的父亲和91岁的母亲,下有儿孙绕膝,可以说是“四世同堂”。  前些日子,母亲戴了20多年的老式上海牌手表坏了,妹妹拿去修表店,说已无修理价值。母亲对我说,戴惯了手表,冷不丁没了,手脖子上空空的。我答应母亲,给她买一块新手表。  一晃,我忙了三五天之后,才想起买手表的事,糟了,母亲她准是着急了。于是,让大儿子赫天开车,去他奶
期刊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  母亲穷其一生,在苦苦寻找她想要的生活,她想要的婚姻、土地与爱情,她想要的儿女情长与日月相守。是的,母亲用一生的妄求掩埋了自己。终究,她带着无限的孤独和无限的遗憾上路,去往她认定存在的天国,与她心中的诸神会合。  去年的这个日子,纷纷扬扬下了一场雪。这场雪让我想起母亲临别前赠予我的一个梦:在我出生的山村里,落着冬日的空冷,在空冷的狭长的土街上,母亲着一身白茫茫的素装从西走向东。
期刊
俄国短篇小说创作大师契诃夫1904年逝世,距今已经112周年。而他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却仍在描述着我们今天的故事,从未改变。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没有众多的人物,没有复杂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只是以简单的场景,精炼的对话,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却让你忘记不同于你的国别,不同的年代,他所描述的生活就是这个模样。自然地开始,娓娓道来地叙述,自然地收场。  现实的扭曲惨痛,让契诃夫用自己手术
期刊
记忆中,童年的集市是上个世纪的。  小尾巴似的我紧握母亲温暖的手,踏着厚厚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声响,随母亲赶往市场。好奇、神秘、新鲜冲淡了寒冷。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以每尺两角八分五厘的价格,为我和姐姐每人扯了一件过年穿的花布上衣。最神奇也是我最不能理解的是悬挂于老槐树上的小木匣子,它能传出优美的歌声,和让我似懂非懂的讲话。后来才知道,那就是原始的有线广播。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集市,又是怎样的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阿尔卑斯山与中国的秦岭一样,横贯东西,一个把欧洲一分为南北两半,一个将中国一分为两个单元,而它们都是亚欧大陆东西逶迤连串山脉的组成部分。然而,当走进横亘在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时,它却以纯洁与美丽而著称。  由意大利米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到达瑞士,一路上山路盘曲,林木茂盛,碧草翠树夹道欢迎。草是草毯毫无杂念,广袤连片,接地连天,与树木、雪山和湖泊无缝衔接,树与树相连,青苍刚毅,挂于山巅,头
期刊
我扫了一眼地边那瓜蔓下边的绿晶晶的玉瓜,心头一紧,双眉紧锁,30多年前发生在菜园边那老玉瓜的故事清晰地浮现在面前……  出事那天,玉芬嫂为了第二天全家人的饭,领着女儿到工厂旁的菜地拔野菜。如果拔不到野菜,家里就要揭不开锅了。小女儿在野草丛中的瓜蔓上,发现了一个软软的变了颜色的小玉瓜,像拾到个宝贝一样,顺手摘下高兴地大喊:“妈妈快看!玉瓜!玉瓜!”嫂子听了还没回过神来,看菜园的二老李听到了喊叫声,看
期刊
阴冷的腊月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那只铜脚炉。  早些年,我家确有只铜脚炉,提襻拎放自如,盖子上有密密麻麻排列有序的小孔。别看那脚炉已开始氧化了,表面锈迹斑斑,极具沧桑感,却是非同寻常的脚炉——那是我母亲18岁出嫁时最值钱的嫁妆之一,所以母亲很自然地就把脚炉与自己的命运维系到了一起,视脚炉为自己生命的象征,爱若至宝,珍视有加。  在我用高亢嘹亮的呱呱啼哭声张扬地昭示世人之前,母亲已生五男三女,不堪承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