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中华儿女》,思绪如烟花,绽放眼前的除了美好还是美好,那些青春作伴的日子,真是灿烂啊!
那些山水,三峡、九寨沟、张家界、草原蒙古包,那些人文古迹、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龙门石窟……那些备受教育的革命基地,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西柏坡……那些留下深厚情谊的老首长、老将军、老前辈,那些伟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些伟人的后代,那些来自不同媒体、不同行业的大师兄大师姐,那些一起长大成熟的《中华儿女》的工作团队,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我们深爱的崇敬的,在《中华儿女》结下浓浓友情的长者……那些远去的身影,舒心清脆的笑声,宽厚慈爱的、古怪精灵的、不苟言笑的、锋芒毕露的、成熟睿智的、气定神闲的、大家气度的……不同的性格交汇,融洽和睦。大家庭的每一次出发,是在笔会路上,一起讨论《中华儿女》的业务成长,还是对每个选题的斟酌策划,抑或是杨筱怀社长对杂志社的未雨绸缪,每一时刻都留下很多难忘的经典回忆!伟人的独家往事,史学的独家揭秘,都让我和普通读者一样,精神升华人生积淀,每每捧读,都会深受洗礼。
下笔这刻,昨天就这样亲切地逆转而来!
青春最好的年华和《中华儿女》结缘,从北京前门团中央大楼《中华儿女》的办公区,到右安门东三条附近的办公楼,经常出入,每次都如回家般亲切。从最初我所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八点半》和《中华儿女》联系业务合作,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成为《中华儿女》的专栏作者、专栏作家,再到《中华儿女》的铁杆朋友,20多年,弹指一挥间啊!此前,我的工作重点是和中国很多重量级的文艺、文化人物打交道,而《中华儿女》为我打开了另一个更为辽阔的世界,历史的政治的人文的科学的军事的等等,史学家的唯物严密,政治家的韬光养晦,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科学家的独特魅力,人文学者的儒雅智慧,都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不露痕迹地深植,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难忘的人一定是杨筱怀社长,在我心里,他始终活着。听说过他的严厉,但始终未领教过,在我的记忆里,他的脚步迅疾,工作作风敏捷实干,思维异常活跃,随时都想把自己的新点子付诸行动。他喜欢和人交流,喜欢思想的碰撞。我见过他和团中央领导的工作磋商,和各党派人士的深刻往来,从善如流。留在我记忆里的就是他仿佛周总理般的仰头开怀的大笑。我记得每每通电话,他都会说时间不够用,活120岁,都干不完想干的事。他做杂志做得风生水起,因为他,决定了当时《中华儿女》的定位与走向,也因为他的凝聚,我们很多人彼此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黄山之行是我第一次加入《中华儿女》笔会,最难忘的是和玉凤大姐的相识,她让我们一群叽叽喳喳的记者见识了什么是大家风范。还有已经故去的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邬吉成,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狄福才,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二老为老爹!那年在黄山,我其实是带着一个重要任务去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一期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的节目,正好都是主席身边的人,请他们用声音回忆。两位老爹开始答应好好的,后来就一直和我捉迷藏。我那时候年龄小,又担心完不成计划,心急如焚,在黄山完全没有心思看景,为此还哭得稀里哗啦。后来才知道他们被采访是要报批的。在以后的多次笔会中,二老充分展示出他们的善良仁厚,主动追着我说:“还录音吗?这回我们都准备好了!”两个可爱的老人,不着军装,浑身都散发出军人的果毅!我还记得邬老爹属兔,我们一路排好了老兔大兔和小兔,老兔子关心小兔子的例子之一是,在301医院住院,他还给我打电话,认真地要给我介绍对象呢。
那年,在三峡路上,轮船行进的几天里,大家的衣服都拿出来晾晒,记忆犹新的一幕,是李讷大姐的衣服,补了很多补丁。她让我知道继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绝不是传说啊。很神奇的是,在三峡大坝上,我们所有人见证了李讷大姐和刘源中将拥抱的历史瞬间,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被记载在题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文章里,《中华儿女》刊载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
每次笔会的出行,都是风格迥异的采风,归来总会产生大量的作品丰富《中华儿女》,而一路的颠簸,也给大家留下更多欢歌笑语的空间。《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培禹,中央民族歌舞团王荣起、也是众多央视晚会的总撰稿,舍弃舒适,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时常被土路的坑洼颠撞。每每大家困顿,他们总会时时掀起欢乐高潮,随手拈来的笑话,赢来笑声掌声,点睛不俗,每每回味,眼前都是大伙合不拢嘴的笑脸。
画家书家的现场挥毫,也是笔会的一大亮点,每到一处,山水的浸染,都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创作激情,为当地留下宝贵的真迹。强有力的编辑队伍,正是《中华儿女》长虹的基石。
和《中华儿女》的“儿女们”相处久了,也就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1999年,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如今的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女士,在西藏拉萨举办《爱我中华-情系西藏》音乐会,邀请钢琴家孔祥东、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参加演出。刘德华那首著名的《爱你一万年》就是在那里唱响并遍及全国的,这也是刘德华首次在西藏演出。《中华儿女》作为支持单位打前站,我作为特约记者也随行前往,那会儿还没有银行卡可以自由转账,我也需承担工作人员的一部分工作,背了不少现金,那一路的忐忑啊。在拉萨7天,采访了众多企业家,也尝够了头疼的滋味,回来托运的箱子和牦牛在一层,西藏的蓝天仿佛伸手可及的白云,就这样混合着雪域高原特殊的牛粪味儿,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
《中华儿女》成全了我很多的梦想,给了我文字施展的平台。十几年的光阴里,我采访过邓小平的女儿邓林、毛毛,词作家乔羽、作家王蒙、作协主席铁凝、作家张抗抗、作家陈祖芬、著名导演如今已是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子扬、香港美心集团少帅伍威全、科学家陈景润的夫人等等,文章在杂志发表的喜悦,家人朋友传阅的温馨如今历历在目。
《中华儿女》曾经吸引了像我深爱的老父亲那样在战争年代打过仗的老军人,阳光和煦的午后,坐在宽大的藤椅上,他会捧读;天还朦朦亮,唤不醒我起床为他做早餐的凌晨,他会在他的房间,打开台灯,坐在一个小圆凳子上,戴上老花镜,特别认真地阅读,而我知道,其实这些文章,他自是读过不止一遍。当然,《中华儿女》也会吸引我这个年龄的读者,红旗下长大的人,对先辈、对伟人、对红墙的神往总是很天然。《中华儿女》对我并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更多承载了我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追求,也见证了我的喜怒哀乐,它给了我看问题看世界的新角度。它于我有友情,更有亲情,每每看到她,总是和我的亲人捧读她的画面重叠。
中华儿女杂志社副社长张怡多年来一直在给我远在云南的家人寄杂志,期期不落,但凡我回家都会很感慨,这样的精神食粮对我的父母是极好的抚慰,更让我体会杂志社的这份温暖长情!
和《中华儿女》注定是缘分,如今的社长李而亮,是我武汉大学中文系79级的师兄,最有趣的记忆是我坐在桌子上他给我化妆,我们要一起演校园话剧,我演女二号(哈哈),他演匪兵甲(哈哈),大概是上学前他曾经在某个团里呆过,所以他又演戏又帮同学化妆,特别专业热情。他在《人民日报》当记者、又到《西藏日报》当总编辑,再到《人民日报》市场报任总编辑、《中国青年报》任总编辑,最后到中华儿女杂志社担任社长,阅历丰厚,他有自己的办刊理念,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原来的月刊变为半月刊,充分彰顯他作为报人、出版人的水准和眼光。
一个与时代同呼吸的名牌刊物,走过25年不平凡的岁月,带给时代带给读者抹不去的辉煌记忆,深情祝福,《中华儿女》未来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李菡丹
那些山水,三峡、九寨沟、张家界、草原蒙古包,那些人文古迹、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龙门石窟……那些备受教育的革命基地,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西柏坡……那些留下深厚情谊的老首长、老将军、老前辈,那些伟人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些伟人的后代,那些来自不同媒体、不同行业的大师兄大师姐,那些一起长大成熟的《中华儿女》的工作团队,那些离我们而去的我们深爱的崇敬的,在《中华儿女》结下浓浓友情的长者……那些远去的身影,舒心清脆的笑声,宽厚慈爱的、古怪精灵的、不苟言笑的、锋芒毕露的、成熟睿智的、气定神闲的、大家气度的……不同的性格交汇,融洽和睦。大家庭的每一次出发,是在笔会路上,一起讨论《中华儿女》的业务成长,还是对每个选题的斟酌策划,抑或是杨筱怀社长对杂志社的未雨绸缪,每一时刻都留下很多难忘的经典回忆!伟人的独家往事,史学的独家揭秘,都让我和普通读者一样,精神升华人生积淀,每每捧读,都会深受洗礼。
下笔这刻,昨天就这样亲切地逆转而来!
青春最好的年华和《中华儿女》结缘,从北京前门团中央大楼《中华儿女》的办公区,到右安门东三条附近的办公楼,经常出入,每次都如回家般亲切。从最初我所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今晚八点半》和《中华儿女》联系业务合作,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成为《中华儿女》的专栏作者、专栏作家,再到《中华儿女》的铁杆朋友,20多年,弹指一挥间啊!此前,我的工作重点是和中国很多重量级的文艺、文化人物打交道,而《中华儿女》为我打开了另一个更为辽阔的世界,历史的政治的人文的科学的军事的等等,史学家的唯物严密,政治家的韬光养晦,军事家的战略眼光,科学家的独特魅力,人文学者的儒雅智慧,都在我的成长道路上,不露痕迹地深植,潜移默化地影响我的人生观、价值观。
最难忘的人一定是杨筱怀社长,在我心里,他始终活着。听说过他的严厉,但始终未领教过,在我的记忆里,他的脚步迅疾,工作作风敏捷实干,思维异常活跃,随时都想把自己的新点子付诸行动。他喜欢和人交流,喜欢思想的碰撞。我见过他和团中央领导的工作磋商,和各党派人士的深刻往来,从善如流。留在我记忆里的就是他仿佛周总理般的仰头开怀的大笑。我记得每每通电话,他都会说时间不够用,活120岁,都干不完想干的事。他做杂志做得风生水起,因为他,决定了当时《中华儿女》的定位与走向,也因为他的凝聚,我们很多人彼此成为一生的好朋友。
黄山之行是我第一次加入《中华儿女》笔会,最难忘的是和玉凤大姐的相识,她让我们一群叽叽喳喳的记者见识了什么是大家风范。还有已经故去的毛泽东主席的警卫、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邬吉成,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狄福才,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二老为老爹!那年在黄山,我其实是带着一个重要任务去的,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一期纪念主席诞辰100周年的节目,正好都是主席身边的人,请他们用声音回忆。两位老爹开始答应好好的,后来就一直和我捉迷藏。我那时候年龄小,又担心完不成计划,心急如焚,在黄山完全没有心思看景,为此还哭得稀里哗啦。后来才知道他们被采访是要报批的。在以后的多次笔会中,二老充分展示出他们的善良仁厚,主动追着我说:“还录音吗?这回我们都准备好了!”两个可爱的老人,不着军装,浑身都散发出军人的果毅!我还记得邬老爹属兔,我们一路排好了老兔大兔和小兔,老兔子关心小兔子的例子之一是,在301医院住院,他还给我打电话,认真地要给我介绍对象呢。
那年,在三峡路上,轮船行进的几天里,大家的衣服都拿出来晾晒,记忆犹新的一幕,是李讷大姐的衣服,补了很多补丁。她让我知道继承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绝不是传说啊。很神奇的是,在三峡大坝上,我们所有人见证了李讷大姐和刘源中将拥抱的历史瞬间,那震撼人心的一幕,被记载在题为《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文章里,《中华儿女》刊载后,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
每次笔会的出行,都是风格迥异的采风,归来总会产生大量的作品丰富《中华儿女》,而一路的颠簸,也给大家留下更多欢歌笑语的空间。《北京日报》副刊部主任李培禹,中央民族歌舞团王荣起、也是众多央视晚会的总撰稿,舍弃舒适,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时常被土路的坑洼颠撞。每每大家困顿,他们总会时时掀起欢乐高潮,随手拈来的笑话,赢来笑声掌声,点睛不俗,每每回味,眼前都是大伙合不拢嘴的笑脸。
画家书家的现场挥毫,也是笔会的一大亮点,每到一处,山水的浸染,都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创作激情,为当地留下宝贵的真迹。强有力的编辑队伍,正是《中华儿女》长虹的基石。
和《中华儿女》的“儿女们”相处久了,也就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1999年,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如今的全国政协常委伍淑清女士,在西藏拉萨举办《爱我中华-情系西藏》音乐会,邀请钢琴家孔祥东、四大天王之一的刘德华参加演出。刘德华那首著名的《爱你一万年》就是在那里唱响并遍及全国的,这也是刘德华首次在西藏演出。《中华儿女》作为支持单位打前站,我作为特约记者也随行前往,那会儿还没有银行卡可以自由转账,我也需承担工作人员的一部分工作,背了不少现金,那一路的忐忑啊。在拉萨7天,采访了众多企业家,也尝够了头疼的滋味,回来托运的箱子和牦牛在一层,西藏的蓝天仿佛伸手可及的白云,就这样混合着雪域高原特殊的牛粪味儿,永远印在我的记忆里!
《中华儿女》成全了我很多的梦想,给了我文字施展的平台。十几年的光阴里,我采访过邓小平的女儿邓林、毛毛,词作家乔羽、作家王蒙、作协主席铁凝、作家张抗抗、作家陈祖芬、著名导演如今已是央视电视剧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子扬、香港美心集团少帅伍威全、科学家陈景润的夫人等等,文章在杂志发表的喜悦,家人朋友传阅的温馨如今历历在目。
《中华儿女》曾经吸引了像我深爱的老父亲那样在战争年代打过仗的老军人,阳光和煦的午后,坐在宽大的藤椅上,他会捧读;天还朦朦亮,唤不醒我起床为他做早餐的凌晨,他会在他的房间,打开台灯,坐在一个小圆凳子上,戴上老花镜,特别认真地阅读,而我知道,其实这些文章,他自是读过不止一遍。当然,《中华儿女》也会吸引我这个年龄的读者,红旗下长大的人,对先辈、对伟人、对红墙的神往总是很天然。《中华儿女》对我并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它更多承载了我青年时代的梦想与追求,也见证了我的喜怒哀乐,它给了我看问题看世界的新角度。它于我有友情,更有亲情,每每看到她,总是和我的亲人捧读她的画面重叠。
中华儿女杂志社副社长张怡多年来一直在给我远在云南的家人寄杂志,期期不落,但凡我回家都会很感慨,这样的精神食粮对我的父母是极好的抚慰,更让我体会杂志社的这份温暖长情!
和《中华儿女》注定是缘分,如今的社长李而亮,是我武汉大学中文系79级的师兄,最有趣的记忆是我坐在桌子上他给我化妆,我们要一起演校园话剧,我演女二号(哈哈),他演匪兵甲(哈哈),大概是上学前他曾经在某个团里呆过,所以他又演戏又帮同学化妆,特别专业热情。他在《人民日报》当记者、又到《西藏日报》当总编辑,再到《人民日报》市场报任总编辑、《中国青年报》任总编辑,最后到中华儿女杂志社担任社长,阅历丰厚,他有自己的办刊理念,散发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原来的月刊变为半月刊,充分彰顯他作为报人、出版人的水准和眼光。
一个与时代同呼吸的名牌刊物,走过25年不平凡的岁月,带给时代带给读者抹不去的辉煌记忆,深情祝福,《中华儿女》未来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