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石头,让孩子自主生成,并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引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认识石头的特征,玩中学,学中玩,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使师幼在共同成长的同时,感受石头带来的乐趣,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关键词: 预设教学 幼儿教育 “石趣”教学方案
孩子们在玩沙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会向我汇报:“沙子里有许多小石头。”我的脑子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将“石头”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了解、想象,那么孩子们可能会喜欢,于是就预设教学方案“石趣”,并以此作为开展石头活动的一个框架。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谈话等。我对孩子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识到了“石趣”这一教学方案的价值所在: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于孩子本身的关注点,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其次,石头作为一种自然物,在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教育,符合新纲要要求。再者,泉州惠安有“石雕之乡”的美誉,有关石头的素材很多,充裕的本土资源有利于教学方案的开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孩子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尊重孩子。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审时度势,做好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孩子们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对预定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石头的产地》不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可以选择一面带过或取消内容。有的预设教学内容部分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生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比如,预设教学内容《认识石头的外形》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于是生成教学内容《美工活动——鹅卵石小路》、《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有些部分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制作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比如,《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中,许多孩子对石头灰暗的颜色不感兴趣,没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制作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有趣的活动情境中,激发用石头制作的浓厚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小班幼儿非常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但是他们的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不仅可因势利导顺应小班幼儿爱玩的天性,还可促进孩子身体协调发展。但在原先预设教学中并没有体育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真正的石头会存在危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刚巧我看到报纸,报纸的颜色与石头还有点像,把石头揉成一团不就是一块石头了吗?打定主意,这次我将活动领域延伸到体育领域《体育活动——运石造房》。活动开始以扮演小动物引入,讲解游戏玩法小动物运“石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一看都喊“报纸石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鼓励孩子敢于尝试运报纸石头造房子所带来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与时俱进的领域拓展,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我原先编制的教学方案中,没有石头在水中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我在参与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将课题延伸到水里,孩子们研究的兴趣就会更浓。果然如此,孩子们不仅兴趣十足,而且观察到了石头在水中的变化,并了解了沉与浮及简单的力学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在区角活动中增添了玩水这一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
應彩云老师说:“情景化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开展。”孩子还小,充满趣味材料的样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泽、游戏性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满怀兴趣地学习。为了让孩子的手更灵巧,手肌肉更强健,在班级开展的特色区教学活动中,我让他们学习“捞石头”:一盘石头、几个盘子、一些捞石工具(勺子、筷子等);操作要求:一次捞一块石头。在头几次操作中,一些孩子不是“捞石头”,而是“拿石头”,就是一次捞很多石头放到盘子里,一盘石头都不够他一人操作,或刚开始还蛮有兴趣地操作,没过一会儿,就放下操作材料,坐着发呆。我感到孩子对“捞石头”不甚喜欢。于是,我用盒子做了动物头饰箱,张着大大嘴巴,色泽鲜艳,替换了原来的茶叶盒。我告诉孩子:“我们把石头当成食物,捞食物喂小动物吃吧,一次就喂一块石头,这样小动物才不会吃得撑了。”经过这样的设计,孩子爱操作了,轮流交换捞石工具进行操作,玩得不亦乐乎。
与石结缘,师生同乐,我们认为方案是成功的。在实施“石趣”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案的预设生成、实施开展、教学总结等,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幼儿最终获得了知识,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在成长,通过与幼儿的谈话、电脑查阅,看了孩子们带来的百科全书、图片、标本之后,师幼在共同探索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展示出了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了智慧和个性。我分享是孩子们投入学习的乐趣,是我的付出被孩子接受的喜悦。这份分享将激励我继续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在探索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分享喜悦与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2]应彩云.孩子是天我是云——应彩云幼儿教学案例随笔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
关键词: 预设教学 幼儿教育 “石趣”教学方案
孩子们在玩沙的时候,几乎每一次都会向我汇报:“沙子里有许多小石头。”我的脑子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将“石头”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进行探索、了解、想象,那么孩子们可能会喜欢,于是就预设教学方案“石趣”,并以此作为开展石头活动的一个框架。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谈话等。我对孩子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识到了“石趣”这一教学方案的价值所在: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于孩子本身的关注点,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其次,石头作为一种自然物,在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教育,符合新纲要要求。再者,泉州惠安有“石雕之乡”的美誉,有关石头的素材很多,充裕的本土资源有利于教学方案的开展。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教师认识到孩子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要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分析孩子的想法、做法,真正尊重孩子。同时这也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审时度势,做好孩子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
事先预设的教学内容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有些内容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比如,孩子们因为生活经验的限制,对预定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石头的产地》不感兴趣,这时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可以选择一面带过或取消内容。有的预设教学内容部分是孩子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给予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主生成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比如,预设教学内容《认识石头的外形》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于是生成教学内容《美工活动——鹅卵石小路》、《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有些部分的内容则需要通过教师的诱导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让孩子寻找资料、组织参观访问、制作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发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进一步探索的需要。比如,《美工活动——制作石头玩具》中,许多孩子对石头灰暗的颜色不感兴趣,没有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制作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教师创设的有趣的活动情境中,激发用石头制作的浓厚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内部及各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小班幼儿非常活泼好动,喜欢蹦蹦跳跳,但是他们的动作还不是很协调,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不仅可因势利导顺应小班幼儿爱玩的天性,还可促进孩子身体协调发展。但在原先预设教学中并没有体育领域的学习内容,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使用真正的石头会存在危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刚巧我看到报纸,报纸的颜色与石头还有点像,把石头揉成一团不就是一块石头了吗?打定主意,这次我将活动领域延伸到体育领域《体育活动——运石造房》。活动开始以扮演小动物引入,讲解游戏玩法小动物运“石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孩子一看都喊“报纸石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鼓励孩子敢于尝试运报纸石头造房子所带来的乐趣,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与时俱进的领域拓展,促进活动向纵深发展。
又如,在我原先编制的教学方案中,没有石头在水中的变化这一学习内容。我在参与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将课题延伸到水里,孩子们研究的兴趣就会更浓。果然如此,孩子们不仅兴趣十足,而且观察到了石头在水中的变化,并了解了沉与浮及简单的力学现象。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我在区角活动中增添了玩水这一内容,满足了孩子们的需要。
應彩云老师说:“情景化环境可以促进孩子的自主学习的开展。”孩子还小,充满趣味材料的样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泽、游戏性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激起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满怀兴趣地学习。为了让孩子的手更灵巧,手肌肉更强健,在班级开展的特色区教学活动中,我让他们学习“捞石头”:一盘石头、几个盘子、一些捞石工具(勺子、筷子等);操作要求:一次捞一块石头。在头几次操作中,一些孩子不是“捞石头”,而是“拿石头”,就是一次捞很多石头放到盘子里,一盘石头都不够他一人操作,或刚开始还蛮有兴趣地操作,没过一会儿,就放下操作材料,坐着发呆。我感到孩子对“捞石头”不甚喜欢。于是,我用盒子做了动物头饰箱,张着大大嘴巴,色泽鲜艳,替换了原来的茶叶盒。我告诉孩子:“我们把石头当成食物,捞食物喂小动物吃吧,一次就喂一块石头,这样小动物才不会吃得撑了。”经过这样的设计,孩子爱操作了,轮流交换捞石工具进行操作,玩得不亦乐乎。
与石结缘,师生同乐,我们认为方案是成功的。在实施“石趣”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从教学方案的预设生成、实施开展、教学总结等,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作用,给孩子充分自由探索,尽情表现和共同生活的机会,幼儿最终获得了知识,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样在成长,通过与幼儿的谈话、电脑查阅,看了孩子们带来的百科全书、图片、标本之后,师幼在共同探索中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展示出了学习能力和创造潜能,展示了智慧和个性。我分享是孩子们投入学习的乐趣,是我的付出被孩子接受的喜悦。这份分享将激励我继续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在探索中分享经验与成果,分享喜悦与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5.
[2]应彩云.孩子是天我是云——应彩云幼儿教学案例随笔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