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它千遍也不厌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chuanq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认为,读,对于阅读教学来说,要说有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为此,笔者曾撰文《阅读教学应该将“读”进行到底》(载《教学月刊》2010年第7~8期),提出阅读教学应该要有“多读”“实读”“细读”“慧读”和“乐读”。时隔数月,在对一些课例的再度关注之下,关于“读”的话题,笔者禁不住又有了想要言说的冲动。
  我想说的是,关于阅读教学的“读”,可以用一句“读它千遍也不厌倦”来加以表达。我的理由是:
  
  一、“读”,是阅读教学的“救命稻草”
  
  如果说阅读教学真的是有“命”的话,那么,它的这条命是攥在“读”手上的。也就是说,有读,阅读教学就活了:没有读,阅读教学就死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请看:
  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我(吴琳老师,作者注)曾遭遇尴尬之境。任我极尽启发之能事,学生就是说不出“漂呀漂”与“漂”到底有什么不同。于是我急中生智,拿出了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读,用快、慢两种语速把下面两个句子读给学生听。
  “纸船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读音刚落,一生抢答:“我知道了,第2个句子漂得慢!”
  为什么会“漂得慢呢”?
  学生纷纷回答:
  “纸船是顺着小溪从山顶漂到山脚的,不是一下子就落下来的。”
  “纸船沿着小溪漂流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是碰上石头翻掉,小熊就再也见不到松鼠的礼物了。”
  “纸船在小溪里是慢慢悠悠漂着的,它载着松鼠的礼物,所以漂得很快乐。”
  我高兴极了,连忙告诉学生:从一个“漂呀漂”,你们读出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个词用得多么生动啊!
  曾几何时,我们的阅读教学习惯了问,习惯了讨论,甚至习惯了感悟。虽然“问”“讨论”“感悟”都是阅读教学的手段,但是,它们都不及“读”来得直观,来得简便,来得有效。吴琳老师是小语界的顶尖人物,可她在“极尽启发之能事”之后,学生却仍不能说出“漂呀漂”与“漂”到底有什么不同,但是,通过把句子一读,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可见读的功效不一般啊!读有如此的功效,可我们的阅读教学却常常把读撂在一边,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常常置“读”于不顾。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二、“读”。是阅读教学的“金科玉律”
  
  金科玉律者,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信条也。无论从权威的资料看,还是从权威人士的教学经验看,阅读教学都应该操稳“读”这根“信条”。
  朝远看,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出台的《关于改进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中就有这样的条文:“阅读教学要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一要人人都读,二要多读。课堂上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文基本上要在课堂上读熟。没有大面积、反复朗读的课,不是好的阅读教学。”
  朝近看,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也写有这样一段话:“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由远及近,权威资料对于阅读教学中“读”的强调始终是基本点与核心点。这种强调的一脉相承,不是巧合,而是阅读教学的性质使然。
  至于权威人士的言语更是多而深刻。譬如,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张田若先生就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徐永年说:“阅读教学一定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语文界德高望重的于永正老师更是把“读”奉为阅读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旨要,他说:“阅读教学,朗读好了,既留下了形象、情感,又留下了语言。一句话,便‘意文兼得’了。”还说:“没有朗读或朗读不到位的课堂是冷冰冰的课堂,是没有味道的课堂,是没有灵性的课堂。”又说:“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核心是‘读’。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可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写得生动’。”
  这些名家对“读”的强调,不光停留在口头上,他们的课更是琅琅之声不绝于耳。笔者听于永正老师上课多次,每次听后,除了被他在课上所体现出的朴实、扎实、诙谐、淡定之风格所感动,还常常为他课上“读”的设计、指导、把持以及充分、深入而感佩。我想,名家之“名”,课堂教学技艺之娴熟固然是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把握学科的性质和学科教学的真谛,乃是更为重要的方面。
  
  三、“读”。是阅读教学的“道德底线”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有“读”,不是什么高尚、高明和值得高傲的事。说白了,它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你看,“阅”是无声的读,“读”是有声的读,所以,“阅读”都是读,就是读。那么,阅读教学呢?就是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和技巧,又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得“读”的本领,提升“读”的水平。
  因为是道德底线,所以,阅读教学的课首先就应该“有读”。在设计上,我们完全可以从“读”字上去考虑,去谋划。譬如,每拿到一篇课文,便思忖:这篇课文应该读哪里?——哪些字词最需要读?哪些句段最值得读?课文中有哪些读的难点、疑点和拐点?这篇课文应该怎么读?——什么时候齐读?什么时候自由读?什么时候默读?什么时候朗读?是不是可以演读?是不是需要诵读?是不是应该背读?这篇课文的这些“读点”应该由谁来读?——重点处谁读?疑难处谁读?生涩处谁读?平易处谁读?这篇课文在“读”的策略上应该如何控制?一初读怎么读?试读怎么读?反馈性的时候怎么读?检测性的时候怎么读?在上这篇课文时,课堂上“读”的气氛应该如何渲染?——是借助视频还是利用音响?是图文对照还是话语导引?是合作帮扶还是技艺比拼?……总之,一句话,课文和课堂的设计就用“读”一个字贯穿。
  在对课的评价上,也完全可以用“读”去衡量。如:以读的量、读的质、读的面、读的味和读的提升、读的增值,来判定课的优劣。
  当然,“有读”不单单是指课堂上“读”要善始善终,还包括有滋有味。因为,只有读得有滋有味了,“读”的意义才能够得到诠释,阅读教学之“效”也才能够得以显现。何谓有滋有味?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齐读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齐答)我。
  师:一起读课题。(生读,把“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生读,把“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把“才对”读成重音)
  先不说执教者能够在这么一个课题上大做“读”的文章,显示出对阅读教学关于“读”的强烈意识,单就所变出的关于读的“花样”,就不得不令我们折服。这些“花样”的突出价值便是让学生的“读”变得有滋 有味——同样的语言文字,朗读时不同的重音,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而朗读时的读准重音,就是为了把语言信息准确地表现出来。那么,假如有这种久而久之的朗读训练,学生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就不单单是关于朗读技术的提高,而是习得了一种捕捉语言信息的本领,成了读的“功能兼得”。
  
  四、“读”。是阅读教学的“美轮美奂”
  
  这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说,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雪中送炭”,更是阅读教学的“锦上添花”。也就是说,“读”能够使阅读教学变得如花似玉、美不胜收。对于这个,特级教师窦桂梅是最有发言权了。她有个很新的观点: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说朗读是“理解”,好懂,因为古人说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说朗读是“发现”,就不怎么好懂了,因为它太新,也太深。但是,如果你能好好地去读读寞桂梅老师的经典课例《林冲棒打洪教头》,也就会对“发现”一说报以深刻的赞同和真切的赏服。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用两个课时来上的。课的特别之处,是“读”就像一根红线,把两节课美美地、紧紧地串起来了。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教学板块: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朗读题目;第二板块:朗读外貌;第三板块:朗读语言;第四板块:朗读动作;第五板块:朗读总结。
  
  【第二课时】
  第一板块:朗读题目;第二板块:朗读动作;第三板块:朗读外貌;第四板块:朗读语言;第五板块:朗读总结。
  两个课时,五个板块,不仅教学形式同(“朗读”),教学内容同(“题目”“外貌”“语言”“动作”“总结”),教学的顺序也同(除“朗读动作”的位置有所变化外)。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设计不是太呆板、太机械了吗?不,不但不呆板、不机械,还很绮丽、很亮丽。这是对阅读教学的“洗礼”。这种洗礼,无疑让阅读教学变得面貌全新了。而这,恰恰是阅读教学的至善至美!
  板块还仅仅是它的“表面”。至于课的“内质”,是真的要让人感到震撼的。就拿“朗读题目”这个板块来说,那种痴心的读,那种全力的读,那种有提升的读,那种理解和发现的读,实在叫人叹为观止。且看:
  
  【第一课时】
  师:说到豹子头林冲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所以《水浒传》六至十一回都写到了他(出示课件)。
  师:这便引出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八回的一个章节。让我们好好朗读题目!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打”上)
  师:(点评)如闻其声!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林冲"上)
  师:(点评)如见其人!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重音在“洪教头”上)
  师:(点评)打的不是别人,就是这“洪教头”!
  师:千古美文在手,须得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就像读题目一样,逐字逐句地、细细地朗读这篇千古文章。(板书:朗读)
  
  【第二课时】
  师:好,还从朗读题目开始,齐读!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在这场枪棒较量中,林冲最终一招制胜——“一扫”,那题目应该是——
  生:林冲棒扫洪教头。
  师:那为什么是“林>中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棒扫”?再读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从内容上,“打”包含了“扫”。
  生:“扫”比较单一。“打”是一个复杂的经过,“扫”只是结果。
  师:有道理!我看这个“打”字不仅包含了“扫”字,文中那“较量、交手、一横、一退”不都是“打”吗?你看,“打”字内涵多丰富,有分量!好题,再读!
  生:(朗读)林>中棒打洪教头!
  生:我觉得读起来“打”字更响亮。
  师:你是从声音上发现,有很大的独特性!那就放开声音朗读,“扫”和“打”,具体比较比较,哪个更响亮、更有分量?(同桌间对读比试)
  师: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想过这两个字儿的发音没有?拼出来!归到哪个音?
  生:“打”归音“a”,是爆破音,“扫”归音“o”,声音不响亮。
  师:张大嘴巴a,a,a,瞧,拼音还真是根好拐杖,从一年级拄到六年级。o,圆圆嘴巴0,o,o,哪个字儿响亮?
  生:当然“打”的声音要比“扫”有分量。
  师:从声音感受这“打”,打出的是胆量,好题!再读!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生:这个打,显得特别利索,一下子打掉了洪教头的狂妄。
  生:打掉了洪教头的骄横。
  生:打掉了洪教头的无礼。
  师:好!从动作上,这打,打出的是力量,棒打狂徒!带着这些感受,再读!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生:我还觉得这个“打”好,其实也打出了林冲的谦虚。
  生:还打出了林>中的知礼。
  生:还打出了林冲的忍让。
  师:是的,从气势上,这打,体现的是一种文字的重量。好一个谦虚君子!带着这种感受再读!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朗读着落至此,我们发现原来题目的“打”字暗藏着这么多玄机,这“打”字实在用得太妙,“打”字一字千钧!全篇文章围绕为什么打、怎么打、打的结果,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整体。真是“力透纸背”再次朗读题目!
  生:(朗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很显然,第一课时对题目的朗读是重在理解,这与前面提到的薛法根的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关键在于提取语言的信息)。第二课时对题目的朗读却是重在发现。这个“发现式”的朗读不得了——不仅有发现,而且有大发现和多发现。但是,笔者认为,发现的到底有多大、有怎样的多,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学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大、那么多的发现。为什么呢?因为有读,有那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读。正是这样的读,学生上了“发现”的“快车道”——关于文字内涵的发现,关于文字“音量”的发现,关于文字力量的发现,关于人物性格的发现,甚至关于语言“美”的发现。那么,这是不是可以说,“读”能够使阅读教学变得美轮美奂呢?
其他文献
选编进教材的儿童诗有的是童话诗,有的是寓言诗,有的是科学诗,还有的是故事诗……无论是哪一类儿童诗,都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和情感,都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教授认为:“儿童本位、儿童中心、儿童视角、儿童情结,这些都是铸就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元素。”一首优秀的儿童诗也一定是从儿童视野出发,以儿童的语言勾画出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和心灵世界,跳动和张扬着儿童精神。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
摘要:打造一校一品特色,要依托学校文化内涵,依循国家课程标准,精准定位、精心构思、精细实施。以育人为本,多措并举,品出内涵、品出价值、品出特色、品出健康,多元发展。  关键词:一校一品;三门球,校本课程;多元开发;精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1-0039-03  2018年11月21-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
【摘 要】质疑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学为中心”理念指导下,开展“问题导学”的实践研究,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实践过程中,要明确各学段目标,分层培养学生自主质疑习惯;渗透质疑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衔接;扣准学习的困惑处,以学定教,构建语用场。  【关键词】自主质疑;学段;导学;语用  质疑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创造
这是一堂读写结合的合作课堂案例。在这节“人物外貌描写”的课中,针对学生平时作文“写人物外貌无法抓住关键特征,导致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合作。通过合作以及分享,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学生关照、尊重的意识逐渐得到培养,互助、和谐的课堂生态初步呈现。  第一次合作:交流先学,分享碰撞  【案例片段】  1.学生独立完成先学单。  2.出示分享先学的要求。  具体步骤是: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练,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无法一下子领会诗歌中的意境,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教师应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有效而富有情趣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观”画——再现古诗情境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但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
【摘 要】“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流于形式。要真正做到以演促读,就应让学生融入角色、品析角色、延展角色,唤醒他们对文本语言的亲切感,引导他们紧扣关键词和提示语,拓宽言语表现的空间,从而在角色体验中实践语用。  【关键词】以演促读 角色扮演 语文运用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够看到教师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进
走近“舞台”,体验神奇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的舞台》(学生齐读课题)。这是篇略读课文,老师指导大家用学过的方法自己学习课文。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生:这舞台在哪里?  生:这是个什么样的舞台?  生:这个舞台上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是个怎样的人?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我”又是御  (教师边
【摘 要】“用教材”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教材为载体,以教者为主,为教者所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学会开发教材,有效重组,灵活取舍;又要注重文本,宏观观照,突出重点;同时还要微观细读,聚焦语言,规范训练。只有在使用教材时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材 重组 文本 语言  “用教材”与“教教材”,在语文教学中,一字之差
摘 要:本文介绍了“Show and Go(讲解和实践)”规则,“Show”即告诉学生要做什么,然后马上让他们去实践(Go)。尽量做到这个讲解过程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以及为了让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能够持续至少50%的中等到大强度的体育活动,提出了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有效教学;学生;动起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3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存在。我们的词语教学应关注语言的精微,用感官与心灵触摸鲜活的语言文字,让孩子在词语的“密林”中徜徉,感受蕴藏在一个字、一个词中灵动的文字魅力。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词语教学可从“趣”“实”“巧”三处着手,破解小学枯燥平面的词语教学密码。  一、 趣,境中表演入乎情  词语教学,不能了无生趣地在字词意思上照搬字典的注解做孤立的识记,而要把词语引领到“语言情境”之中,把一个个词语看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