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就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一个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和水平越高,这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程度就越高。"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1]。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政治参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对政治参与的模式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何谓"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在现代政治学中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涵义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
巴恩斯和凯思在他们的著作《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的各个层次中意图影响政治抉择的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它也包括抗议和暴力行为。与这种观点相类似的是,赫伯特·麦克劳斯基在《政治参与》中也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在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活动。[2]
美国学者布斯和塞莱格森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的目标不完全指向政府,影响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都是政治参与,社区(村庄、街区)也可能涉及公益分配问题,所以政治参与的目标也可能指向社区。[3]
基于上述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我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4]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政治参与的主体而言,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就政治参与的本质而言,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就政冶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就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而言,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模式
政治参与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公民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一种总体性制度安排。由于现代各国国体、政体及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别,造成了各国政治参与模式的极大差异。就目前政治参与模式而言,主要存在着自主参与模式、平民主义模式、技术主义模式和高度动员模式等四种政治参与模式。
(一)自主参与模式
自主参与模式主要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发展过程,尤其以美国为典型代表。自主参与模式认为:社会经济不平等、政治暴乱以及民主政治参与的缺乏,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造成的,因此消除这些弊病的途径是社会经济的迅速现代化和快速发展,以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总体水平,达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实现政治稳定,并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更加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自主参与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自主性的政治参与,社会和政府期望人们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地方社区的事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的活动。它不喜欢那些受政府动员而产生的政治参与,认为动员性的政治参与不能真正地体现民主。公民们只有通过主动地参加利益集团的活动和参加选举等,才能有效地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向政治体系提出自己的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并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整个过程。
自主政治参与模式对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民自主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政治体系对国民意愿的反应就越敏感,这样也就提高了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一体化和认同感,直接促进了政治体系的稳定。"[5]此外,自主参与模式要建立经济高速发展,民主制度完善以及公民素质较高的国家中,同时自主政治参与要与科学规范的程序相配套,否则容易引起政治参与的混乱,进而影响到政治系统的稳定。
(二)平民主义模式
在战后最初的十多年间,由于受美国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独立国家中,普遍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但是有些国家则超越了自主参与模式,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平民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下层劳动人民当作建设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因此就把政治参与扩大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阶层,主张采取对下层劳动人民有利的公平分配等激进政策。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大多数政治参与的平民主义模式最后都失败了。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现代化水平很低的竞争性政权中,政治过程事实上被拥有政治参与的资源和能力的少数集团所垄断,因此公平分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并且由此造成政府能力低下,各种政策难以执行。第二,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中,由于各阶层都积极参与政治,使政府面临很大的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压力,从而引起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强烈反对,因此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第三,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进行分配,不仅会引发冲突,而且由于占用了未来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积累,从而断送了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可见平民主义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选择,虽然它的平民主义的特征和为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福利的努力是积极进步和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它试图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参与作为民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是网民及虚拟团体以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公共决策、公共事务的一种行为过程。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形式,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为政府决策民主化提供实证价值;在思维观念上增强民主的认同原则和秩序,改善社会的舆论环境。[6]与此同时,网络虽然实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但却缺乏有效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盲目性使网络无法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这样一来,社会成员极易因矛盾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而变得不满,其中的极端者甚至成为网络暴民,导致事实的真相却被掩盖,这种政治同样是非正义的。一旦网络社会的极端意见辐射到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荡,这无疑是最坏的政治状况。
(三)技术主义模式
技术主义模式又可称为专家治国论,它在自由主义模式和平民主义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遭到失败后,逐渐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其主要特征:鼓励投资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压制或者不鼓励政治参与,使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对收入分配平等问题的关注情况,技术主义模式又可分为独裁技术型和平等技术型两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力求保持低水平的政治参与,不同的是独裁技术型只关心经济增长而不关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平等技术型则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而且也关心收人分配的公平性。
独裁技术型战略的重点在于强调提高政府维持秩序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尽管这种战略能产生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只对富人有利。采用这种发展战略的国家,形成了一个由享有特权的城市中产阶级与遭受穷困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两极分化的社会。为了维持特权,国家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机构来压制人民对平等和参政的要求。由于这种模式必然要造成收入不公平的扩大,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战略选择,而不能长期运用。因为收入不公平过大,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后,必然要造成社会的紧张和动荡,产生政治体系的不稳定,对政治参与的过分压制必然会使人们诉诸非法的参与,甚至是反政府、反体系的参与,爆发社会动乱和革命。
平等技术型战略的特点是政府不鼓励政治参与,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公平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采用这种模式既可以集中全国的资源全力发展经济,又避免了分配不公平所产生的社会动荡,因此可以算作一种比较好的战略选择。但是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如果继续限制人民的参政要求,恐怕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了。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和韩国都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取消了对人民参政的限制。
(四)高度动员模式
高度动员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治参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动员人民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并且参与的内容和方向都是由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控制的,政府试图通过这种动员性的政治参与加强自身的权威和效能。它与平民主义模式不同的是,在平民主义模式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没有经过引导和控制的参与,目标是要向政府施加压力,与其他阶层争夺权力和资源;在高度动员模式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由政府发起、引导和控制的,目标是要加强政府的权威和效能,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我国自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参与基本上属于高度动员模式。在这一段时期内,人民参政的主要方式是参加党和政府发起的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运动等,都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人民群众参政的广度日趋扩大,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这种政治参与中,人民参政的目的主要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而不是对政策施加影响,人民的参政成了党和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参与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动员参与仍然存在,但是已经改变了以前那种政治参与过分扩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状况类似于技术主义模式中的平等技术型,但是又有所不同。技术主义模式限制政治参与,而我国目前虽然不动员、不鼓励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正在全心全意地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并不限制人民的政治参与,而是为人民进行政治参与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结语
人类的政治发展史表明,政治参与的扩大是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过渡的直接动力。正是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提出了改变传统政治体系的要求,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过渡。从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来看,政治参与主体将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由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由非理性参与向理性参与转变,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也会越来越经常地被利用起来;从个体性、无组织向群体性、有组织的政治参与转变,从偶发性向经常化转变。便捷的通讯工具,会给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方便,越来越容易出现有组织的联合行动,从而使政治参与向组织化、实体化、社团化方向发展。总之,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2]转引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3]转引帕特里克·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年第4期。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5]程同顺.《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6]石杰琳.《网络参与对民主发展的启示》,人民论坛,2010年第32期。
[7]杨龙.《试析前28年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彦泽(1987-),男,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何谓"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在现代政治学中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已经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不同学者对政治参与涵义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
巴恩斯和凯思在他们的著作《政治行为:五个西方民主国家的群众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是在政治的各个层次中意图影响政治抉择的公民的一切自愿活动,它也包括抗议和暴力行为。与这种观点相类似的是,赫伯特·麦克劳斯基在《政治参与》中也认为,政治参与是表示社会成员选择统治者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在公共政策形成等方面的自愿活动。[2]
美国学者布斯和塞莱格森在《拉丁美洲的政治参与》中认为,政治参与的目标不完全指向政府,影响或试图影响公益分配的行为都是政治参与,社区(村庄、街区)也可能涉及公益分配问题,所以政治参与的目标也可能指向社区。[3]
基于上述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我们认为,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4]政治参与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就政治参与的主体而言,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就政治参与的本质而言,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就政冶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就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而言,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主要模式
政治参与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里公民介入政治过程、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一种总体性制度安排。由于现代各国国体、政体及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别,造成了各国政治参与模式的极大差异。就目前政治参与模式而言,主要存在着自主参与模式、平民主义模式、技术主义模式和高度动员模式等四种政治参与模式。
(一)自主参与模式
自主参与模式主要反映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发展过程,尤其以美国为典型代表。自主参与模式认为:社会经济不平等、政治暴乱以及民主政治参与的缺乏,是由于社会、经济的落后造成的,因此消除这些弊病的途径是社会经济的迅速现代化和快速发展,以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总体水平,达到更公平的财富分配,实现政治稳定,并为广泛的政治参与和更加民主的政治制度奠定基础。
自主参与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自主性的政治参与,社会和政府期望人们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地方社区的事务、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的活动。它不喜欢那些受政府动员而产生的政治参与,认为动员性的政治参与不能真正地体现民主。公民们只有通过主动地参加利益集团的活动和参加选举等,才能有效地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向政治体系提出自己的要求,为政府决策提供基础,并影响政府决策及其执行的整个过程。
自主政治参与模式对政治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民自主政治参与的程度越高,"政治体系对国民意愿的反应就越敏感,这样也就提高了公民对政治体系的一体化和认同感,直接促进了政治体系的稳定。"[5]此外,自主参与模式要建立经济高速发展,民主制度完善以及公民素质较高的国家中,同时自主政治参与要与科学规范的程序相配套,否则容易引起政治参与的混乱,进而影响到政治系统的稳定。
(二)平民主义模式
在战后最初的十多年间,由于受美国自由主义模式的影响,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独立国家中,普遍建立了议会民主制度。但是有些国家则超越了自主参与模式,采取了较为激进的平民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把下层劳动人民当作建设理想社会的依靠力量,因此就把政治参与扩大到了下层劳动人民的阶层,主张采取对下层劳动人民有利的公平分配等激进政策。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大多数政治参与的平民主义模式最后都失败了。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在现代化水平很低的竞争性政权中,政治过程事实上被拥有政治参与的资源和能力的少数集团所垄断,因此公平分配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并且由此造成政府能力低下,各种政策难以执行。第二,在较为发达的国家中,由于各阶层都积极参与政治,使政府面临很大的重新分配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压力,从而引起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所有者的强烈反对,因此会引发激烈的政治冲突。第三,更重要的是,在没有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进行分配,不仅会引发冲突,而且由于占用了未来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积累,从而断送了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能力。可见平民主义模式基本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选择,虽然它的平民主义的特征和为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福利的努力是积极进步和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它试图通过扩大政治参与来解决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的做法是不现实的。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参与作为民主参与的一种新形式,是网民及虚拟团体以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公共决策、公共事务的一种行为过程。网络参与作为公民参与的一种新形式,给民主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为政府决策民主化提供实证价值;在思维观念上增强民主的认同原则和秩序,改善社会的舆论环境。[6]与此同时,网络虽然实现了政治参与的扩大,但却缺乏有效的引导、规范和管理,市场的盲目性使网络无法依靠经济手段来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这样一来,社会成员极易因矛盾在短期内无法解决而变得不满,其中的极端者甚至成为网络暴民,导致事实的真相却被掩盖,这种政治同样是非正义的。一旦网络社会的极端意见辐射到现实社会中,有可能引起群众的误解,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社会动荡,这无疑是最坏的政治状况。
(三)技术主义模式
技术主义模式又可称为专家治国论,它在自由主义模式和平民主义模式在发展中国家遭到失败后,逐渐占据了突出的位置,其主要特征:鼓励投资和快速的经济增长,压制或者不鼓励政治参与,使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根据对收入分配平等问题的关注情况,技术主义模式又可分为独裁技术型和平等技术型两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力求保持低水平的政治参与,不同的是独裁技术型只关心经济增长而不关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而平等技术型则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而且也关心收人分配的公平性。
独裁技术型战略的重点在于强调提高政府维持秩序和经济增长的能力。尽管这种战略能产生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往往只对富人有利。采用这种发展战略的国家,形成了一个由享有特权的城市中产阶级与遭受穷困的农民和工人组成的两极分化的社会。为了维持特权,国家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机构来压制人民对平等和参政的要求。由于这种模式必然要造成收入不公平的扩大,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短期的战略选择,而不能长期运用。因为收入不公平过大,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后,必然要造成社会的紧张和动荡,产生政治体系的不稳定,对政治参与的过分压制必然会使人们诉诸非法的参与,甚至是反政府、反体系的参与,爆发社会动乱和革命。
平等技术型战略的特点是政府不鼓励政治参与,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公平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采用这种模式既可以集中全国的资源全力发展经济,又避免了分配不公平所产生的社会动荡,因此可以算作一种比较好的战略选择。但是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如果继续限制人民的参政要求,恐怕就会遭到人民的反对了。所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和韩国都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取消了对人民参政的限制。
(四)高度动员模式
高度动员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治参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动员人民进行积极的政治参与,并且参与的内容和方向都是由政府有效地引导和控制的,政府试图通过这种动员性的政治参与加强自身的权威和效能。它与平民主义模式不同的是,在平民主义模式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没有经过引导和控制的参与,目标是要向政府施加压力,与其他阶层争夺权力和资源;在高度动员模式下,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由政府发起、引导和控制的,目标是要加强政府的权威和效能,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我国自建国至改革开放以前的政治参与基本上属于高度动员模式。在这一段时期内,人民参政的主要方式是参加党和政府发起的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运动等,都进行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积极参加。人民群众参政的广度日趋扩大,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在这种政治参与中,人民参政的目的主要是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而不是对政策施加影响,人民的参政成了党和政府实现既定目标的手段。[7]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政治参与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虽然动员参与仍然存在,但是已经改变了以前那种政治参与过分扩大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状况类似于技术主义模式中的平等技术型,但是又有所不同。技术主义模式限制政治参与,而我国目前虽然不动员、不鼓励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正在全心全意地进行经济建设,但是并不限制人民的政治参与,而是为人民进行政治参与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手段和方法。
结语
人类的政治发展史表明,政治参与的扩大是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过渡的直接动力。正是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提出了改变传统政治体系的要求,并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过渡。从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来看,政治参与主体将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由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由非理性参与向理性参与转变,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先进科技手段也会越来越经常地被利用起来;从个体性、无组织向群体性、有组织的政治参与转变,从偶发性向经常化转变。便捷的通讯工具,会给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方便,越来越容易出现有组织的联合行动,从而使政治参与向组织化、实体化、社团化方向发展。总之,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的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2]转引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3]转引帕特里克·孔奇.《政治参与概念如何形成定义》,国外政治学,1989年第4期。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7页。
[5]程同顺.《当代比较政治学理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6]石杰琳.《网络参与对民主发展的启示》,人民论坛,2010年第32期。
[7]杨龙.《试析前28年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主要特征》,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1期。
作者简介:李彦泽(1987-),男,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