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思想纯洁、感情真挚,对教师天生有一种依赖与依恋心理的中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教师”,当他们得到了所期望得到的教师真挚的爱与关怀,得到重视和理解的时候,往往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快乐。同时,学生会很听从老师,乐于跟老师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和管理中给学生以爱心,学生回报给我们的也应该是爱心。
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采用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证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体现尊重与爱护的理念,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改变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因此,课改也相应的对教师这个角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因此我在开学初不是急于上功课,而是在前几节课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益智题或数学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如:“一人拿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25元的东西,店主由于手头没有零钱,便拿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的小摊贩那里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人75元钱。那人拿着25元的东西和75元零钱走了。过了一会儿,隔壁小摊贩找到店主,说刚才店主拿来换零的百元钞票为假币。店主仔细一看,果然是假钞。店主只好又找了一张真的百元钞票给小摊贩。问:在整个过程中,店主一共亏了多少钱财?这道题道看起来简单的小学算术题,却总是得不到正确答案。不信,你试试看!”学生兴趣马上来了,有的说还不简单,200元呗!,有的说不,是125元,还有的说175元等等,那到底是多少呢,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去讨论思考或也可请家长或朋友帮忙,看看谁的对。第二天还是有很多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我就趁势说:怎么样啊,这是小学算术题,怎么还会难倒这么多的人呢?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啊!又如:“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每根香烧完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段45分钟的时间?”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很具有挑战性,都积极的动脑筋、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答案。当知道有些题目还是MBA考题时,学生们更是有一种满足感。
一堂课45分钟要想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因此,我就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优生要锻造他们卓越的人格。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一位同学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因此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虚心多了,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要善于引导。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提问他,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了什么,因为他们心不在焉。所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设适宜的乐学情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习。
而对于后进生要善于鼓励。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就可以了。这样他们不只自己觉得有希望,还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但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上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他们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适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铆足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而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抓住学生的“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我相信:我们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平时多注意一些方法,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趣题、益智题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教学质量何愁不提高呢?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362600)
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采用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证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前提下,体现尊重与爱护的理念,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注重发展和改变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积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因此,课改也相应的对教师这个角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如何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因此我在开学初不是急于上功课,而是在前几节课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益智题或数学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如:“一人拿一张百元钞票到商店买了25元的东西,店主由于手头没有零钱,便拿这张百元钞票到隔壁的小摊贩那里换了100元零钱,并找回了那人75元钱。那人拿着25元的东西和75元零钱走了。过了一会儿,隔壁小摊贩找到店主,说刚才店主拿来换零的百元钞票为假币。店主仔细一看,果然是假钞。店主只好又找了一张真的百元钞票给小摊贩。问:在整个过程中,店主一共亏了多少钱财?这道题道看起来简单的小学算术题,却总是得不到正确答案。不信,你试试看!”学生兴趣马上来了,有的说还不简单,200元呗!,有的说不,是125元,还有的说175元等等,那到底是多少呢,学生们利用课外时间去讨论思考或也可请家长或朋友帮忙,看看谁的对。第二天还是有很多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我就趁势说:怎么样啊,这是小学算术题,怎么还会难倒这么多的人呢?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啊!又如:“有两根不均匀分布的香,每根香烧完的时间是一个小时,你能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一段45分钟的时间?”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很具有挑战性,都积极的动脑筋、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答案。当知道有些题目还是MBA考题时,学生们更是有一种满足感。
一堂课45分钟要想让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因此,我就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
对于优生要锻造他们卓越的人格。有的聪明男生很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一位同学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因此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虚心多了,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要善于引导。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提问他,他根本不知道你讲了什么,因为他们心不在焉。所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他们创设适宜的乐学情境,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发挥其主导作用,轻松、愉快地学习。
而对于后进生要善于鼓励。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就可以了。这样他们不只自己觉得有希望,还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但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上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他们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适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铆足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自动退出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而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数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心形的上部是一个角吗?角应该有两条直直的边。”“我觉得他们都做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掌声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的问“角的家族里还有其他的角吗?圆圈有角吗?”,有的提出“生活中是不是还有许多的锐角和钝角”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抓住学生的“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实践、交流、动手、动脑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我相信:我们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平时多注意一些方法,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趣题、益智题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教学质量何愁不提高呢?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36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