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基于生本意识的传统水墨画教学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o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水墨画教学 生本意识 教学策略
  学好水墨画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更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然而,现阶段传统水墨画教学却过分依赖于摹本,以“像不像”为标准让学生被动学习。基于这样的现象,加强对学生水墨画教学策略的研究迫在眉睫。所以,本文以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水墨蔬菜》一课为例,从“及时引导,助你观察”“用心启发,由你总结”“动态呈现,请你比较”“大胆放手,邀你体验”“适时降难,让你获得”五个方面探究水墨画生本课堂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由衷地爱上水墨画、传承水墨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及时引导,助你观察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因此,课堂中教师只是一个积极、善意的旁观者,帮助学生确定美术学习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指导他们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大胆地表现、执着地探索。
  在教学《水墨蔬菜》一课引导学生赏析水墨画构图时,有如下教学片段:
  师:左边石涛画的是长在菜地里的青菜,右边张大千、蒲华、齐白石画的都是采摘下来的青菜,但摆放位置不同,并且分别添加了不同数量的萝卜、辣椒来组合画面。这些蔬菜组合布局得当、物体间注意叠压、掩映,体现聚散、高低、前后、轻重的关系,有主有宾、有变化有统一,这就是巧妙的构图。你们发现了吗?下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用你们的“火眼金睛”一起来找一找!
  唯美的水墨画面和教师的指向性引导再加上小组比赛的竞争机制,让学生积极踊跃地睁开“火眼金睛”来寻找画面中构图的形式美。其实,寻找的过程就是先观察再大胆表述的过程,表述的过程就是自主审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用心启发。由你总结
  学会用“浓破淡”“墨破色”的笔墨技巧来表现青菜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师示范生小结”的教学方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来演示齐白石菜叶的画法。这叶片使用的是什么墨色?画完后,老师用什么墨色来勾叶脉打破淡墨的平淡呢?你能为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如果我们把淡墨换成颜色,蒲华的菜叶又采用了什么墨色表现方法?
  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共设置了四个问题来启发学生。四个问题环环相扣,由此“浓破淡…‘墨破色”的教学重点在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讨论中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被适时小结出来。小结过程其实就是图像识读的过程。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它是新时代学生应该拥有的美术五个核心素养之一。不仅如此,这种方式的小结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我的课堂我做主”,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由此,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油然而生,为下面的水墨画创作做了有力的铺垫。
  三、动态呈现。请你比较
  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大师的作品给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为了让学生自主地围绕本课的重难点实现高效的审美判断,教师方向性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上,教师同时出示两位大师的作品图片。
  师:赏析过齐白石和蒲华作品中墨色的运用,我们再来对比一下石涛和张大千两位大师的笔法。
  接着教师播放演示视频,请学生根据视频里的动态呈现,进行比较。教师说的话此刻就是风向标,对比赏析的目标直指两位大师水墨青菜笔法的不同之处。学生眼里紧盯着视频里的用笔,脑袋里思考着两种青菜分别是什么用笔,心里比较着这两种用笔的不同之处。发现之人迅速举手,一瞬间审美判断立刻形成。
  生:石涛的青菜是长在地里的,他是用双勾法空出青菜的叶脉,透亮的叶脉让人更觉菜园瓜地的滋润。张大千的画则是大笔泼墨,十分豪放,但墨色也十分滋润。
  这种审美判断力的形成建立在教师的精准引导上,建立在学生主动比较上。从课堂上选择上等的作品,到教师的方向性引导赏析,再到动态呈现视频,最后到学生主动感知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整个环节层层深入,一气呵成。
  四、大胆放手。邀你体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要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第一次课堂作业时,教师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分两个步骤主动体验。
  第一步,教师引导:我们都知道青菜是水分含量非常高的蔬菜,那怎样才能把这种质感表现得栩栩如生呢?首先,让我们来捏一捏叶柄,掐一掐菜叶。学生通过积极体验,发现青菜的水分确实很高。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脱口而出:“难怪我奶奶经常用青菜做汤给我喝!”短暂的课堂体验以及生活经验,为学生创作水墨青菜奠定了基础。第二步,教师引导: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在画面中表现出青菜水灵灵的质感呢?其实,齐白石、蒲华的作品中就有答案。下面先仔细看老师的演示,然后大家再来试一试。
  为了突破本课“表现青菜水灵灵质感”的教学难点,教师示范了三片菜叶的画法。一片是淡墨画完后立即勾叶脉;第二片是淡墨画完,纸干透后勾叶脉;最后一片淡墨画完后半干半湿状态下再勾叶脉。虽然教师通过示范引导学生主动比较、主动思考并小结出“勾叶脉时一定要把握好时机”的心得,但是“学懂”并不等同于“会做”。因此,如何把握时机,在半干半湿的时候恰到好处地表现出青菜的质感,必须邀请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把握好那个“度”,真正有所收获。这个环节或许放慢了教学节奏,但是唯有让每个学生动起笔来,才是以生为本的真学习,才是基于兒童立场的水墨画真学习。而这种体验是不能代替的,这种体验后的收获进而带来的快感也只有学生自己才能享受得到。
  五、适时降难,让你获得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是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本课教学的原主题是“水墨蔬菜”,教师在一个班级试教后,发现学生无法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该教师向班主任打听后才知道,该班真正初步接触过水墨画的学生只有三个人,其他学生在水墨画方面都是零基础。以学生现有的水平无法在一节课内达到教师预设的“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水墨技法创作出各种各样的水墨蔬菜”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再上这节课时,将课题改成了“水墨青菜”,作业的要求也随之改变:(1)用合适的笔墨画出你心中可爱的青菜,可以写生你带来的青菜,也可以临摹或改画大师的作品。(2)抓住青菜的特征,注意浓破淡、墨破色的时机,画出青菜的滋润和新鲜。
  改变课题,由“蔬菜”到“青菜”,缩小了表现的范围;布置作业,由“创作”到“可以写生,可以临摹,也可以改画”,降低了表现的难度。之所以这样调整,是要通过教学内容的改变,让全体学生达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业展评环节,当黑板上贴满琳琅满目的作品时,一瞬间全班同学都信心满满,不同潜质的学生水墨画的素养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一堂成功的传统水墨画教学,一定要站在儿童的立场,牢固树立生本意识,才能拉近传统水墨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传统水墨画真正“接地气”,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其实,传统水墨画课堂的“生本”含义很丰富,它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尊重学生现阶段的学情……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水墨画,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传统水墨画,并在学习中传承水墨画文化,从而逐步提升其水墨画综合素养。当然,传统水墨画课堂中生本化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一篇文章被编入语文教材之后,不仅具有原生的传播信息价值,更具有新生的“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教学价值。课后练习是编者体现文章原生价值与新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练习的编排,课后练习成了教学内容优选的首要因素。  一、以“习字类”练习为本,确定识字写字教学内容  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标与内容。
【摘要】“比较”是数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探索中得出对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认识,而且能在比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比较 数学课堂 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了“比较”的妙处,开始有意地将一些同时具有某种联系或区别的内容放到一起,让学生去比较、讨论、思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其本质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知识的迁移和贯通。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转变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通过参与课程研发提升自己。利用iPad构建数字化英语课堂,有效改善了传统课堂中纸质教材内容呈现静态单一的不足,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种课堂的转型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更是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深度学习服务,而且符
最近,笔者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顾振彪先生的一篇关于习作教学的文章。顾先生明确指出当前习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脱离中心,层次混乱不清,有话说不出,说出也混乱”的现象。美国教育专家西奥多海伯也曾说过:“要想把习作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承载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培养这种素养?笔者认为“让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灵动而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土壤”,彰显
不知何时起,学生习作刮起了“普通话”之风:一出口便是套路,充斥着看来的好词佳句,少了童真,缺了真情,没了童趣。细究下去,不难发现,在平日生活中父母师长的导引,也多以报刊上的优秀作文为例,灌输所谓“优作”的理念,学生心理上不免产生自卑、畏难的情绪,写作时,迷失在这样那样的“优作标准”里,随波逐流,形成自我言语的“荒漠”。  那么如何打开他们自己的话匣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呢?这就得卸下他们的思想
【摘 要】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本文把数学知识以故事的方式打造成一条完整的、有趣的知识串,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视化。  【关键词】绘本 建构 时间观念 活动体验  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安排时间、遵守时间,应该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可时间是流动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又有周期性和抽象性,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难以理解的。
【摘 要】基于主题意义开展的阅读活动有助于学生不断丰富有关主题语境的相关知识,深化对主题的认知与理解,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以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 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为例,阐述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做法,旨在帮助学生对主题内容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
【摘要】“平均数”是数学统计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能较容易地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特征及价值缺乏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感悟其统计价值,笔者试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利用名师课堂资源、开展认知基础调查,从而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教学,让平均数的意义得到充分的展现。  【关键词】理解 深度 意义  “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摘要】本文从“聊印象中的星空”开始,由学生对星空的疑惑到对星空的神往,通过对精选诗歌的赏读以及师生自然而诗意的对话,激活学生诗意的思维,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首首属于他们自己、属于星空的诗歌,那遥远的星空也在学生的心中多了一份瑰丽和神秘的色彩。  【关键词】星空 想象 创作  一、印象星空:我的问号像星星那么多  师:小时候,最爱听奶奶在夏天的夜晚讲天外的神话,看满天的星星对我眨眼睛,那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