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与菊花的共同之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013w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菊花》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本文着重阐析了小说主人公伊莉莎·阿兰及其种植的菊花的共同之处,旨在更深刻地理解菊花隐含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 菊花 伊莉莎 象征意义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作为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严重的经济危机背景下诞生的重要小说家之一。在作者十余部小说中,他的短篇小说《菊花》自发表以后一直受到评论家的好评,称它为“斯坦贝克在艺术上最成功的小说”、“世界上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萨林纳斯镇山谷丘陵地带的阿兰牧场。12月的大雾笼罩着山谷,伊莉莎·阿兰在她的花园里忙着剪掉去年的菊花花茎,菊花经她的精心照料长得又大又粗。她的丈夫亨利谈完生意后来到身旁,虽然夸赞菊花长得好却表示希望她能培育出那样大的苹果。亨利提议晚上去萨林纳斯吃饭以庆祝谈判成功,伊莉莎表示同意后继续忙碌她的菊花。亨利走后,从乡间路上驶来一辆有篷马车,一直开到她家门口。马车上坐着一个大个子男人,问伊莉莎有没有锅、盆要修。刚开始伊莉莎对此感到有些恼火,说:“我这里没有你干的活。”但是当补锅匠谈论起她的菊花并假装很喜欢时,伊莉莎最初的恼怒和不情愿消失了,她变得很激动。补锅匠紧接着告诉她,他认识的一位太太想要一些好菊花的种子,伊莉莎就用一个红色的花盆装了几棵花苗送给补锅匠。接着她找了两个平底锅让补锅匠补,并付给他50美分。马车开走后,伊莉莎跑进屋里洗了个澡,梳妆打扮好准备晚上出去吃饭。亨利回来了,夸她看起来很结实。当亨利和伊莉莎开着他们的车去萨林纳斯镇时,伊莉莎看到了被扔在路上的菊花。补锅匠把花扔掉,拿走了花盆。伊莉莎躲着亨利像个老妇人一样轻轻地哭了起来。《菊花》的故事情节看起来很简单,它的成功是巧妙运用各种象征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这篇小说的题目《菊花》,象征着伊莉莎·阿兰的人生像菊花一样脆弱、短暂和萧瑟。
  小说中,女主人公伊莉莎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女,健壮能干,然而她生活的萨林纳斯镇山谷丘陵地带的阿兰牧场常被大雾笼罩,就像一个封闭的大铁锅,与世隔绝。如同伊莉莎·阿兰的生活,平静闭塞。她只有把旺盛的精力全部投射到种植菊花上,并且养殖出十英寸大的硕大菊花。但是,她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像极了菊花。菊花植株茎看似粗壮实则脆弱易折,而伊莉莎也是看似健壮结实其实内心脆弱不堪。菊花虽然雍容漂亮但只是花开一季,盛极必衰。伊莉莎对美的追求和爱情的渴望如昙花一现,也许此生不复再现。菊花盛开于萧瑟的秋季,它的出现预示着百花的凋零、严冬的来临。而随着伊莉莎对美的追求的黯然失望,35岁的她在这个秋天也迎来了毕生精神上的严冬。如此一个栩栩如生的绝望的农妇和与她具有共同特质的菊花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菊花象征着脆弱易折,象征昙花一现难以持久,象征暮秋的萧瑟,而伊莉莎恰如菊花一样。她们的共同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伊莉莎和菊花一样,都外表强壮内心脆弱
  伊莉莎种植的菊花“长势很好”,“有的有十英寸那么大”。然而依然需要“铁丝栅栏把太的花圃围了起来”免得家畜“糟蹋”。因此不管菊花长得多大,长势多好,它的秸秆都是易折脆弱的。伊莉莎也长得健康强壮。她的“脸庞瘦削并透着坚毅”,她用自己“有力”的手侍弄菊花,“甚至连她拿着剪刀干活的样子都显得那么有力”,“以至于那些菊花的秸秆相比之下显得纤细柔弱、容易收拾”。由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伊莉莎尽管生活在雾气浓锁的山谷里,但她身强体健,似乎生活得很快乐。但是,在她内心深处却向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以至于僅仅因为补锅匠夸赞了她的菊花和一手好活计,她就异常兴奋起来。“她的脸因为兴奋绷得紧紧的”,“胸脯激动得涨了起来”。她似乎在和补锅匠的谈话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所以“她穿上自己的新内衣,最精致的长袜,还有那件象征着她的美丽的裙子。她仔细地梳理着头发,描眉,涂口红”,她甚至不再满足于丈夫用“棒”和“强壮”夸赞她。但是当她“看到路上有个黑点”,“她知道那是什么”之后,她的希望瞬间破灭了。她甚至都没有勇气“往后看”,她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她看到前面补锅匠的大篷车,她完全可以去质问他为什么不遵守承诺扔掉菊花,她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生气,但是她什么都没有说。她宁愿用“喝一杯”麻醉自己也不选择抗争一下,让自己的怒火发泄出来。她脆弱得不敢去抗争,任由自己的希望破灭。所以她正如她所种植的菊花,看似强壮,实则脆弱不堪。
  二、伊莉莎的希望和菊花一样,都不会持久
  伊莉莎对美的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被补锅匠点燃,仅是因为补锅匠对她种植的菊花感兴趣并说会把她的菊花带走种植。她甚至高兴得把帽子摘了下来,“摇头散下乌黑美丽的长发”。补锅匠用言语的奉承使伊莉莎相信了他的话,甚至在他面前充分展示出了女性的美丽。与补锅匠的接触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内心深处的欲望及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此时,对伊莉莎来说,补锅匠象征着与外部自由世界的联系,他载走的不仅仅是盆菊花,还有伊莉莎对新生活的梦想:离开这压抑孤独的环境和这不解风情的丈夫,去过一种浪漫、自由的新生活。她仔细地洗澡,穿上最新的内衣和最好的袜子。她自信、沉静、目光坚定。然而,她的坚定的信念和希望仅仅持续了不到一天。当她发现她送给“那男人”的菊苗被漫不经心地抛在路边时,觉得似乎自己被践踏了,感到了极大的侮辱和打击。对伊莉莎来说,补锅匠扔掉的不仅是象征美、浪漫和梦想的菊花,还彻底摧毁了她的梦想和希望。就像伊莉莎的希望一样,菊花只是盛开一时,不会持久。
  三、菊花是秋天的象征,而伊莉莎也将迈入精神世界的冷秋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冬季的12月,大雾笼罩着山谷,萨林纳斯山谷上灰蒙蒙的浓雾高高地悬在空中,遮住了天空。但伊莉莎对那种总是“追逐好天气”的流浪的自由生活、对大峡谷以外的世界、对男人世界充满了遐想与渴望。她才35岁,正值美丽迷人、衣着光鲜的美好年华。但是在伊莉莎和丈夫的平淡生活中,性别已经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她的穿着和举动像个男人一样,甚至她的丈夫对她的赞美和评价是“强壮”,“你看上去很壮,能用膝盖把一条小牛腿折断”。而补锅匠这位陌生男人的出现,唤醒了她的性别意识,她抚摸甚至甩动自己的秀发,充分显示女性的美丽,她意识到自己还可以是个美丽迷人的女人。她意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内心深处的欲望及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人生还很长,她还有更美好的未来。然而,补锅匠对她的兴趣与恭维纯粹是一种为了谋生而使用的手段,同她的丈夫一样,补锅匠对菊花、对她都毫无兴趣。她的心境一下子老了起来,“她竖起了大衣领子”,“低声啜泣——像个老太太一样”。伊莉莎对男人世界、外部世界彻底失望,从此步入心理之秋。正如菊花过后,再无百花和春天一样,严酷的隆冬一片肃杀,没有希望。
  综上所述,菊花是伊莉莎情感的寄托,她种植的菊花和她有着惊人的相似。她能种植出像她一样粗壮的十英寸大的菊花,同时菊花也像她一样脆弱不堪。菊花只盛开一时不会持久,伊莉莎也同样只拥有一天的短暂希望。菊花开在暮秋,随着隆冬的来临很快枯萎,伊莉莎随着希望的破灭同样进入人生的寒冬。甚至,菊花即使枯萎了,花瓣也不会落到地上,同样的,伊莉莎永远不会向她的丈夫倾诉自己的痛苦、希望、渴望和绝望。因此,菊花象征着伊莉莎的人生,有很多的共同之处。
  参考文献:
  [1]战晓峰.论《菊花》一文象征手法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其他文献
研究了高温回火状态下35CrNSiMoV钢M—B复合组织中B类型(包括上B和下B)及体积分数对其拉伸、系列冲击、室温及低温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组织的强度高于混合定则;上下B体
摘 要: 本文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对《继电保护测试技术》课程进行改革,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的岗位需求提取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项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提高职业技能。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具备熟练动手能力、解决工程典型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术应用性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职业能力 项目驱动 学习情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各职业院校都在
期刊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大理大学足球专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研究,发现现行培养模式改革是足球人才培养发展的必然;现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足球人才能力的需求;逐步尝试培养模式改革卓有成效,建议密切结合国家相关足球人才培养和需求的政策纲领进行培养模式的改革;着眼于学生就业需具备的足球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敢于创新,让学生尽早到社会足球人才工作岗位实习
期刊
摘 要: 洋思的成功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成功。洋思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把书读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从上课抓起——建立一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学好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关键词: 新课改 洋思 理念  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从此,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逐渐
期刊
机械史,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本文将对中国机械史研究作初步的回顾与前瞻,目的在于与学术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推动这项研究工作。 Mechanical
摘 要: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能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现象在特定条件下再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创新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整合创新演示
期刊
摘 要: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揭露和批判等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其半自传体式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堪称文学巨著,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其中不乏各式各样的女性人物,她们各个形象独特鲜明,但又有相似之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关键词: 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