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日看到几个孩子在玩抓沙子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抓得最多。结果我发现,手抓得越紧,沙子漏得就越多。看到这,我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老师不正像那游戏中“抓沙的孩童”吗?“滴水不漏”的讲解、“绝对肯定”的传授以及“抱着走”、“满堂灌”、“嚼碎喂”的包揽行为,使学生成了接受信息的“容器”。要想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师就应该松开那双“抓沙”的手,把“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权利”!
一、“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给学生一些插嘴权
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它偶然触发,像萤火虫一样跳跃而出,又像流星那样倏忽即逝。因此,当灵感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使之清晰完美。否则,会很快从记忆中消失,即使回忆起来,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创造就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善意的插嘴,就是对孩子心灵的解放、头脑的解放、嘴巴的解放!当突遇“学生插嘴”时,该如何处理呢?
1.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等待非常重要!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有灵性的,给其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2.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面对“学生插嘴”,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表扬他们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从多角度去思考,辨别表达内容的正确性。如此一来,既珍惜、呵护了学生的胆识和勇气,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学生一些发言权
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独语”的场所和表演的天地,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训听”、“追问”和“演练”。教师要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把思考权、发言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价值判断,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意义、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乐趣、享受灿烂丰厚的文化精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三、“跳一跳摘到果子”——给学生一些参与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着力点转到为“学”服务上来。通过营造出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其积极去读、思、议、练、讲、写,促其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器官参与,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有三种:
1.朗读感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的读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撼,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情境表演。表演是用自己的肢体、神态、语言再现故事内容,也是使语言学习鲜活、灵动起来,富有创新、生成意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学生在这种虚拟的、充满想象、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中,会全身心地融入语言实践活动中,他们想象着、述说着,这就是生成;他们表演着、体验着,这就是在创造。
3.仿说仿写。阅读是积累,说写是表达。读说结合、读写结合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扩充、延伸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四、“我选择,我喜欢”——给学生一些选择权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可一提到语文作业,几乎没有学生不感到头疼,也几乎没有老师不感到繁琐。学生厌烦怕做,教师也改得筋疲力尽。虽然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上下过工夫,做过文章,但是仍然走不出“作业形式单调枯燥,作业训练要求统一”的老框框。教师的陈旧观念,依然造就了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的格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不妨采取“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做小主人作业,即自由选择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形式。
1.作业可以选着做。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由于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差异,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所异同。教师应容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一刀切”的做法。“作业超市”、“友情推荐”等新颖的练习形式,既有体现教学目标“下限要求”的练习,又有体现教学目标“上限要求”的练习,会做的就不做,想做的可以试试,不会做的也没关系,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
2.自己给自己出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语文学习也必然因此而更加精彩。在必做作业之外给学生留出自主作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形式、自主选择作业内容,作业的主动权完全属于学生。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又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给学生一些探究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自主探索,尽情采撷甜美的知识之果,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锻炼才能,还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权,尝试着借课外阅读之“石”来雕语文教学之“玉”。
爱,要学会松手。老师们,请抛开教参所限定的条条框框,摘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把手中那根“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写自己多彩的生活;以自己设想的方法,做自己独特的尝试;以自己孩童的眼光,看自己认识的世界;以自己鲜明的感受,唱自己熟悉的旋律;以自己大胆的想象,画自己向往的画面;以自己浓厚的兴趣,演自己欣赏的角色……
一、“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给学生一些插嘴权
课上插话的学生往往处在认真听、积极想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这“不由自主”恰恰就可能是学生思维的火花、灵感的火花。而灵感是不遵守时间表的,它偶然触发,像萤火虫一样跳跃而出,又像流星那样倏忽即逝。因此,当灵感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使之清晰完美。否则,会很快从记忆中消失,即使回忆起来,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创造就常常需要灵感,灵感是创造性飞跃的一种表现。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善意的插嘴,就是对孩子心灵的解放、头脑的解放、嘴巴的解放!当突遇“学生插嘴”时,该如何处理呢?
1.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等待非常重要!等待可以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一个自由想象的时空,能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是有灵性的,给其留有思考的时空,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2.喝彩——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面对“学生插嘴”,教师不仅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而且要经常为学生喝彩,表扬他们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从多角度去思考,辨别表达内容的正确性。如此一来,既珍惜、呵护了学生的胆识和勇气,又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其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欲望。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给学生一些发言权
语文课堂不应成为教师“独语”的场所和表演的天地,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训听”、“追问”和“演练”。教师要从“技术主义”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把思考权、发言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价值判断,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意义、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乐趣、享受灿烂丰厚的文化精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去体悟、去诠释文本,解读意蕴,演绎他们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三、“跳一跳摘到果子”——给学生一些参与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有限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着力点转到为“学”服务上来。通过营造出有巨大吸引力的情感场,引导学生全方位、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过程,让其积极去读、思、议、练、讲、写,促其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器官参与,使每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有三种:
1.朗读感悟。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通过读,进入文本,与之贴近。这里的读主要是美读,由朗读的声音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感动与震撼,形成读者与文本的感应、自我与作者的交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情境表演。表演是用自己的肢体、神态、语言再现故事内容,也是使语言学习鲜活、灵动起来,富有创新、生成意义的一种表现方式。学生在这种虚拟的、充满想象、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中,会全身心地融入语言实践活动中,他们想象着、述说着,这就是生成;他们表演着、体验着,这就是在创造。
3.仿说仿写。阅读是积累,说写是表达。读说结合、读写结合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扩充、延伸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四、“我选择,我喜欢”——给学生一些选择权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可一提到语文作业,几乎没有学生不感到头疼,也几乎没有老师不感到繁琐。学生厌烦怕做,教师也改得筋疲力尽。虽然很多老师在学生的“课外作业”上下过工夫,做过文章,但是仍然走不出“作业形式单调枯燥,作业训练要求统一”的老框框。教师的陈旧观念,依然造就了学生的作业多机械重复、少创造活动,多抄抄写写、少思维训练的格局,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不妨采取“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做小主人作业,即自由选择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形式。
1.作业可以选着做。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性。由于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差异,学生个体学习的效果也会有所异同。教师应容许他们在练习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度,避免传统“一刀切”的做法。“作业超市”、“友情推荐”等新颖的练习形式,既有体现教学目标“下限要求”的练习,又有体现教学目标“上限要求”的练习,会做的就不做,想做的可以试试,不会做的也没关系,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去选择决定。
2.自己给自己出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语文学习也必然因此而更加精彩。在必做作业之外给学生留出自主作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设计形式、自主选择作业内容,作业的主动权完全属于学生。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又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给学生一些探究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这片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中自主探索,尽情采撷甜美的知识之果,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锻炼才能,还能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多的探究权,尝试着借课外阅读之“石”来雕语文教学之“玉”。
爱,要学会松手。老师们,请抛开教参所限定的条条框框,摘下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肃面具,把手中那根“权利”的绳索扔给孩子,让他们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写自己多彩的生活;以自己设想的方法,做自己独特的尝试;以自己孩童的眼光,看自己认识的世界;以自己鲜明的感受,唱自己熟悉的旋律;以自己大胆的想象,画自己向往的画面;以自己浓厚的兴趣,演自己欣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