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每天都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时代要求我们教育要培养创作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3日《人民日报》专题报道:“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的一些做法: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无法独立思考和探索未知领域;实行应试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使学生陷于机械重复;要求学生死记公式、结论,只追求现有的知识,不追求创新;提倡只从教材中找答案,常常表扬哪些听话、完全按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去思考和办事的人,而对那些越出教师预定范围的回答或不确切、不完整但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简单地给予否定。这些做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现代的教学思想是相违背的。究竟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
一、引导类比和联想,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法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其主要特征是能在一瞬间解决问题,它是以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结构为依据,直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有很多发现和发明都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类比的实质是两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从它们的一些属性相同推测出其他某个属性也可能相同,即异中求同。如学生懂得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后,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比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在人脑中,就是各种不同的联想。如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可以联想到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实行迁移。
教学中运用“类比——联想——推广”的方法,往往可以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引发直觉和灵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不过,一般来说,直觉思维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检验,以判断其真假。
二、鼓励猜想,引导探索
猜想属于创造性的想象,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后,学习热情会很高涨,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通过查找资料、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寻求正确答案,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既学得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包括书本的结论和教师自己)挑战,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特别是敢于提出和教师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听,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话。问题提得幼稚也不要去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遇到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当场解答的,应该对那个学生进行表扬。
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有时,学生的质疑过多过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那些问题问得好,那些不着边际,引导学生的质疑逐步变为“少而精”。主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逐步学会质疑。
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后,教师不必立刻作答,要引导学生仪疑、释疑,可以先把问题交由全班同学讨论,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促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填补知识的空隙,引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要用宣布正确答案的方式来解决,过早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会封闭学生的思路。必要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独立的思考,从不同的方法去寻找解题的捷径。
四、培养发散思维,排除思维定势
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总是要先借助发散思维,找出多种方案,然后通过集中思维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便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一种。因此,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发散思维,必须排除思维的定势,冲破固定模式,使学生习惯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按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一般采取“一题多解”和编题训练的方法,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现象,用陌生的态度对待熟悉的事物。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里品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要注意解除学生对范错误或失败的恐惧心理,怕困难、怕艰苦、怕失败、怕犯错误等心理会严重阻碍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失败是难免的,要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意志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養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志向和事业心。教师要设法提供条件,让学生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向学生讲创造发明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发明的信心,启迪创造意识。同时也应教育学生既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此外,教师本人的探索精神,对于激励儿童的创造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主动进行尝试、探索,这样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类比和联想,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法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其主要特征是能在一瞬间解决问题,它是以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结构为依据,直接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上,有很多发现和发明都是通过直觉思维获得的。
类比的实质是两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从它们的一些属性相同推测出其他某个属性也可能相同,即异中求同。如学生懂得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后,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比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反映在人脑中,就是各种不同的联想。如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时,可以联想到已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实行迁移。
教学中运用“类比——联想——推广”的方法,往往可以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度到新知,引发直觉和灵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不过,一般来说,直觉思维还需要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检验,以判断其真假。
二、鼓励猜想,引导探索
猜想属于创造性的想象,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从创造性想象开始的,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创造性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学生猜想后,学习热情会很高涨,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大胆进行尝试、探索,通过查找资料、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寻求正确答案,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既学得知识,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倡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包括书本的结论和教师自己)挑战,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特别是敢于提出和教师的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听,不要随便打断学生的话。问题提得幼稚也不要去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遇到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当场解答的,应该对那个学生进行表扬。
教师还要教学生学会质疑,使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有时,学生的质疑过多过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那些问题问得好,那些不着边际,引导学生的质疑逐步变为“少而精”。主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逐步学会质疑。
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后,教师不必立刻作答,要引导学生仪疑、释疑,可以先把问题交由全班同学讨论,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相互作用,促使全班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启发,填补知识的空隙,引起创造性的连锁反应。对学生的争论,教师不要用宣布正确答案的方式来解决,过早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会封闭学生的思路。必要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没有结论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独立的思考,从不同的方法去寻找解题的捷径。
四、培养发散思维,排除思维定势
创造性地解决一个问题,总是要先借助发散思维,找出多种方案,然后通过集中思维对这些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以便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一种。因此,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要培养发散思维,必须排除思维的定势,冲破固定模式,使学生习惯于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问题,按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找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一般采取“一题多解”和编题训练的方法,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现象,用陌生的态度对待熟悉的事物。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里品质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还要鼓励学生的冒险精神,要注意解除学生对范错误或失败的恐惧心理,怕困难、怕艰苦、怕失败、怕犯错误等心理会严重阻碍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失败是难免的,要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
小学生的自制力差,意志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養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些习惯的培养来磨练他们的意志。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志向和事业心。教师要设法提供条件,让学生和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向学生讲创造发明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发明的信心,启迪创造意识。同时也应教育学生既不要妄自菲薄,要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此外,教师本人的探索精神,对于激励儿童的创造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主动进行尝试、探索,这样就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