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三极》是一部以自然为背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讲述青藏高原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部大型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第三极》由五集纪录片和一集花絮篇组成,每集46分钟。全片以近40个故事的体量生动地展现了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们的祥和生活,反映了藏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生活的延续。本来旨在解读《第三极》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
关键词:第三极;人文理念;生命;信仰;传承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第三极》(曾海若,2015)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大型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它也是中国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并推送到其全球电视网络的国产纪录片,可以说是首次中国自主纪录片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成功案例。“第三极”是相对于南极、北极而言的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唯一一个有着人类丰富活动的极地地带,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该纪录片因此得名。该纪录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了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的生存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生命的坚韧,人们的善良与友爱。
纪录片《第三极》以近40个叙事事件讲述了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上的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藏区的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给动物带来了安全感,高原上的人们乐意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人们在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所谓人文性,就是指纪录片记录生活的目的主要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发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关注。[1]正如阿兰·罗森沙尔在《纪录片的良心》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纪录片的作者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纪录片必须展现、揭示人类的尊严。”[2]影片中,猎人多布杰每天都要穿过废墟到森林深处去召唤藏猕猴,给两千多只藏猕猴喂食,在春季桃花盛开的日子,多布杰要准备更多的食物保证新出生的猴宝宝的口粮。故事追溯到十几年前,50多只藏猕猴闯进了多布杰所在的村子,偷吃庄稼,在没有禁猎前,还是会有猎人捕杀猴子,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村民不仅没有把猴子杀光反而把房子让给了猴子。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开垦荒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加上山下相对更好一些的自然环境,使得村民的经济条件得以改善,而多布杰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子现在已经变成了猴子的乐园。村民们相信,这些都是他们出让土地给猴子后带来的福报。在给藏猕猴喂食物时,大家嬉笑着要给猴子们取名字。在这里,人和动物真正做到了意义上的平等。
朴实的藏区人民相信福报轮回,将传统文化保存并发展,延续着传统生活习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区人民也享受这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小跟着师父在山洞里修行的僧人次成也拥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查询资料潜心研究制药,制成的药丸尽数献给有需要的人们。现代科技的侵入并没有打破这片土地的宁静,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次成身上体现无遗。这一完美地融合在最年轻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斯塔多吉身上也有体现,他是一名西藏大学的学生,也是唯一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格萨尔王传的传承全部靠神授,没有文字记载,靠的就是最古老的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因为有了现代科技,多吉可以把脑海里记录下来的内容全部录制下来,可以通过音频继续习得格萨尔王传,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藏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人文社会纪录片在题材取向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是符合纪录片精神的。在纪录片发展的初期,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所反映的就是典型的现实生活。纪录片俨然成为了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从镜子中,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处境和状态,从而使人类从观照对方而得以观照自身。[3]在观影过程中,时时会被朴实的藏区人民的善良、感恩和克制感动,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藏民与动物朝夕生活,甚至和可能威胁他们生存的狼崽共寝共食。环境造就了他们为善的秉性,博大的胸襟,而正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普世后人。不禁反观我们身边,在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使我们遗落了一些原始的优秀品质。功利的社会使得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更像是一句口号,我们核算着性价比、计算着利益,功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甚至无暇顾及身边人,更别说动物。
《第三极》着眼于普通藏民的生活,讲述藏民故事,从他们的肤色、眼神、笑容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是一部较为出色的纪录片,真正做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这片净土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部影片真正做到了超越国界,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的生命状态的主题上,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找到心灵上的共鸣。辽阔壮丽的美景,朴实真诚的藏民,活泼可爱的动物、自然丰富的资源完美和谐地呈现在整部影片中。愿第三极永远是片净土,愿那里的人们永远真诚。
注释:
[1]景秀明:《纪录的魔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8页.
[2]转引自任远:《美国的电视纪录片》,见《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40页.
[3]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96页.
关键词:第三极;人文理念;生命;信仰;传承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1
《第三极》(曾海若,2015)是一部力争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打造的大型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体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它也是中国首部被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直接采购并推送到其全球电视网络的国产纪录片,可以说是首次中国自主纪录片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成功案例。“第三极”是相对于南极、北极而言的一个地理概念,作为唯一一个有着人类丰富活动的极地地带,青藏高原被称为“第三极”,该纪录片因此得名。该纪录片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展现了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的生存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叹的平衡以及在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生命的坚韧,人们的善良与友爱。
纪录片《第三极》以近40个叙事事件讲述了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区上的人、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活在藏区的人们对天地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给动物带来了安全感,高原上的人们乐意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人们在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所谓人文性,就是指纪录片记录生活的目的主要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发现,对人类生存的一种关注。[1]正如阿兰·罗森沙尔在《纪录片的良心》一书的“序言”中写道:“纪录片的作者阐明抉择、解释历史和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纪录片必须展现、揭示人类的尊严。”[2]影片中,猎人多布杰每天都要穿过废墟到森林深处去召唤藏猕猴,给两千多只藏猕猴喂食,在春季桃花盛开的日子,多布杰要准备更多的食物保证新出生的猴宝宝的口粮。故事追溯到十几年前,50多只藏猕猴闯进了多布杰所在的村子,偷吃庄稼,在没有禁猎前,还是会有猎人捕杀猴子,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村民不仅没有把猴子杀光反而把房子让给了猴子。村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开垦荒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由于旅游业的发达加上山下相对更好一些的自然环境,使得村民的经济条件得以改善,而多布杰曾经生活的那个村子现在已经变成了猴子的乐园。村民们相信,这些都是他们出让土地给猴子后带来的福报。在给藏猕猴喂食物时,大家嬉笑着要给猴子们取名字。在这里,人和动物真正做到了意义上的平等。
朴实的藏区人民相信福报轮回,将传统文化保存并发展,延续着传统生活习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藏区人民也享受这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小跟着师父在山洞里修行的僧人次成也拥有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通过便捷的互联网查询资料潜心研究制药,制成的药丸尽数献给有需要的人们。现代科技的侵入并没有打破这片土地的宁静,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在次成身上体现无遗。这一完美地融合在最年轻的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斯塔多吉身上也有体现,他是一名西藏大学的学生,也是唯一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人。格萨尔王传的传承全部靠神授,没有文字记载,靠的就是最古老的口耳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因为有了现代科技,多吉可以把脑海里记录下来的内容全部录制下来,可以通过音频继续习得格萨尔王传,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给藏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人文社会纪录片在题材取向上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是符合纪录片精神的。在纪录片发展的初期,卢米埃尔兄弟所拍摄的《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所反映的就是典型的现实生活。纪录片俨然成为了人类的一面镜子,人类现实的生存之镜,从镜子中,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处境和状态,从而使人类从观照对方而得以观照自身。[3]在观影过程中,时时会被朴实的藏区人民的善良、感恩和克制感动,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藏民与动物朝夕生活,甚至和可能威胁他们生存的狼崽共寝共食。环境造就了他们为善的秉性,博大的胸襟,而正是因为他们,民族文化得以源远流长、普世后人。不禁反观我们身边,在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加快了我们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使我们遗落了一些原始的优秀品质。功利的社会使得我们的内心变得浮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是平等的更像是一句口号,我们核算着性价比、计算着利益,功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甚至无暇顾及身边人,更别说动物。
《第三极》着眼于普通藏民的生活,讲述藏民故事,从他们的肤色、眼神、笑容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这是一部较为出色的纪录片,真正做到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让这片净土完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部影片真正做到了超越国界,在阐述人与自然关系,人与动物的生命状态的主题上,世界各国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找到心灵上的共鸣。辽阔壮丽的美景,朴实真诚的藏民,活泼可爱的动物、自然丰富的资源完美和谐地呈现在整部影片中。愿第三极永远是片净土,愿那里的人们永远真诚。
注释:
[1]景秀明:《纪录的魔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第8页.
[2]转引自任远:《美国的电视纪录片》,见《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40页.
[3]周兰:《纪录片:影像对历史的传播》[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