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我有篇小说《牛祭》被《中国校园文学》刊于头条。在这篇小说巾,我特意使用了“渲染”与“造势”的法子。渲染是同画创作的一种技法,是用淡的色彩涂抹画面,用以加强艺术效果;造势则是现代惯用的宣传手段。 《牛祭》的情节不算复杂,讲述一头名为青牯的烈性牛与其主人高老辈和牛倌小叶儿之间的恩怨情仇。
三年前,小叶儿救过青牯的命。后来青牯被高老辈重金买回用作赛牛,以求夺冠,但却始终无法降伏它,只得请小叶儿当牛倌,照料和调教青牯。不料在牛王节的赛牛会上,高老辈因得意忘形而对青牯施以打骂,青牯一怒之下将其挑翻……高老辈以为是小叶儿特意教唆,在虐打小叶儿的同时又搁锁了青牯。小叶儿重伤致命后,青牯脱逃,并多次对高家进行报复骚扰……及至后来,在小叶儿坟前折断双角,隐人青山。
青牯性格乖张,行为刚烈,结局悲壮。为了让它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一个鲜活的典型,我不止一次地通过环境和场面的渲染为其造势。这种表圳手法是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在小说创作中也能经常见到。
青牯的出场亮相至关重要。我将最精彩的“行刑”一节安排在开头,让读者一看就触目惊心,心旌摇荡。“夕阳西下,柳河铺了一层橘黄,如同一条披着金甲的蟒蛇,默默无语地向东蠕动。野渡口寂寞而荒凉。黯褐色的码头上拴只小木船,轻飘飘的像水上枯叶,孤寂而又无奈。岩坎边那株老得谢了顶的树倒还有些生气,显出苍劲凝重。那碗口粗细的丫杈犹如斜伸的手臂,挂着一条粗重的纤绳,绳头上结着箩筐大小的活扣,在微风中凝固不动,一股肃杀之气。”
对环境的渲染,显示其庄重肃穆的氛围。接着叙写场面,进一步加深环境的萧瑟气氛:“紧傍河边的小镇忽地响起了钟声锣声,凝重深沉凄切。天地似乎打了个寒战。夕阳哆嗦地抖动两下逐渐钻进浮云。野渡口沉入荒凉幽暗之中。河风肆虐起来,岸边的枯草杂树竹丛都摆动着身子,连柳树上的沉甸甸的绳头也晃动几下……钟鸣锣响之后,镇口响起尖利的号炮。两溜火把忽忽悠悠拥出来,明晃晃焰腾腾地映出古镇的轮廓。一队人马杂沓地朝野渡口走来。打头的是28个赤溜上身的莽汉。他们费力地抬着一个庞然大物,迈动艰难的步子,低沉而合拍地哼着川西特有的抬工号子……”
密锣紧鼓之后,主角出场了:“抬杠上是一头牛,是一头雄健的青锻子水牯。它被捆缚着四蹄,嘴上罩着铁爵子,捆扎在结实的木枷上。但它仍桀骜不驯地昂着头颅,两只尖利的长角直指暝暗的天空,瞪着酒杯大小的红眼睛,喷着粗重的鼻息……”
好一副勇健武猛的神气!谁见了都会胆战心惊,啧啧称奇。不过还没有达到造势的目的,我便通过下面的细节描述将其推进一步:“到了河坎古柳下,汉子们打好柱,放下抬杠:,架好水牯。族长高老辈一扬手,喊出了一声干涩的‘喳’之后,跳出两个抹墨涂朱的壮汉,扯过绳扣,揪过牛头就往里套……眼看那牛头就要被勒紧吊挂起来,不想那牛头却猛然甩摆两下,哞然一声长嗥,挣脱铁嚼子,在坚硬的地头上翻滚几下,挣断绳索,折断木枷.顶天立地硬挺起来,虎视着惊傻了的人群,哞啊一声长呜,弯弯的长角划出一道墨黑的弧线,呼地一声,将古柳半腰齐齐折断……
“于是,刀枪棍棒齐上,青锻水牯挺着硬梆梆的长角沉重地踹过来,闯开一条血路,迅速跑去,隐没在逐渐浓重的黑幕中”
读这节的时候,谁都会为青牯、高老辈捏一把汗。好在青牯安全脱逃,高老辈也没受到攻击,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当然,青牯和高老辈的形象还是表面的、粗略的。读者很想知道细微之处,于是我才顺势反过来追根溯源,读者也才会牵肠挂肚地读下去。
小说的结尾也是如此,我不仅继续渲染环境的深沉凝重,场面的激烈悲壮,为青牯最终的行为造势,同时也是为谋篇布局、前呼后应的需要。
“……这是邛崃山的余脉,峰峦虽不算高,但奇伟雄险,别具一格,尤其是紧傍河边的双峰。那时已太阳西沉,但夕照余晖依旧从山脊上进出强烈的光束,依旧不失尊严地吐着血红。那晚霞也依然瑰丽而华美。一只鹰在空旷的苍穹中冷漠地滑翔,羽翼涂着血色。”“绿地格外凝重深沉。靠岸壁一侧隆起个小小的黄色坟堆.没有草,泥土湿乎乎的。那是小叶儿的坟墓。”“它静静地伫立在坟边,四腿如四根黑铁柱子,双眼放亮,长角高翘。它此刻平静多了,不叫不动,就是那伙子持刀执杖的人们涌上来,它也不咆哮不张狂了。”“猛然间,岩壁发出两声尖厉的巨响,天摇地晃,沙石横飞。人们掉头一看,一幅惨烈的奇景把人们惊呆了!青牯竟将双角碰断,满头红艳艳的鲜血横流……挺立片刻,猝然倒在小叶儿坟前……坟前那片浅浅的绿草地立时变得血红鲜丽……”“人们不忍离去,默默守候青牯两天两夜。在一个太阳娇艳的清晨,青牯又挺立起来了。残缺的角茬沾满泥土血污。空气纯净而又透明,山间漂浮起一层轻柔的雾气。一只鹰在蓝幽幽的天际出现,羽翼红得耀眼。青牯冷漠地环顾一遍人群,定定地瞅瞅面色憔悴的高老辈,然后昂起头,向蓝天和旷野一声呼叫:哞啊啊……青牯这才掉转头,一步一步朝大山深处走去。瑰丽的朝霞照映着它,瞬间便一片斑驳辉煌。”青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它的形象却在读者心中立起来。
每篇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渲染和造势也不能硬套滥用。否则,就会给人以故意夸大和不着边际之感。
三年前,小叶儿救过青牯的命。后来青牯被高老辈重金买回用作赛牛,以求夺冠,但却始终无法降伏它,只得请小叶儿当牛倌,照料和调教青牯。不料在牛王节的赛牛会上,高老辈因得意忘形而对青牯施以打骂,青牯一怒之下将其挑翻……高老辈以为是小叶儿特意教唆,在虐打小叶儿的同时又搁锁了青牯。小叶儿重伤致命后,青牯脱逃,并多次对高家进行报复骚扰……及至后来,在小叶儿坟前折断双角,隐人青山。
青牯性格乖张,行为刚烈,结局悲壮。为了让它的形象立起来,成为一个鲜活的典型,我不止一次地通过环境和场面的渲染为其造势。这种表圳手法是戏剧和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在小说创作中也能经常见到。
青牯的出场亮相至关重要。我将最精彩的“行刑”一节安排在开头,让读者一看就触目惊心,心旌摇荡。“夕阳西下,柳河铺了一层橘黄,如同一条披着金甲的蟒蛇,默默无语地向东蠕动。野渡口寂寞而荒凉。黯褐色的码头上拴只小木船,轻飘飘的像水上枯叶,孤寂而又无奈。岩坎边那株老得谢了顶的树倒还有些生气,显出苍劲凝重。那碗口粗细的丫杈犹如斜伸的手臂,挂着一条粗重的纤绳,绳头上结着箩筐大小的活扣,在微风中凝固不动,一股肃杀之气。”
对环境的渲染,显示其庄重肃穆的氛围。接着叙写场面,进一步加深环境的萧瑟气氛:“紧傍河边的小镇忽地响起了钟声锣声,凝重深沉凄切。天地似乎打了个寒战。夕阳哆嗦地抖动两下逐渐钻进浮云。野渡口沉入荒凉幽暗之中。河风肆虐起来,岸边的枯草杂树竹丛都摆动着身子,连柳树上的沉甸甸的绳头也晃动几下……钟鸣锣响之后,镇口响起尖利的号炮。两溜火把忽忽悠悠拥出来,明晃晃焰腾腾地映出古镇的轮廓。一队人马杂沓地朝野渡口走来。打头的是28个赤溜上身的莽汉。他们费力地抬着一个庞然大物,迈动艰难的步子,低沉而合拍地哼着川西特有的抬工号子……”
密锣紧鼓之后,主角出场了:“抬杠上是一头牛,是一头雄健的青锻子水牯。它被捆缚着四蹄,嘴上罩着铁爵子,捆扎在结实的木枷上。但它仍桀骜不驯地昂着头颅,两只尖利的长角直指暝暗的天空,瞪着酒杯大小的红眼睛,喷着粗重的鼻息……”
好一副勇健武猛的神气!谁见了都会胆战心惊,啧啧称奇。不过还没有达到造势的目的,我便通过下面的细节描述将其推进一步:“到了河坎古柳下,汉子们打好柱,放下抬杠:,架好水牯。族长高老辈一扬手,喊出了一声干涩的‘喳’之后,跳出两个抹墨涂朱的壮汉,扯过绳扣,揪过牛头就往里套……眼看那牛头就要被勒紧吊挂起来,不想那牛头却猛然甩摆两下,哞然一声长嗥,挣脱铁嚼子,在坚硬的地头上翻滚几下,挣断绳索,折断木枷.顶天立地硬挺起来,虎视着惊傻了的人群,哞啊一声长呜,弯弯的长角划出一道墨黑的弧线,呼地一声,将古柳半腰齐齐折断……
“于是,刀枪棍棒齐上,青锻水牯挺着硬梆梆的长角沉重地踹过来,闯开一条血路,迅速跑去,隐没在逐渐浓重的黑幕中”
读这节的时候,谁都会为青牯、高老辈捏一把汗。好在青牯安全脱逃,高老辈也没受到攻击,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下来。当然,青牯和高老辈的形象还是表面的、粗略的。读者很想知道细微之处,于是我才顺势反过来追根溯源,读者也才会牵肠挂肚地读下去。
小说的结尾也是如此,我不仅继续渲染环境的深沉凝重,场面的激烈悲壮,为青牯最终的行为造势,同时也是为谋篇布局、前呼后应的需要。
“……这是邛崃山的余脉,峰峦虽不算高,但奇伟雄险,别具一格,尤其是紧傍河边的双峰。那时已太阳西沉,但夕照余晖依旧从山脊上进出强烈的光束,依旧不失尊严地吐着血红。那晚霞也依然瑰丽而华美。一只鹰在空旷的苍穹中冷漠地滑翔,羽翼涂着血色。”“绿地格外凝重深沉。靠岸壁一侧隆起个小小的黄色坟堆.没有草,泥土湿乎乎的。那是小叶儿的坟墓。”“它静静地伫立在坟边,四腿如四根黑铁柱子,双眼放亮,长角高翘。它此刻平静多了,不叫不动,就是那伙子持刀执杖的人们涌上来,它也不咆哮不张狂了。”“猛然间,岩壁发出两声尖厉的巨响,天摇地晃,沙石横飞。人们掉头一看,一幅惨烈的奇景把人们惊呆了!青牯竟将双角碰断,满头红艳艳的鲜血横流……挺立片刻,猝然倒在小叶儿坟前……坟前那片浅浅的绿草地立时变得血红鲜丽……”“人们不忍离去,默默守候青牯两天两夜。在一个太阳娇艳的清晨,青牯又挺立起来了。残缺的角茬沾满泥土血污。空气纯净而又透明,山间漂浮起一层轻柔的雾气。一只鹰在蓝幽幽的天际出现,羽翼红得耀眼。青牯冷漠地环顾一遍人群,定定地瞅瞅面色憔悴的高老辈,然后昂起头,向蓝天和旷野一声呼叫:哞啊啊……青牯这才掉转头,一步一步朝大山深处走去。瑰丽的朝霞照映着它,瞬间便一片斑驳辉煌。”青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它的形象却在读者心中立起来。
每篇作品都有各自的特点,渲染和造势也不能硬套滥用。否则,就会给人以故意夸大和不着边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