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众传媒精准完成业绩承诺,而公司的历史让这样的巧合打上了问号。
从2015年9月推出重组草案,到当年12月获得监管部门放行,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分众传媒(002027.SZ)就完成了回归A股的最后一步。至此,分众传媒成为A股一员。
在与巨人网络争夺“中概股回归第一股”的过程中,分众传媒笑到了最后。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002558.SZ)的方案4月初才获得证监会通过,较分众传媒晚了百余天。在巨人网络重组正式完成、新增股份上市之际,分众传媒的年报已经新鲜出炉。
分众传媒的业绩可谓靓丽,净利润一举突破30亿元。可巧合的是,在压缩销售和管理等费用的作用下,公司的净利润与当初的业绩承诺几乎一致,业绩指标充满了人为的痕迹,而公司当初借壳时的草案就显示,分众传媒的收入并不十分让市场信服。
净利润暗合业绩承诺
4月22日,上市公司简称更名仅4天后,分众传媒公布2015年的经营业绩。与上千亿市值相对应,分众传媒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业绩报告。
2015年,分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86.27亿元,同比增长15.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40.35%。不但如此,在公布2015年业绩之前,分众传媒早已经对2016年一季度盈利发布预喜公告。
3月31日,彼时还未更名的七喜控股发布公告,预计2016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9亿元至6.52亿元,同比增长35%-40%。
由于良好的业绩预期以及不错的过往业绩,分众传媒也顺势推出了高送转方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
在2015年广告行业回顾中,分众传媒表示,传统五大媒体按刊例价计算的广告花费全线下滑,2015年全年损失了创纪录的7.2%,而影院视频广告、互联网广告和楼宇视频是上涨的三大板块。
分众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楼宇媒体业务和影院媒体业务,而客户则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及娱乐休闲等消费、服务、高科技驱动的新经济领域,来自传统的日化企业收入则下降。
从具体行业来看,互联网、通讯和娱乐及休闲是分众传媒收入增速最快的3个行业。对于净利润增速之所以远超收入增速,分众传媒称,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前提下,公司在媒体租赁成本上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此运营成本上升幅度较为有限,低于营收增速,从而推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虽然分众传媒没有提及,但政府的各项补助也增厚了公司的业绩,2015年计入报告期的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达到3.2亿元,占公司盈利的近10%。
在扣除此项影响后,分众传媒归属扣非净利润为30.69亿元,仍然超过30亿元,而这也恰恰满足了公司借壳时的业绩承诺。
在当初借壳七喜控股时,作价457亿元的分众传媒股东承诺,公司2015-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9.58亿元、34.22亿元和39.23亿元。
也就是说,与当初承诺的业绩相比,分众传媒2015年实际完成扣非后的净利润只有4%的差距,可以说是精准完成了当初的承诺业绩。
能够踩点完成业绩承诺,除了收入的保证外,费用的压缩也是功不可没。在业务拓展的同时,分众传媒的期间费用不增反降。
期间费用不增反降
2015年,分众传媒的销售费用为17.29亿元,同比下降9.07%;管理费用4.36亿元,同比下降19.1%。更有甚者,由于利息收入不菲,财务费用一直增厚公司业绩,当年公司的财务收入为1.29亿元。
对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下降的原因,分众传媒表示,公司为表彰销售员工在2012-2014年公司经历私有化退市到准备A股上市的过渡时期对公司业务的支持和努力,在2014年计提了约为4.7亿元的特别奖金,其中对销售费用的影响约为2.72亿元,对管理费用的影响约为1.35亿元。
由于有特殊情形的影响,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的下降看起来出现回落似乎并不意外,但根据重组报告,分众传媒2012-2013年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合计分别为22.24亿元和23.11亿元,仍然高于2015年的21.65亿元。
对于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分众传媒来说,公司费用是否因为无需业务扩张而相应减少呢?答案是否定的。
年报显示,2015年,分众传媒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约250多个城市的生活圈媒体网络,其中自营楼宇视频媒体约18.9万台;框架媒体超过111万个;影院媒体的签约影院超过1000家、银幕超过6500块;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约5.9万台,主要分布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及超市超过2000家。
根据借壳上市草案,截至2015年5月31日,分众传媒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约220多个城市的生活圈媒体网络,其中楼宇视频媒体约13.88万台;框架媒体约106万个;影院媒体的签约影院约820多家、银幕约5410多块;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约6.17万台,分布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共约2000家。
不难发现,除了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略有下降外,楼宇视频、框架媒体和影院媒体终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公司的各项费用也应随之增加,公司之前的费用增长印证了这一点,但2015年公司费用增速却出现了逆转。
压缩费用的同时,公司的预付款也开始增加。在分众传媒预付款前五名对象中,浩趣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浩趣信息”)以5324.59万元成为分众传媒第二大预付款对象。
巧合的是,浩趣信息(837101.OC)4月份刚刚登陆新三板,在公司披露的截至2015年8月底的财报中,公司预收账款只有35.9万元,2013-2014年预收款更是分别只有21.14万元和10.14万元。 在浩趣信息披露的2015年前8个月100万元以上的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中,同样没有分众传媒的身影。那么,分众传媒5000余万元的预付款到底给了谁呢?是否是2015年四季度预付给了浩趣信息呢?对此,分众传媒并没有回复《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采访。
实际上,对于分众传媒来说,公司精准实现业绩承诺之所以有人为痕迹的影响,是因为公司借壳上市时的收入就存在前后矛盾的两个版本。
收入真实性成疑
在借壳上市的收购草案中,分众传媒披露了公司前五名客户,其中贝因美(002570.SZ)是公司2012年第五大客户,为其贡献了1.3亿元的收入。
在2012年年报中,贝因美并没有公布前五名供应商的具体企业名称,只是以第一名、第二名代替,但只有第一名的采购金额超过1亿元。
贝因美当年从第一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是1.46亿元,即使这家公司是分众传媒,那么两者之间也有着1600万元左右的差距,那么这家唯一采购金额上亿元的单位是否是分众传媒呢?
贝因美的招股书显示,公司2009年和2010年向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的采购金额分别达到了1.03亿元和1.7亿元,是公司采购金额前五名的客户中唯一一家过亿元的供应商,而其余虽未过亿的4家供应商也主要是乳品和生物公司,没有一家广告商。
除了作为客户的贝因美之外,分众传媒的供应商也有令市场怀疑之处。在分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中,除了传统的楼宇媒体之外,影院媒体是公司目前收入增速最快的板块,2015年公司该板块实现收入13.53亿元,同比增长41.53%,而楼宇媒体收入增速只有12.82%,以商超媒体为主的其他媒体收入甚至下降了14.59%。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分众传媒的主要供货商中就有了影院的身影。根据借壳草案,2013年,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逸影视”)是公司的第三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696.92万元。
市场对金逸影视并不陌生,因为武汉国资委的天价电影票事件,不到100万元的收入却使金逸影视倒在了IPO的最后一公里处。在金逸影视的招股书中,同样出现了分众传媒的身影。
在金逸影视招股书列出的公司2013年广告收入前十名客户中,上海分众晶视广告有限公司贡献了1915.69万元,是金逸影视的第二大广告客户,占比达到了18.04%,而这家公司正是分众传媒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除这家公司外,金逸影视的客户名单中再无与分众传媒相关的公司。
这也就意味着,分众传媒披露的采购金额与金逸影视公布的收入数额相差近800万元。主要客户和供货商的金额都与对方披露的相去甚远,如今公司又精准完成了当初的业绩承诺,分众传媒财务信息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呢?
从2015年9月推出重组草案,到当年12月获得监管部门放行,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分众传媒(002027.SZ)就完成了回归A股的最后一步。至此,分众传媒成为A股一员。
在与巨人网络争夺“中概股回归第一股”的过程中,分众传媒笑到了最后。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002558.SZ)的方案4月初才获得证监会通过,较分众传媒晚了百余天。在巨人网络重组正式完成、新增股份上市之际,分众传媒的年报已经新鲜出炉。
分众传媒的业绩可谓靓丽,净利润一举突破30亿元。可巧合的是,在压缩销售和管理等费用的作用下,公司的净利润与当初的业绩承诺几乎一致,业绩指标充满了人为的痕迹,而公司当初借壳时的草案就显示,分众传媒的收入并不十分让市场信服。
净利润暗合业绩承诺
4月22日,上市公司简称更名仅4天后,分众传媒公布2015年的经营业绩。与上千亿市值相对应,分众传媒也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业绩报告。
2015年,分众传媒实现营业收入86.27亿元,同比增长15.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速更是达到了40.35%。不但如此,在公布2015年业绩之前,分众传媒早已经对2016年一季度盈利发布预喜公告。
3月31日,彼时还未更名的七喜控股发布公告,预计2016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9亿元至6.52亿元,同比增长35%-40%。
由于良好的业绩预期以及不错的过往业绩,分众传媒也顺势推出了高送转方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0股。
在2015年广告行业回顾中,分众传媒表示,传统五大媒体按刊例价计算的广告花费全线下滑,2015年全年损失了创纪录的7.2%,而影院视频广告、互联网广告和楼宇视频是上涨的三大板块。
分众传媒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楼宇媒体业务和影院媒体业务,而客户则集中在互联网行业及娱乐休闲等消费、服务、高科技驱动的新经济领域,来自传统的日化企业收入则下降。
从具体行业来看,互联网、通讯和娱乐及休闲是分众传媒收入增速最快的3个行业。对于净利润增速之所以远超收入增速,分众传媒称,在提高运营效率的前提下,公司在媒体租赁成本上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因此运营成本上升幅度较为有限,低于营收增速,从而推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虽然分众传媒没有提及,但政府的各项补助也增厚了公司的业绩,2015年计入报告期的公司非经常性损益达到3.2亿元,占公司盈利的近10%。
在扣除此项影响后,分众传媒归属扣非净利润为30.69亿元,仍然超过30亿元,而这也恰恰满足了公司借壳时的业绩承诺。
在当初借壳七喜控股时,作价457亿元的分众传媒股东承诺,公司2015-2017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9.58亿元、34.22亿元和39.23亿元。
也就是说,与当初承诺的业绩相比,分众传媒2015年实际完成扣非后的净利润只有4%的差距,可以说是精准完成了当初的承诺业绩。
能够踩点完成业绩承诺,除了收入的保证外,费用的压缩也是功不可没。在业务拓展的同时,分众传媒的期间费用不增反降。
期间费用不增反降
2015年,分众传媒的销售费用为17.29亿元,同比下降9.07%;管理费用4.36亿元,同比下降19.1%。更有甚者,由于利息收入不菲,财务费用一直增厚公司业绩,当年公司的财务收入为1.29亿元。
对于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下降的原因,分众传媒表示,公司为表彰销售员工在2012-2014年公司经历私有化退市到准备A股上市的过渡时期对公司业务的支持和努力,在2014年计提了约为4.7亿元的特别奖金,其中对销售费用的影响约为2.72亿元,对管理费用的影响约为1.35亿元。
由于有特殊情形的影响,公司销售和管理费用的下降看起来出现回落似乎并不意外,但根据重组报告,分众传媒2012-2013年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合计分别为22.24亿元和23.11亿元,仍然高于2015年的21.65亿元。
对于已经处于垄断地位的分众传媒来说,公司费用是否因为无需业务扩张而相应减少呢?答案是否定的。
年报显示,2015年,分众传媒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约250多个城市的生活圈媒体网络,其中自营楼宇视频媒体约18.9万台;框架媒体超过111万个;影院媒体的签约影院超过1000家、银幕超过6500块;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约5.9万台,主要分布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及超市超过2000家。
根据借壳上市草案,截至2015年5月31日,分众传媒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约220多个城市的生活圈媒体网络,其中楼宇视频媒体约13.88万台;框架媒体约106万个;影院媒体的签约影院约820多家、银幕约5410多块;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约6.17万台,分布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卖场共约2000家。
不难发现,除了卖场终端视频媒体略有下降外,楼宇视频、框架媒体和影院媒体终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公司的各项费用也应随之增加,公司之前的费用增长印证了这一点,但2015年公司费用增速却出现了逆转。
压缩费用的同时,公司的预付款也开始增加。在分众传媒预付款前五名对象中,浩趣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浩趣信息”)以5324.59万元成为分众传媒第二大预付款对象。
巧合的是,浩趣信息(837101.OC)4月份刚刚登陆新三板,在公司披露的截至2015年8月底的财报中,公司预收账款只有35.9万元,2013-2014年预收款更是分别只有21.14万元和10.14万元。 在浩趣信息披露的2015年前8个月100万元以上的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中,同样没有分众传媒的身影。那么,分众传媒5000余万元的预付款到底给了谁呢?是否是2015年四季度预付给了浩趣信息呢?对此,分众传媒并没有回复《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采访。
实际上,对于分众传媒来说,公司精准实现业绩承诺之所以有人为痕迹的影响,是因为公司借壳上市时的收入就存在前后矛盾的两个版本。
收入真实性成疑
在借壳上市的收购草案中,分众传媒披露了公司前五名客户,其中贝因美(002570.SZ)是公司2012年第五大客户,为其贡献了1.3亿元的收入。
在2012年年报中,贝因美并没有公布前五名供应商的具体企业名称,只是以第一名、第二名代替,但只有第一名的采购金额超过1亿元。
贝因美当年从第一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是1.46亿元,即使这家公司是分众传媒,那么两者之间也有着1600万元左右的差距,那么这家唯一采购金额上亿元的单位是否是分众传媒呢?
贝因美的招股书显示,公司2009年和2010年向北安完达山乳品有限公司的采购金额分别达到了1.03亿元和1.7亿元,是公司采购金额前五名的客户中唯一一家过亿元的供应商,而其余虽未过亿的4家供应商也主要是乳品和生物公司,没有一家广告商。
除了作为客户的贝因美之外,分众传媒的供应商也有令市场怀疑之处。在分众传媒的主要收入来源中,除了传统的楼宇媒体之外,影院媒体是公司目前收入增速最快的板块,2015年公司该板块实现收入13.53亿元,同比增长41.53%,而楼宇媒体收入增速只有12.82%,以商超媒体为主的其他媒体收入甚至下降了14.59%。
实际上,从2013年开始,分众传媒的主要供货商中就有了影院的身影。根据借壳草案,2013年,广州金逸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逸影视”)是公司的第三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2696.92万元。
市场对金逸影视并不陌生,因为武汉国资委的天价电影票事件,不到100万元的收入却使金逸影视倒在了IPO的最后一公里处。在金逸影视的招股书中,同样出现了分众传媒的身影。
在金逸影视招股书列出的公司2013年广告收入前十名客户中,上海分众晶视广告有限公司贡献了1915.69万元,是金逸影视的第二大广告客户,占比达到了18.04%,而这家公司正是分众传媒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除这家公司外,金逸影视的客户名单中再无与分众传媒相关的公司。
这也就意味着,分众传媒披露的采购金额与金逸影视公布的收入数额相差近800万元。主要客户和供货商的金额都与对方披露的相去甚远,如今公司又精准完成了当初的业绩承诺,分众传媒财务信息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