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的孩子和幼儿园牵动着全国幼教工作者的心。为了尽快安抚受灾孩子的情绪,同时为家长提供儿童教育咨询服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召集北京师大、南京师大的专家和一些幼儿园的老师组成流动幼儿园,分批赴灾区实施儿童教育援助。流动幼儿园计划工作三个月。由理事长冯晓霞教授带领的第一支队伍,于6月18日到达受灾严重的德阳市。以下是冯教授在德阳的工作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灾区的所见、所想和工作情况。流动幼儿园的老师们充满爱心,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希望这篇日记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对灾区的援助工作中来。
2008年6月18日
上午总参兵种部机关一幼的刘海燕,明天集团入幼的何淼、张海娣,我的研究生肖淑娟,《学前教育》杂志的张瑞瑞,我们一行6人乘机出发到成都。
明天集团的园长老师们热情送行,成都派两辆汽车接。住在成都丰德广场的公寓。老师们积极能干,带的18个箱子都是自己搬运。
2008年6月19日
上午近9点车到,开赴德阳。成都教研室的刘致建和《育儿周刊》记者小刘开车同行。到德阳后见到教研室的欧阳老师,行李也没卸就一起去绵竹教育局的临时办公点绵竹中学。与彭局长、黄薇等见面,汇报了我们的想法。彭局长十分支持这个项目,并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午饭后,黄薇先带我们去了受灾严重的汉旺。那个指针永远停留在2点28分的钟就在东汽附近的街口上。虽然已经清理过,但到处仍然是断壁残垣。
或许因为我6月2号到过绵竹,也到过几乎完全夷为平地的绵竹红白镇,所以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已不那么强烈,但几位老师的感受肯定不同,只能用“震惊”这个词来表达。她们告诉我,在成都和德阳时好像还没什么,一进绵竹地界,路边一辆接一辆拉着活动板房材料和其他设备、挂着写“XX援助队”“XX部队和四川人民心连心”条幅的工程车、医疗车,一排接一排的军用民用帐篷,让她们马上进入了一种说不出的状态,有的人眼泪情不自禁地溢出眼眶。我第一次进入绵竹时也是这样,我相信,她们与我第一次的感觉还会有所不同,那就是增加了一种使命感、神圣感。
黄薇带我们看了几个可以考虑的地点,原一幼、三幼、友成儿童活动中心和体育场安置点。前三个因为都有我们的幼教同行,所以马上联系并定下活动时间,心里总算踏实了。
晚上和老师们简单准备了一下。后来才知道,老师们基本上都是两点才休息。
2008年6月20日
我们8点半到绵竹一幼时,门口已经有家长带孩子等在那里了。
上午9点,在一幼老师们的帮助下,按时开始了活动。
孩子们进幼儿园时,眼中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渴望,有欣喜,也有不安和些许恐惧。一个孩子进来是哭着的,据说,还有一个孩子看到幼儿园就哭。无论如何都不肯进来,最后家长只好带他回去。唉!地震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不轻啊!
海燕、何淼、海娣三位老师马上进入角色,亲切地与孩子交流,有两个孩子马上就与他们亲得不得了。海燕非常能干,极有组织调动和应变能力。在组织孩子们开展一些团体游戏后,开始音乐操“中国武术”的模仿学习。孩子和家长都积极参与进来,几遍以后,海燕已经满头大汗了,让大家休息一下,有孩子还喊“再来一遍!”场面很动人。
淑娟的故事虽然生硬了点,但还不错。大班孩子对大书的故事基本知道,原来这几所园都在用“活动整合课程”。
瑞瑞很不错,不停地主动联系,积极采访,像个记者!看来她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不断地被一件一件事感动。后来,她也按捺不住,要给孩子们讲故事。
孩子们的手铃伴奏有模有样。我们自制沙锤给孩子演示,估计下一次就会有不少孩子带着自制乐器来了。上午孩子们大约有二十多人。下一次要数一数人数。
下午到了友成儿童活动中心。张颖园长热情得很,帮我们领了午餐。下午孩子近50人,加上家长有80-90人。混龄,从2岁到5年级。不好组织,不过孩子和家长们看起来都很高兴。个别受伤害严重的孩子还是在一旁观望的。
这里的孩子与上午不同,汉旺来的受灾严重家庭的孩子多。
分组后情况好多了。
何淼组织的4岁以下儿童的亲子活动很受家长欢迎。我觉得这对儿童来说是最好的放松和情绪舒缓活动,也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心理干预活动。一位汉旺山里来的家长走到我跟前,对我们说了一些感激的话,简单朴实真挚,让我很感动。我们和张园长商量,要把亲子活动作为教师培训内容。
2008年6月21日
原计划今天上午去体育场安置点,但昨天晚上接到联系人的电话,说那边的幼儿基本都到友成点了,其余都是小学生,不用去了。今天上午决定还是去友成。一来看看原来的志愿者如何开展活动,二来也可以帮忙做些事情。好在它们一个在路这边,一个在那边,很近,而且帐篷和儿童都比较多。
和张园长联系后,我们到了有家长陪同的亲子班。原来的志愿者组织活动后,何淼老师又教家长们几个亲子活动。这边不少灾民是从汉旺过来的,有一个9岁女孩据说是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的,但看她的表现你猜不出她会有这样经历,因为她很活泼开朗,也爱讲话。不过从她十分依恋大家,尤其是总爱和何淼搂抱身体接触的行为看,或许还是有一种抚慰需要的。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老师表示希望有一个亲子活动的培训。看来这应该成为一个马上要进行的活动内容——面向教师的专业支援。我想,亲子活动培训要加进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说明,强调这些活动的心理安抚功能,这种安抚是双向的,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利。在幼儿园安置房建好以后,如何开展活动,内容如何设置也需要做一个培训。可以面向所有受灾地区的老师和志愿者。
中午吃饭时,见到了两位从土门镇来的志愿者。她们提供了一个消息,在这个镇的三溪寺有一个安置点,小学生和幼儿有百多人。幼儿也有20-30人。我们决定去看看。开车大约半个小时,到了这个地方。看了看,一方面真为这些志愿者的爱心感动,一方面真心疼这些孩子。因为条件太差。学校和幼儿园在一个极潮湿的山涧旁,小而且不安全。幼儿班还有一个帐篷。小学仅仅是几根绳上搭几条编织袋一样的布。不过三溪寺里边院子很大,干燥,水泥地面。不知是否有规定,所有的村民都没在里边搭帐篷。
这个地方其实最需要我们,但实在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我给黄薇打了电话,不知教育局是否可以协调一下?
下午去了三幼。海娣也独立开展了活动。她的擅长是美工,可是由于场地和材料的问题,原来一直没有独自组织活动的机会,为此十分郁闷。今天总算有用武之地了,她开始有点高兴了,有成就感了。这个小老师太可爱了,才21岁。比我儿子还小。每个人都有爱心、上进心,作为志愿者更是如此。很让我感动。
三幼25号就开学了,这个幼儿园受损不太严重。开学后我们可能不需要去这个点了。
看来要考虑新点的寻找和活动的安排,再和大家商量吧。
2008年6月22日
今天星期天,休息。天上下起了雨,好像要让大家的休息更心安理得些。
说是休息,其实也有些名实不符。一早起来赶快抓紧时间发邮件。昨天晚上回来后就开始发,挑了一些有点代表性的照片。有些照片(特别是那些孩子们的特写)是四川《育儿周刊》的小刘拍的,人物抓得非常好。但是发了半天,一封邮件也没发出去,时间浪费了不少。后来想明白了,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有很多志愿者,晚上大家可能都要上网,网路自然难通畅。所以,今天早上赶快利用大家没起床的时间发邮件。
其他各位也是如此,都忙着整理日记,整理活动记录,还要准备明天的活动内容。从一开始我们就约定要用图像和文字保存资料,以便与后来的老师们交接。同时,也是自己的一份永久的纪念。这个星期天老师们不会轻易放过的。平时她们很辛苦,面对不同的孩子和家长(上过没上过幼儿园的,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城市的山区的),不同的环境和活动场所(有帐篷的没帐篷的,有户外活动场地的没场地的,天气凉快的炎热的),头脑需要不停地思考,手、口、足、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并用,紧张得很,体力消耗很大,基本没时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我听她们谈起自己想法和感受,觉得这是一份极为宝贵的资料,不,应该说是财富。星期天必须给她们时间,让她们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
明天余珍有过来,我要回去参加北戴河的会议。从内心我知道那个会必须参加,可是真不想在工作刚刚开始时就离开,有不少事情还处于不确定状况。老师们的工作我放心,只是需要协调的事还不少。江苏的志愿者快要来了,最好把“点”的问题解决得有眉目。15日汉旺安置点的活动板房可以搬进去,可能会有新点。三溪寺可以成为一个点吗?教师培训怎么安排?只有明天抓紧时间沟通了。要给余珍有交代清楚。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的孩子和幼儿园牵动着全国幼教工作者的心。为了尽快安抚受灾孩子的情绪,同时为家长提供儿童教育咨询服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召集北京师大、南京师大的专家和一些幼儿园的老师组成流动幼儿园,分批赴灾区实施儿童教育援助。流动幼儿园计划工作三个月。由理事长冯晓霞教授带领的第一支队伍,于6月18日到达受灾严重的德阳市。以下是冯教授在德阳的工作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在灾区的所见、所想和工作情况。流动幼儿园的老师们充满爱心,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希望这篇日记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对灾区的援助工作中来。
2008年6月18日
上午总参兵种部机关一幼的刘海燕,明天集团入幼的何淼、张海娣,我的研究生肖淑娟,《学前教育》杂志的张瑞瑞,我们一行6人乘机出发到成都。
明天集团的园长老师们热情送行,成都派两辆汽车接。住在成都丰德广场的公寓。老师们积极能干,带的18个箱子都是自己搬运。
2008年6月19日
上午近9点车到,开赴德阳。成都教研室的刘致建和《育儿周刊》记者小刘开车同行。到德阳后见到教研室的欧阳老师,行李也没卸就一起去绵竹教育局的临时办公点绵竹中学。与彭局长、黄薇等见面,汇报了我们的想法。彭局长十分支持这个项目,并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午饭后,黄薇先带我们去了受灾严重的汉旺。那个指针永远停留在2点28分的钟就在东汽附近的街口上。虽然已经清理过,但到处仍然是断壁残垣。
或许因为我6月2号到过绵竹,也到过几乎完全夷为平地的绵竹红白镇,所以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已不那么强烈,但几位老师的感受肯定不同,只能用“震惊”这个词来表达。她们告诉我,在成都和德阳时好像还没什么,一进绵竹地界,路边一辆接一辆拉着活动板房材料和其他设备、挂着写“XX援助队”“XX部队和四川人民心连心”条幅的工程车、医疗车,一排接一排的军用民用帐篷,让她们马上进入了一种说不出的状态,有的人眼泪情不自禁地溢出眼眶。我第一次进入绵竹时也是这样,我相信,她们与我第一次的感觉还会有所不同,那就是增加了一种使命感、神圣感。
黄薇带我们看了几个可以考虑的地点,原一幼、三幼、友成儿童活动中心和体育场安置点。前三个因为都有我们的幼教同行,所以马上联系并定下活动时间,心里总算踏实了。
晚上和老师们简单准备了一下。后来才知道,老师们基本上都是两点才休息。
2008年6月20日
我们8点半到绵竹一幼时,门口已经有家长带孩子等在那里了。
上午9点,在一幼老师们的帮助下,按时开始了活动。
孩子们进幼儿园时,眼中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有渴望,有欣喜,也有不安和些许恐惧。一个孩子进来是哭着的,据说,还有一个孩子看到幼儿园就哭。无论如何都不肯进来,最后家长只好带他回去。唉!地震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不轻啊!
海燕、何淼、海娣三位老师马上进入角色,亲切地与孩子交流,有两个孩子马上就与他们亲得不得了。海燕非常能干,极有组织调动和应变能力。在组织孩子们开展一些团体游戏后,开始音乐操“中国武术”的模仿学习。孩子和家长都积极参与进来,几遍以后,海燕已经满头大汗了,让大家休息一下,有孩子还喊“再来一遍!”场面很动人。
淑娟的故事虽然生硬了点,但还不错。大班孩子对大书的故事基本知道,原来这几所园都在用“活动整合课程”。
瑞瑞很不错,不停地主动联系,积极采访,像个记者!看来她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不断地被一件一件事感动。后来,她也按捺不住,要给孩子们讲故事。
孩子们的手铃伴奏有模有样。我们自制沙锤给孩子演示,估计下一次就会有不少孩子带着自制乐器来了。上午孩子们大约有二十多人。下一次要数一数人数。
下午到了友成儿童活动中心。张颖园长热情得很,帮我们领了午餐。下午孩子近50人,加上家长有80-90人。混龄,从2岁到5年级。不好组织,不过孩子和家长们看起来都很高兴。个别受伤害严重的孩子还是在一旁观望的。
这里的孩子与上午不同,汉旺来的受灾严重家庭的孩子多。
分组后情况好多了。
何淼组织的4岁以下儿童的亲子活动很受家长欢迎。我觉得这对儿童来说是最好的放松和情绪舒缓活动,也是一种没有副作用的心理干预活动。一位汉旺山里来的家长走到我跟前,对我们说了一些感激的话,简单朴实真挚,让我很感动。我们和张园长商量,要把亲子活动作为教师培训内容。
2008年6月21日
原计划今天上午去体育场安置点,但昨天晚上接到联系人的电话,说那边的幼儿基本都到友成点了,其余都是小学生,不用去了。今天上午决定还是去友成。一来看看原来的志愿者如何开展活动,二来也可以帮忙做些事情。好在它们一个在路这边,一个在那边,很近,而且帐篷和儿童都比较多。
和张园长联系后,我们到了有家长陪同的亲子班。原来的志愿者组织活动后,何淼老师又教家长们几个亲子活动。这边不少灾民是从汉旺过来的,有一个9岁女孩据说是自己从废墟里爬出来的,但看她的表现你猜不出她会有这样经历,因为她很活泼开朗,也爱讲话。不过从她十分依恋大家,尤其是总爱和何淼搂抱身体接触的行为看,或许还是有一种抚慰需要的。
活动结束时,志愿者老师表示希望有一个亲子活动的培训。看来这应该成为一个马上要进行的活动内容——面向教师的专业支援。我想,亲子活动培训要加进一些心理辅导的内容和说明,强调这些活动的心理安抚功能,这种安抚是双向的,对孩子和家长都有利。在幼儿园安置房建好以后,如何开展活动,内容如何设置也需要做一个培训。可以面向所有受灾地区的老师和志愿者。
中午吃饭时,见到了两位从土门镇来的志愿者。她们提供了一个消息,在这个镇的三溪寺有一个安置点,小学生和幼儿有百多人。幼儿也有20-30人。我们决定去看看。开车大约半个小时,到了这个地方。看了看,一方面真为这些志愿者的爱心感动,一方面真心疼这些孩子。因为条件太差。学校和幼儿园在一个极潮湿的山涧旁,小而且不安全。幼儿班还有一个帐篷。小学仅仅是几根绳上搭几条编织袋一样的布。不过三溪寺里边院子很大,干燥,水泥地面。不知是否有规定,所有的村民都没在里边搭帐篷。
这个地方其实最需要我们,但实在没有可以活动的地方。我给黄薇打了电话,不知教育局是否可以协调一下?
下午去了三幼。海娣也独立开展了活动。她的擅长是美工,可是由于场地和材料的问题,原来一直没有独自组织活动的机会,为此十分郁闷。今天总算有用武之地了,她开始有点高兴了,有成就感了。这个小老师太可爱了,才21岁。比我儿子还小。每个人都有爱心、上进心,作为志愿者更是如此。很让我感动。
三幼25号就开学了,这个幼儿园受损不太严重。开学后我们可能不需要去这个点了。
看来要考虑新点的寻找和活动的安排,再和大家商量吧。
2008年6月22日
今天星期天,休息。天上下起了雨,好像要让大家的休息更心安理得些。
说是休息,其实也有些名实不符。一早起来赶快抓紧时间发邮件。昨天晚上回来后就开始发,挑了一些有点代表性的照片。有些照片(特别是那些孩子们的特写)是四川《育儿周刊》的小刘拍的,人物抓得非常好。但是发了半天,一封邮件也没发出去,时间浪费了不少。后来想明白了,我们住的这个地方有很多志愿者,晚上大家可能都要上网,网路自然难通畅。所以,今天早上赶快利用大家没起床的时间发邮件。
其他各位也是如此,都忙着整理日记,整理活动记录,还要准备明天的活动内容。从一开始我们就约定要用图像和文字保存资料,以便与后来的老师们交接。同时,也是自己的一份永久的纪念。这个星期天老师们不会轻易放过的。平时她们很辛苦,面对不同的孩子和家长(上过没上过幼儿园的,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城市的山区的),不同的环境和活动场所(有帐篷的没帐篷的,有户外活动场地的没场地的,天气凉快的炎热的),头脑需要不停地思考,手、口、足、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并用,紧张得很,体力消耗很大,基本没时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我听她们谈起自己想法和感受,觉得这是一份极为宝贵的资料,不,应该说是财富。星期天必须给她们时间,让她们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
明天余珍有过来,我要回去参加北戴河的会议。从内心我知道那个会必须参加,可是真不想在工作刚刚开始时就离开,有不少事情还处于不确定状况。老师们的工作我放心,只是需要协调的事还不少。江苏的志愿者快要来了,最好把“点”的问题解决得有眉目。15日汉旺安置点的活动板房可以搬进去,可能会有新点。三溪寺可以成为一个点吗?教师培训怎么安排?只有明天抓紧时间沟通了。要给余珍有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