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因其与众不同的色彩和光泽及其温润通透的特性,自古以来就广受人们的尊重与珍爱。《礼记》:“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几千年来,玉已不仅仅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上升到人们的精神领域了。以玉比德,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可见炎黄子孙的崇玉、爱玉之情,确已根深蒂固。玉的使用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玉被琢成各种器物,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成为君王祭祀的礼器,有的成为个人佩带的玩物,也有的成为有特定身份的人死后的陪葬品。
玉璧作为玉制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而关于璧这种器物最有名记载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和氏璧的故事: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即玉料),决定把它献于楚厉王,厉王命令从事雕琢玉器的工匠们察看这块玉璞,工匠不懂玉,于是告诉楚王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王以为卞和欺骗他,便以欺君之罪砍去了他的左足。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仍然无人识得此玉,结果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去了他的右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文王即位后,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命识玉之人剖开玉璞,见玉璞内果然是一块美玉,确为稀世之宝,遂取名为“和氏璧”。后来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璧,结果被秦昭王知晓。于是秦昭王以十五城池相换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璧共存亡,巧施计谋,终于带着“和氏璧”安全地返回了赵国。人们所熟知的成语“价值连城”与“完璧归赵”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那么玉璧的形制是怎样的呢?《尔雅》记述:“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是指玉璧的璧体,“好”则是指玉璧中间的圆孔。其实完全符合这种标准比例的玉璧并不多见,所以用现代语言来概括就是:玉璧是一种扁圆形环状玉器。当然玉璧在造型上并不拘泥于扁圆形,还有其他的形状,如连环璧、出廓璧等。连环璧就是指多个璧体连在一起的玉璧,如双连环璧、三连环璧等。而在玉璧的孔内或外侧一端凸出一块近三角形的镂雕装饰部位,装饰部位的高度往往超出玉璧的直径,这种玉璧则称之为出廓璧。其镂雕部分纹饰繁复,多以双龙或双凤等式样出现,有时还在上面刻有“益寿”、“宜子孙”等代表吉祥的字样。璧面精美绝伦,显示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雕刻技艺。
玉璧自古以来就是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周礼·大宗伯》中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可见玉璧作为礼器,在祭祀中的首要地位。同时,玉璧也属于“六瑞”,《周礼》记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玉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产生的纹饰种类繁多。谷纹是玉璧的传统纹样,在璧面上镌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钉,乳钉上刻成旋涡状如同谷牙,莹如露珠,整个纹饰取谷可养生之意,也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象征。还有素纹和蒲纹。素纹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商代也有,璧面光素无纹,风格古朴大气,主要用于礼器。蒲纹玉璧出现于战国时期,所谓蒲纹,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在玉璧表面刻成近乎蜂房排列的象征瑞草的六角形格子,六角形格子内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整个纹饰取蒲草能织席安人之意。除素纹、谷纹与蒲纹,随着年代的发展,玉璧还出现了其他许多纹样。如云雷纹、凤鸟纹、卧蚕纹、龙纹等。唐、宋、元以后还出现了以凹雕的螭纹、乳钉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也有把多种纹饰组合在一起的,例如在玉璧的表面用同心圆绳纹分为两区,外区饰龙纹或凤鸟纹,内区饰蒲纹或谷纹。还有在玉璧两面均刻有图案的,例如在玉璧一面以谷纹或蒲纹、云雷纹、席地纹装饰,在另一面以花、鸟、鱼、虫、龙、凤、八卦、吉祥物等图案装饰,或者根据古文献记载中的玉璧式样加以仿制,玉璧的两面均饰有仿战国、汉代时期的谷纹、云纹或卧蚕纹,然后在璧体的边沿外增加其他装饰。
玉璧的用途很多,随着朝代的更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商周时期的玉璧是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用以祭天,也用作贵族象征身份的信物,器形比较简单。到了战国时期乃至两汉,由于礼制的衰落,玉璧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这时期的玉璧形式多样,纹饰丰富,汉代更是出现了代表吉祥内容的文字。到了宋代,政府重新开始重视玉璧的使用,并沿用了古时的用璧制度。元明两代玉璧式样多为仿古玉璧,大多作佩玉和殓葬。到了清朝,玉璧则很少用于陪葬了,而主要用于祭天(礼器)和玩赏。
总之,玉璧自古便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其承载的千年文化内涵、令人震撼的精湛工艺、晶莹温润的玉质特性,以及发人深思的深远意蕴,使之历来受到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责编: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