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切中读者痛点的好作品

来源 :椰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乐冰,60后,生于安徽宣城,现居海南,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进修于鲁迅文学院第19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中学时代开始在《语文报》《中国青年报》《文学少年》《中学生文学》等发表作品。近年来,在《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摘》等10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600余首、小說20余万字,已出版作品6部。代表作《南海,我的祖宗海》广为流传。
  梅国云先生作为当代实验艺术的探索者,其创立的“笔外意象”风生水起。他的长篇小说《若水》,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好评如潮。近日,作为《若水》的修订版《拐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研讨会,引起了《光明日报》等央媒的关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拐卖》放在中国当下长篇小说整体格局中,不失为一部优秀之作。
  《拐卖》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背景是梅国云当时所在部队咸阳、西安、渭南三市交界的瓦头坡。因为该地处于三市交界的边缘,属于行政管理的“真空”地带,也就成了一些人贩卖黄金、毒品,拐卖妇女儿童的“天堂”。
  小说讲述了智障男孩若水被人贩子拐卖,母亲小草千里寻儿,又惨遭人贩子拐卖的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故事。作品揭露了拐卖妇女儿童这一人间悲剧,表达了对妇女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悲悯。小说中小草和若水这对母子坎坷的命运
  让人揪心,若水被拐卖时那恐惧的眼神以及伤心欲绝的小草寻儿过程中受尽人贩子凌辱的无助……尤其是小说结尾,当小草在机场与儿子相逢时,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信心,善良才是人性最终的归属。
  我认为,这部小说之所以受到读者喜爱,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是强烈的真实感。梅国云在小说《前言》中介绍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他所在部队的政治处陈主任请他和几个江苏老乡吃饭,大家发现陈主任的妻子神情悲伤,后来才知道,自卫反击战开始那年,陈主任在兰州军区某汽车连当指导员。忽然有一天上级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干部家属必须立即离队返回老家。那时候,他们的孩子才一岁零九个月。陈主任把妻子和孩子送上绿皮火车时,托付临坐的两个人,说自己是军人,因为战备,妻儿要回老家,拜托路上照应一下。夜里,陈主任的妻子实在扛不住就睡着了,醒来时才发现孩子不见了。那个被托付的年长一点的旅客说,孩子被身旁一个年轻的旅客抱下火车了。
  丈夫舍命去打仗,自己却弄丢了儿子,陈主任的妻子一下子就崩溃了。因为精神受了很大刺激,从此,只要有人对她说丢孩子的事,就会伤心欲绝。
  小说《拐卖》也有梅国云家庭生活的影子。梅国云的孩子若冰1991年出生,当孩子长到三岁多的时候,梅国云发现小家伙有些不正常,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智商只有25。经专家分析,可能与他妻子怀孕期间在部队医院从事试剂检验的工作有关。梅国云相信,孩子来到父母身边,是命运的安排。在抚育孩子的20多年里,是孩子升华了父母的爱。只有这样经历的人,才会写出这种真情实感。梅国云说,他把个人的痛苦写出来,希望能够安慰其他有共同遭遇的生命个体,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所在。
  由此说来,《拐卖》成功地将非虚构的故事与虚构的艺术融为了一体。非虚构的故事就是纪实性,但它终究又是一部虚构的小说。
  二是社会现实意义。作品展示了被拐卖家庭的悲欢离合以及作者的美好希冀。然而,现实生活中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未必有小说中的美好结局。《拐卖》所透出的社会现实警醒着我们,社会的罪恶从来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是实施者、旁观者和掩盖者共同的罪恶。而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说主人公若水由于智商偏低,没有反抗能力,导致他在学校多次遭受凌辱。在现实生活中校园霸凌案也时有发生。如果说拐卖是一种大恶,那么校园霸凌则是小恶。小恶若不严惩、不制止,则会发展成大恶。作者没有逃避生活、粉饰生活、歪曲生活,而是用现实主义笔法真实地反映生活,直面血淋淋的人生,具有生活的痛感和质感。这样的写作态度,提升了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是文学意义。是的,《拐卖》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人物形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一切都符合长篇小说应有的条件。我们可以大胆地设想,在某种意义上,作者是蘸着血泪来创作《拐卖》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千古诗文,表露着中国传统文人忧国爱民的拳拳赤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所以说,作家要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高度。不能脱离时代,要在场,要反映社会现实。作家只有关心人民,人民才会关注你的作品。《拐卖》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原因便在于此。
  四是思想性。我尤其欣赏这部作品打破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引发人们对拐卖人口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关注,呼唤社会力量打击这一犯罪现象,呼吁社会保护妇女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唤醒犯罪者的良知,呼唤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特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麻木和冷漠就是犯罪。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不足以谈人生,更不足以谈艺术。梅国云面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没有置身事外,保持沉默。他看到人民在受苦受难,感到义愤填膺,他要仗义执言,他要与人民同哭同笑,他要反映人民的真实生活。他的这种精神,值得作家们好好学习。
  当然,这部小说在艺术技巧上并不是说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如主要人物男孩若水、母亲小草着墨较多,人物刻画个性鲜明,而一些次要人物因着墨较少,写得相对逊色,尤其是对反面人物形象的刻画还不够深刻、丰满,这恐怕是作者与“坏人”打交道较少,因而在艺术形象上不免有“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的遗憾。但是,不管怎么说,这部小说大胆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非常尖锐地提出了悲剧性的社会问题,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真实的一面。我想,聪明的读者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同身受。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苇上弦,本名王一萍,女,80后,作品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延河》《北方文学》《太湖》等报刊及选本。居江苏建湖。  习 惯  路边的香樟树习惯了四季  它们的发辫墨绿  黑眼珠一年多似一年  梧桐习惯了秋风  那些果子钉在冬天的十字架上  俯视冬去春来  枸骨的刺在绿化带上不合群  它有深绿色、张牙舞爪的臂膀  火棘的果子低头  红着小脸蛋,我几乎看不见它们  我们都是独幕剧的群演 
期刊
请你在黑色的夜里安静等待  在梦里不要惊醒  夏季里的雷雨会过去  你醒来就会看见  我正在通向你的路上  為你搭建起美丽的彩虹桥  请你踏着彩虹桥走进我的世界  在你喜欢的人间做你喜欢的事情  尽管这南方的夏天辽阔,漫长  在一个地方待得久了  就有了阳光和雨水  就会从花朵里蹦出果实来  谁说一朵花就没有记忆呢  我曾来过你的梦里  在雨水的肆虐中逆流而上  无数次的迁徙,流浪  才找到你  
期刊
远在天际的消息 凌乱无序  错乱的词根 混合着口水  形成生活的流量  流失的华年  被狂风掳掠 鞭打——  问天网大地 谁主沉浮  世界 浓缩成手中  一枚小小的鼠标  躁動和窒息 企图  透过蓝光的屏幕 掌控天色  却最终 被暴雨降服  避于何处 才能逃脱魔焰的缠绕  逃脱自制的网  各种表情 交织在手机里  硬盘 恰似骨灰盒  收纳的圆满 恰是  岁月的灰烬  其实 记取的  未必 比忘却的
期刊
月黛长敛  一夜红雨  那纷纷飘落的  是无奈的喟叹 凋零的心  還是 来春的笑  急着将燕子的呢喃  月色的清芬述于土地  徒剩 一树寂寂  满簇的蝴蝶梦  漫山的杜鹃魂  该于何处寄  镜  任你走得再近  它仍无法忆起你逃离如飞的曦光  在你凑得最近的瞳孔里  它怔忪地放大了  第一丝秋霜  电闪  整片黑色丛林的惆怅  当一群群记忆的白鸟  纷纷撞击着它冷若冰霜的脸庞  折翅而亡  坠落成
期刊
那晚,华灯初上的海河边灯光如豆,河对岸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倒映在幽深沉寂的水面上。高塔上滚动的巨幅广告上时不时地交替着妆容精致、穿着时尚的摩登女郎。横跨在河面上的巨型摩天轮像一艘天外来客飞行器,倒映在黑魃魃的水面上,让人分不清现实和虚幻。秋风掀起行人匆忙而行的外套下摆,想是下班的时间到了,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写字楼里的灯光忽闪着暗了下去,马路上的汽车也开始聒噪起来,汽笛声扰得他有些焦躁不安。他总觉得身后
期刊
作者简介:赵兴国,山东省作家协会成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散文百家》《当代小说》等文学刊物。  每次回老家,经常会看到鼻梁上架着老花镜弓着腰的母亲,一个人在廊檐下忙活,故乡的大日头明晃晃地照着母亲,母亲就像一棵缓缓行走的老枣树。我问,我爹呢?“老枣树”抬头看见我,瞬间如同遇到春风一样绽放出新芽,暗淡的眼睛里忽然一下子有了光,回答我说,你爹在牛棚里瞎拾掇呢。于是我便再到牛棚去,和父亲打一声招呼。
期刊
作者简介:曾万紫,中国作协会员,祖籍海南文g,出生于海口,现任教于海口四中。曾经出版个人专著十余都。  “呜哇,呜哇,呜哇……”在产房里经过两天两夜的挣扎,虚弱的陈馨终于听到了一阵阵响亮的啼哭,这给她带来了安慰和欣喜。随着胎儿的分娩,她感觉轻松多了。这时助产士把一个小人儿递到陈馨面前:“瞧,多可爱,是个健康的男孩,足足六斤呢。”  那个小人儿紧握着小拳头,哭得自己的小脸黑红黑红的。陈馨心疼地、默默
期刊
夜的影子越来越单薄,巴力一边把酒炮里的残酒全部倒进苏安的杯子里,一边问他养过宠物没,不等他回答,又补充说有没有养过猫。那时酒吧里已经没有什么人了,酒保不再礼貌地守在吧台,而是去后厨洗起了盘子。巴力也渐渐平静了下来,这个夜晚快要到头了。  “我没有,我前女友倒是养过一只。后来有一天钻进了微波炉,还死活不肯出来。”  “你确定?”  “可不咋的,我们都分手一年了,猫还在微波炉里待着,特行为艺术,你是不
期刊
作者简介:郭文莲,内蒙古准格尔旗人,计算机高级I程师,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有数十篇散文、小说作品发表于《海南B报》《椰城》等刊物。  鸡叫第三遍了,白灵翻了个身,想在天亮前再打个盹儿。可头脑无比清醒,怎么也睡不着。  那就起来吧。  缓缓地起来,缓缓地漱口,缓缓地洗脸,缓缓地梳头……白灵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依然光洁的额头,依然嫩白的面庞,依然美丽的眼睛——只是有些黯然失神,眼角还有几缕淡淡的皱纹。
期刊
作者简介:龚小琼,江西南昌人,在文学刊物发表散文多篇。  一下大巴,又看见那个大叔,上车前我曾向他问路。大叔推着自行车过马路,顿时又惊讶又羡慕,他在这里还存有他的单车。顺着大叔的指引在简单的水泥路上前行,风将我的长裙吹得很任性,正想拍个照,头发也被吹得很狂野了,罢罢罢,眼神从发缝穿出来,陡然看见一个牌匾“徐耀藏珍艺术”,招牌很艺术,店门口的布置也很艺术,我不能不进去了。进去后,店内放着音乐,却异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