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或者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这是一种宾语置于谓(述)语之前的特殊语法结构方式,一般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下面介绍几种判定前置宾语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前置宾语;判定
Classical pre-determine the object’s
Qin Zhanghua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e object is sometime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predicate verb or preposition in front of, constitute a special pre-object sentence. This is an object placed in that (state) before the word means a special grammatical structure, generally appear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 Here are a few pre-determined object methods.
【Key words】Classical; pre-object; determine
一般来说,无论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宾语大都放在谓语之后。例如:
(1)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2)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现代汉语例1中,宾语“白杨树”放在谓语动词“赞美”之后;古代汉语例2中,宾语“岳阳楼”放在谓语动词“重修”之后。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或者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这是一种宾语置于谓(述)语之前的特殊语法结构方式,一般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那么如何判定前置宾语呢?现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1 看是否是疑问句
(1)如果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那么这个宾语必须提到动词的前面,构成前置宾语。例如:
3 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4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5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6 沛公安在?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例3456中疑问代词“何”、 “何”、 “焉” 、“安”分别是谓语动词“操” 、“坐” 、“附” 、“在”的宾语,它们都提前了。
(2)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这个宾语也必须置于介词之前,构成前置宾语。例如:
7 何以战? (《曹刿论战》)
8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论语•宪问》)
10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以上四例中,疑问代词“何”、“谁”、“何”、“曷”分别是介词“以”、“与”、“为”、“为”的宾语,可以译成“凭什么”、“同哪个”、“为什么”、“为什么”。
2 看是否为否定句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往往提前。例如:
1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1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13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14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5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以上五例中,都有否定副词“不”、“未”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它们都是否定句,各句中的宾语“余”、“之”、“己”、“吾”、“我”都是代词,所以分别放在谓语动词“欺”、“有”、“若”、“知”、“顾”的前面。
16 民不是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三、看句中是否有“是”字。
(1)“是”作指示代词,并作动词宾语时,有时要放在前面。例如:
17 是震是拔,天歼厥家。 (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
18 君子是则是效。 (《诗经•鹿鸣》)
19 昭王南征而不是,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例17中“是”代城池,作“震”(震动)、“拔”(攻下)的宾语;例18中“是”即“这个”之意,是“则”(模仿)、“效”(效法)的宾语。
(2)“是”作指示代词,并作介词宾语时,有时要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20 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21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
以上两例中“是”都是“这样”之意,“是以”即“以是”,可译成“因为这样,所以……”或“因此”。
(3)为了强调宾语,加“是”,将宾语提前。例如:
22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3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两例中“虢”、“新”分别是“灭”、“谋”的宾语。
(4)与“唯”构成宾语前置的特定格式。例如:
24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25 唯德是辅。 (《肖书•蔡仲之命》)
以上两例中,“敌”、“德”意即“敌人”、“有德之人”,分别作“求”(寻找)、“辅”(辅佐)的宾语。成语中“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也是这种用法。
4 看句中是否有“之”字
(1)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26 宋何罪之有。 (《公输》)
27 孔子云:何陋之有?(周敦颐《陋室铭》)
28 句读之不知。 (韩愈《师说》)
例26句意即“宋国有什么过错呢?”例27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8句意即“不懂得句读”。“之”表示宾语提前,无实义。
(2)与“为”合用,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前。例如:
29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30 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以上两例中,“生”、“利”、“弈秋”分别是“见”、“见”、“听”的宾语。为了强调“生”、“利”、“弈秋”,便加“之为”二字,将它们提前,构成前置宾语。
5 另外,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之前,例如:
31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译文: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黑夜接着白天不断思考。
3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纯正的。
收稿日期:2009-11-07
【关键词】文言文;前置宾语;判定
Classical pre-determine the object’s
Qin Zhanghua
【Abstract】In the ancient Chinese, the object is sometimes placed in front of the predicate verb or preposition in front of, constitute a special pre-object sentence. This is an object placed in that (state) before the word means a special grammatical structure, generally appear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environment. Here are a few pre-determined object methods.
【Key words】Classical; pre-object; determine
一般来说,无论现代汉语或古代汉语,宾语大都放在谓语之后。例如:
(1)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2)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现代汉语例1中,宾语“白杨树”放在谓语动词“赞美”之后;古代汉语例2中,宾语“岳阳楼”放在谓语动词“重修”之后。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宾语有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或者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前置的特殊句式。这是一种宾语置于谓(述)语之前的特殊语法结构方式,一般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那么如何判定前置宾语呢?现介绍几种方法如下:
1 看是否是疑问句
(1)如果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那么这个宾语必须提到动词的前面,构成前置宾语。例如:
3 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4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5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6 沛公安在?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记》)
例3456中疑问代词“何”、 “何”、 “焉” 、“安”分别是谓语动词“操” 、“坐” 、“附” 、“在”的宾语,它们都提前了。
(2)如果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这个宾语也必须置于介词之前,构成前置宾语。例如:
7 何以战? (《曹刿论战》)
8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9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论语•宪问》)
10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
以上四例中,疑问代词“何”、“谁”、“何”、“曷”分别是介词“以”、“与”、“为”、“为”的宾语,可以译成“凭什么”、“同哪个”、“为什么”、“为什么”。
2 看是否为否定句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往往提前。例如:
11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12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13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庄子•秋水》)
14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5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
以上五例中,都有否定副词“不”、“未”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它们都是否定句,各句中的宾语“余”、“之”、“己”、“吾”、“我”都是代词,所以分别放在谓语动词“欺”、“有”、“若”、“知”、“顾”的前面。
16 民不是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三、看句中是否有“是”字。
(1)“是”作指示代词,并作动词宾语时,有时要放在前面。例如:
17 是震是拔,天歼厥家。 (柳宗元《平淮夷雅•方城》)
18 君子是则是效。 (《诗经•鹿鸣》)
19 昭王南征而不是,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例17中“是”代城池,作“震”(震动)、“拔”(攻下)的宾语;例18中“是”即“这个”之意,是“则”(模仿)、“效”(效法)的宾语。
(2)“是”作指示代词,并作介词宾语时,有时要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20 臣是以无请也 。(《扁鹊见蔡桓公》)
21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曰进也。
以上两例中“是”都是“这样”之意,“是以”即“以是”,可译成“因为这样,所以……”或“因此”。
(3)为了强调宾语,加“是”,将宾语提前。例如:
22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3 舍其旧而新是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两例中“虢”、“新”分别是“灭”、“谋”的宾语。
(4)与“唯”构成宾语前置的特定格式。例如:
24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
25 唯德是辅。 (《肖书•蔡仲之命》)
以上两例中,“敌”、“德”意即“敌人”、“有德之人”,分别作“求”(寻找)、“辅”(辅佐)的宾语。成语中“惟命是从”、“唯马首是瞻”也是这种用法。
4 看句中是否有“之”字
(1)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助词“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
26 宋何罪之有。 (《公输》)
27 孔子云:何陋之有?(周敦颐《陋室铭》)
28 句读之不知。 (韩愈《师说》)
例26句意即“宋国有什么过错呢?”例27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8句意即“不懂得句读”。“之”表示宾语提前,无实义。
(2)与“为”合用,强调宾语,将宾语提前。例如:
29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荀子•礼论》
30 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告子上》)
以上两例中,“生”、“利”、“弈秋”分别是“见”、“见”、“听”的宾语。为了强调“生”、“利”、“弈秋”,便加“之为”二字,将它们提前,构成前置宾语。
5 另外,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之前,例如:
31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译文:如果有不合的地方,就仰面沉思,黑夜接着白天不断思考。
32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文:《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作者的思想是纯正的。
收稿日期:2009-11-07